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6月24日,欧盟宣布对俄罗斯进行第14轮制裁,将61家企业列入制裁名单。欧盟声称,这些企业“支持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向俄罗斯销售了可用于“增强俄罗斯国防和安全部门的产品和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制裁波及了19家中国企业,包括多家总部位于香港的企业,以及中国卫星行业的主要参与者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德宇航技术有限公司。法新社报道称,欧盟认为这两家中国卫星公司涉及向俄罗斯私人军事服务公司瓦格纳集团“提供卫星服务和卫星图像”。

对于欧盟以涉俄因素为由制裁中国企业,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5日表示,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已经向欧方提出了严正交涉。中方敦促欧方撤销制裁,也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欧美为何频频制裁中国商业卫星公司?

事实上,早在2023年12月12日,美国就以“向俄罗斯提供遥感卫星使用权”为由,将长光卫星列入了制裁名单。据其官网介绍,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由吉林省政府、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社会资本以及技术骨干出资成立,总注册资金19.7亿元。公司专注于商业航天领域,是我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依靠“吉林一号”遥感卫星数据,可为客户提供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快速广域覆盖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

截至目前,长光卫星通过22次成功发射实现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遥感信息服务上占据优势地位,并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37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3次、全国一年覆盖9次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2013年1月26日,美国同样用“向俄罗斯私人军事服务公司瓦格纳集团提供卫星情报帮助”的名义,将中国首家运营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列入制裁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天仪”公司的官方介绍,该公司已成功发射了30颗卫星,目标是建立SAR星座并提供一站式SAR数据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有中国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及中国首颗商业组网SAR卫星“巢湖一号”等卫星在轨。

不难发现,美欧先后制裁的长光卫星与长沙天仪,均是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分析称,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和商业卫星技术的快速进步,大批商业卫星公司也能建造性能相当不错的对地遥感卫星。尽管在分辨率上可能还比不上专业的军用侦察卫星,但架不住它们的体积小巧、成本低廉,这些商业卫星公司动辄就是要发展由数十颗遥感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一旦它们用于军事目的,防备难度就大得多了。

由于这些卫星的建造成本低,而且可以批量生产发射,传统的反卫星武器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威慑力。例如美国SpaceX公司CEO马斯克曾宣称,对手击落“星链”卫星的费用比制造和发射“星链”卫星的成本还高,“我们发射卫星的速度比对手摧毁的速度更快”,就很能体现对付这种小型卫星星座的难度。

除了对付卫星的难度大之外,西方商业卫星公司的数据服务也比五角大楼传统的卫星情报解读更快一步。此前五角大楼专门与多家西方商业卫星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它们的及时卫星数据服务,帮助美军解读俄军的作战部署动态。说明白了西方商业卫星公司的小型卫星星座的军用潜力后,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对中国的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如此忌惮。美国的制裁根本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进步,所谓“与瓦格纳集团有关”不过是借口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测绘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在列。李德仁院士此前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遥感卫星,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实现了自主自给、自立自强。以前85%的硬件要买外国的,现在85%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卫星可以出口了,这是非常难得的。”

事实上,中国航天是在美国的制裁和封锁中成长起来的,何况小型卫星星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更不是欧美的暴力制裁所能阻挡的。

我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自国务院发布《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以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商业微小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星座等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各领域迅速发展,推动我国航天产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我国在政府支持和技术进步下,卫星制造、发射的成本和门槛逐步降低,近年来国营、民营单位纷纷合作发布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计划,未来十年内可查的商用遥感卫星计划在2449颗以上,数量级有望提升一倍并带动数据源的扩张,将驱动下游应用从政府向商业领域多点开花、单客户价值量提升、AI多模态大模型挖掘数据价值以及遥感应用出海。我国遥感应用市场规模有望从2019年的155亿提升至2028年的545.21亿,复合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15%,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此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是商业航天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商业航天是我国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政府可通过支持和引导商业航天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德仁院士在《卫星应用》2024年第5期杂志上刊文指出,商业航天应作为传统航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航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未来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已进入发展“快车道”,以火箭、卫星制造、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商业航天发展态势迅猛。

李德仁院士认为,我国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引领,积极营造有利于商业航天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商业航天企业不断提升航天产品竞争力。以大众用户作为商业遥感卫星的突破口创新服务模式,布局航天应用新赛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政策、资本、技术、人才、创新等要素合力推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形成新质生产力和万亿规模市场,为强军、强国和富民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丨潇湘散人,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