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振宁

我家书房一侧墙壁上,有个预装空调的细长孔洞。前几年在书房看书,隐约能听到小鸟的声音,开始窸窸窣窣的,后来声音渐大,在其他房间似乎也能听到,那应是钻入孔洞的小鸟发出的吧!我一直没有去打扰它们闲适的生活,就这样和谐相处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有一天,没有听到小鸟的叽叽喳喳,我好奇又小心地打开孔盖,慢慢抽出塑料长筒,一只麻雀“扑哧”飞了出来,显然是受到了惊吓,再看孔洞中有团绒毛、软草、丝絮类的东西,暖暖的,似乎还有一只黄嘴、没长全毛的雏鸟趴在里面。它呆呆地用黑眼珠盯着我,一副不解其事的样子,它还不能展翅飞行,或者是不知道害怕。小麻雀在里面孵卵、育雏,窝里是幸福,是希望。我赶快恢复了原样,真不该惊动它们平静温馨的生活。这样又持续一段时间,却再听不到熟悉的鸟声,又悄悄探寻了一次孔洞,再没寻到鸟儿的身影,甚至连那些鸟毛、茅草之类的东西都没有了,我感到诧异。

这之后,再没有小麻雀在此做巢。听人说,麻雀的警惕性很高,当有人窥视它们的巢窠,感到不安全的麻雀就会很快迁徙,连“家当”也一起搬走。想起小时候架梯子到屋檐下淘鸟窝,老人也说麻雀有记性。麻雀弱小,为了求生存,及时止损是很聪明的。旧巢被破坏,为什么多年后新麻雀也不来此筑巢呢?难道有什么特殊的痕迹或气味吗?这样的信息是怎样传递的?我很想与麻雀为邻,可它和我之间似乎造成了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常会见到麻雀落在电线上,随风微微晃动,像跳来跳去的五线音符。看到这样的风景,我会被吸引盯看很久。它们在树上、地下会怯怯地朝我们这边张望着,随时准备展翅欲飞。遇到一点异样,会打一个激灵,鼓动翅膀突然射向远方,直到黑点消失。

在农村,当晾晒玉米、小麦、稻谷时,会招来一大群麻雀,要随时赶开。记得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描写闰土捕鸟:“……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作者用连续的动词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生动描画出来。其实,我小时在农村也用类似的办法捕过鸟雀,或用弹弓打鸟雀。小伙伴还会观察好麻雀常落、活动的地方,用黏胶涂抹物品粘住鸟的翅膀。听说用仿鸟哨叫声,也会吸引鸟。可捕来的麻雀是喂养不活的,它不吃不喝,上下翻飞总想飞出笼中,回到自己的家。

鸟雀是聪明的。相传孔子弟子公冶长懂得各种鸟语,以此破疑案、娶孔女,声名远播。最早记载公冶长懂鸟语的是古籍《论释》,记载的鸟儿就是麻雀。麻雀传递信息,公冶长聆听鸟语,得到了爱情,还得到了至美和悦的享受。如果真能懂得一点鸟语,能像鸽子一样走进雀群和它们交流,或招之即来落在肩膀,那种和谐相处的情景该是多么惬意。

深秋,往往会看到郊外庄户有零散不摘的柿子,问当地人,回答是留给麻雀这样的鸟儿的。我家窗外,有两三层楼高的柿子树上挂着几只果子,杆子够不着,小风一吹晃晃悠悠,像一盏盏小红灯笼,煞是好看。几只麻雀在树间飞上飞下,不时啄食柿子果。不管什么鸟啄食,都感觉很可爱,果肉一定甘之如饴。

我希望抬眼看到鸟雀在枝杈间歌唱,在窗台上舞蹈,在雪地里翻飞,就是每天清晨被鸟雀的清歌脆语叫醒,也是值得高兴的。

(本文作者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