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图为万源市河口镇人大代表现场参观学习红栓菌栽培技术。牟丽檠摄

走进万源市河口镇名扬村的红栓菌种植房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菌棒。在一层层菌架上,如牡丹花瓣大小的朵朵红栓菌竞相升柄展伞,长势喜人。

“看,这就是我们村找到的‘致富密码’,没想到第一次试种,这些菌子的品相就非常好!”菌架旁,河口镇人大代表、名扬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怀正手拿菌棒,向前来视察的镇人大代表们详细介绍红栓菌的栽培要领及管护方法,“像这样长满长圆了的,一根菌棒能够收上3钱就很不错了,一斤红栓菌干品的合同收购价高达2500元,预计今年咱村首批红栓菌净利润将达到2.4万元以上。”

据了解,红栓菌,又名朱红栓菌,因形似栓、色朱红而得名,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除风湿、消炎止血、解毒生肌、抗癌等多种药用价值。今年年初,张永怀从返乡过节的本村务工人员口中了解到,红栓菌生长周期短、管护成本低、投资回收快、市场需求大,适合规模化种植。

今年5月,张永怀带着村“两委”干部在贵州等地进行了细致地调研与分析后,现场引进了580个红栓菌菌包,并决定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发动本村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示范栽培,成功后免费推广,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58岁的张彬是名扬村村委委员,自家种植了200棒红栓菌。作为全村试种红栓菌棒数最多的干部,他十分看好种植红栓菌的发展前景。“我们与贵州某公司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种红栓菌既不用愁菌种来源,也不用愁种植技术,更不用愁市场销路,只需在生产管护上用心,让栽培环境温度始终保持在30度以内,湿度保持在80%-90%之间,这些工作村里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家就能干。”

除了一排排鲜艳夺目的红栓菌,一旁成堆摆放在桌炉上的白参菌也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原来,在试种红栓菌之前,名扬村还从外地引种了1000棒白参菌,目前第一茬已经采收并制成干菌200公斤。

与红栓菌不同,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菇。其市场价虽远低于红栓菌,干菌保底价仅为75元/公斤,但好在生产效率高,从播种到首次采收只需20天(红栓菌则需40天),其后还能同红栓菌一样连续采收3次。

找到了“致富密码”,如何破除“等要靠”、开对“药方子”,带动更多村民在新产业上增收致富,是名扬村村委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面对多数村民担忧种植这两类菌菇存在亏本买卖的问题,张永怀很是感慨:“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新样子。老百姓不是不想富、不盼富,而是不知道怎么富、如何富,只有试给乡亲看、教着乡亲种、领着乡亲干,才能带着乡亲赚。”

此外,为激发村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该村还将“带头发展产业致富”“积极为产业发展大计建言献策”“参加职业技术或创业培训”纳入“积分超市”加分细则,每年坚持评选“党员引领”“乡村振兴”等先进个人,让“不等不靠,敢拼敢干”在全村蔚然成风。

名扬村的菌菇产业发展探索之路,是河口镇人大代表以“视”促“干”,以“干”践“行”,助力产业兴群众富的一大缩影。

今年以来,河口镇22名人大代表共计外出考察学习30余人次,带回产业发展新思路、致富增收好经验,成功发展1500余亩青花椒、1300余亩烟叶、650余亩瓜蒌等特色产业,升级改造黑山羊及板角山羊养殖场4个、肉牛养殖场2个、生猪养殖场3个。

“未来,我镇将继续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强化专业技术培训,拓宽多元销售渠道,探索线上直播带货、品牌打造等新型销售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万源市人大代表、河口镇党委书记谢贤兵表示。(马发海、牟丽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万源市河口镇名扬村试种的首批白参菌干品。牟丽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