· 导读 ·

近日,在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的实景三维四川优秀应用场景征集活动中,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提交的案例“实景三维支撑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监测”入选四川省实景三维十佳优秀应用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nSAR监测分析)

四川省地形高低悬殊、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隐蔽性强,加之山高坡陡、风险程度高,仅靠地面人力排查十分困难。近年来,针对“隐患在哪里”的难题,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自2020年以来参与承担了四川省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调查工作,特别是在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强震扰动区,连续开展多技术、多层次、多尺度的地灾隐患遥感判识。然而,依靠传统二维地理环境开展识别监测,出现了“识别空间不立体、灾害特征不清晰、地质现象不直观”等问题,导致灾害识别结果不准确,完全依靠人工经验分析不精细。

由于实景三维具有立体化、真实化、实体化等特征,能够还原真实世界的地质环境信息,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以实景三维建设为契机,开展了融合人工智能的地质灾害隐患遥感立体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构建广域地质灾害遥感识别数据库、建设顾及地学因子的地质灾害遥感识别知识图谱、研究先验知识引导的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模式、组装面向地灾隐患识别的三维可视化交互场景,研发形成了地质灾害隐患遥感立体识别系统,形成了面向工程实践的实景三维典型应用场景,实现了将地灾识别过程逻辑化、规则化,提升了地灾遥感识别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对未来常态化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通过实景三维在四川强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中的成功应用,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深度融合了实景三维、人工智能以及遥感地质解译技术,创新研制了实景三维场景下的地质灾害隐患人机融合智能识别工艺,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景三维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新产品,形成了地质灾害立体识别监测服务新模式。自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精细化服务于四川省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项目,解决了地灾识别人工解译效率低、多源数据孤立、隐患识别欠精准等难题,为地灾隐患识别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据了解,相较于传统二维解译模式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准确率得到大幅提升。

目前,依托融合实景三维的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识别体系取得的成果,已整体推广应用到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院、四川省遥感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好评。

社群交流/原创投稿/ 商务合作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