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之所以成为后人眼中的知名太监,两件事至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一件是他给诗仙李白脱了一回靴,另一件就是在马嵬坡劝说玄宗勒死了杨贵妃。

但他能在唐玄宗身边陪伴50余年,实属罕见,而且在他风光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权倾朝野,聚敛财富,干预朝政,然而相比赵高魏忠贤之流,后世对他的风评却还不错。

那么,高力士有什么能耐,与其他宦官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首先他的身世就不简单,我们就先从他的身世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身世不凡

高力士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本姓冯,名元一,原居住在北方,五胡十六国时期,社会大动乱,冯家辗转迁徙,之后托身于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后来逐渐发展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高力士的曾祖冯盎,在隋文帝时先后任过县令、刺史和太守等职,还曾随驾征伐辽东,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成为皇帝近臣。

隋末天下大乱,冯盎也没闲着,也给自己弄了块地盘,“二十余州,地数千里”,成为一方霸主。

武德五年(622年),冯盎归服大唐,唐廷将其下地盘分为八个州,授予上柱国,封越国公,仍由他管辖这些地方,而且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封了刺史。就这样,冯氏父子摇身一变,转头就成了唐朝新贵。

冯氏家族之所以如此显贵,与冯盎的祖母洗夫人有重大关系。洗夫人的娘家世代为南越族的首领,其部众多达十万余家。

据史料记载,洗夫人富于谋略,长于筹划,成年后还善于抚慰部众,有带兵打仗的能力,是少数民族中少有的女中豪杰。

当时的罗州刺史冯融有个儿子,名叫冯宝,冯融听闻洗夫人的美名,就为儿子下了聘礼,娶其入了冯门。

当然冯融也有自身的考量,冯氏家族迁至岭南后,虽然历经几代人都是地方官,但由于是外来人员,号令难行。

冯氏与本地有名望的洗氏联姻,洗夫人由越族女变为汉家妇,她的特殊身份和家族关系,都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汉、越两族的僵持局面。

所以,冯洗两家联姻在岭南地区带有汉、越民族融合发展的政治色彩。洗夫人一直活了91岁,至今她在海南岛及湛江地区,仍被民间尊奉为“婆祖”、“姑太”。

洗夫人及其后代,从南朝梁、陈至隋、唐,管理广东南部地区达百年之久,可见,影响之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氏家族的声威在隋唐之际达到了巅峰,然盛极必衰,冯氏的威望令唐廷不安,而且李渊在位时,他们还曾起兵反唐。

唐太宗即位后,对冯氏恩威并用,暂时缓和了部分矛盾。但唐朝要加强中央集权,就绝不允许地方割据势力分割国家土地、人口。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唐廷开始直接迁派官员到岭南任职,逐步代替“土官”。这样一来,冯氏一族的势力就受到唐朝的限制。

冯盎去世后,从他的孙辈开始,准确的说,从他的孙子冯君衡开始,在武则天初年被籍没抄家,女儿冯媛被迫当了尼姑,幼子被送往京城,入宫当了宦官,这其中就包括高力士。

冯君衡就是高力士的父亲,母亲麦氏是隋朝将领麦铁杖的曾孙女,冯氏遭遇家难时,高力士才十岁。

母子被迫分别时,母亲麦氏哭着对高力士说:“这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你胸前有七颗黑痣,别人说你日后必定显贵。你喜欢为娘手上的这双金环,我会留着它,等到日后相见时,你再辨认。”

母子分别后,高力士便被送入官府,受了阉割,后被带到洛阳,贡入皇宫。武则天见他生得面貌端正,性情机敏,便留他在身边使唤。

但没多久,高力士因犯错被暴打一顿后,被逐出了皇宫。好在一个叫高延福的宦官将其收为养子,从此,他便叫高力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成为亲信,先要打败亲信

高力士的养父高延福出自武三思之家,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女皇重用侄子,将武三思封为梁王。高延福与武三思往来频繁,高力士就成了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为他们传递话语,因此,高力士得以经常出入武三思的府第。

一年之后,高力士又被召回皇宫,后来在宫中长大,长期的宫廷生活,使得高力士养成了谨慎细致的性格。而且他生性机灵,又勤于学习,有传达诏令敕书的能力,因此被授予宫闱丞之职。

古代宦官身为“刑余之人”,皇权的附属品,要想爬上高位,就必须依附于皇权。而在封建时代的皇宫,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为了权力争斗不断,而宦官身处其中,要想在宫廷斗争中避祸就福,就要善于观察风向势头,及时把握机会,以身投靠。如果选择得当,就显贵加身,福荣尽至;相反,轻则被流放,重则丧命。

唐朝前期政局动荡,特别是武则天前后,高力士能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成为唐玄宗的近侍,而且一呆就是半个世纪,他的奋斗就是从唐隆政变开始的。

由李隆基、太平公主主导的这次政变,韦后及安乐公主被杀,李氏子孙再夺政权,高力士也参与了其中的谋划,他的表现如何,史书没有多少记载,但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就已“倾心奉之,接以恩顾”。

在平定韦氏后,李隆基就将其收入麾下,并升任内给事,此时高力士27岁,接着他又参与了平定太平公主势力的先天政变。

由于积极参与政变工作,后又因功得到升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一跃成为宦官首领,受到了玄宗李隆基的信任和器重。

但当时高力士并不是玄宗的第一宠臣,玄宗搞政变依靠的都是宫卫禁军,而控制禁军的亲信人物是王毛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毛仲在铲除太平公主时,立下大功,玄宗十分赏识他,甚至几天不见他,就会若有所失。事后,王毛仲因功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封霍国公,实封500户。

此外,王毛仲所得赏赐的庄宅、奴婢、钱帛等不计其数,两个夫人都被封为一品命妇“国夫人”,小儿子也被封为五品官。

开元十三年(725年),王毛仲加授开府仪同三司,登上了人生高峰,朝中权贵和禁军将领都畏惧他三分。

尽管王毛仲得到如此恩宠和高位,然而却是小人得志,日益骄纵,常干一些越轨不法之事。玄宗起初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时间更加助长了王毛仲的嚣张气焰。

禁军在中宗时多以官奴充当,因而被人称为“北门奴”。北门奴深受宠幸,又胡作非为,时间一久,引发了宦官们的嫉妒和愤恨。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毛仲向玄宗索要兵部尚书的职位,玄宗没同意,事后王便口出怨言。

唐玄宗之所以器重王毛仲,原本看中的是他没什么社会背景,易于控制和指挥,如果王毛仲掌控兵部,一旦握有实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是李隆基必须要考量的。

对于玄宗与王毛仲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高力士早已看在眼中。一次,王毛仲的妻子产子,李隆基派高力士前去祝贺。

依照惯例,除了赏赐,就是授新生儿五品官。高力士回宫后和李隆基说了一番话,之后王毛仲便被赐死了。

那么,高力士说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王毛仲把儿子抱给高力士看时,说了一句话,说他这个儿子难道不能做三品官吗?

李隆基听后,满脸愤怒,高力士见状马上又进言,说这些北门奴官位太高,他们上下勾结,陛下如果不及时处置,早晚会出大事。

高力士所言正中李隆基下怀,此时王毛仲又干了一件蠢事,私下向太原军器监调取兵器铠甲,此事李隆基马上就知晓了。

这下他没再犹豫,急下诏书,贬王毛仲为瀼州别驾,之后又下一诏,直接赐死。相关的禁军将领,如葛福顺、李守德、王景耀等人也都被解职贬往边地。还有他的四个儿子和党羽数十人,也都被牵连其中。

王毛仲一党被清除后,宫廷禁军进行了整顿,陈玄礼升为龙武大将军,担负起宿卫宫禁的重任,而高力士则掌握皇宫仗仪内卫队飞龙禁军。

到天宝年间,高力士曾授领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

在唐初贞观年间,宦官机构内省不设三品官职;到武则天时,宦官人数骤增,有七品以上的官位千余人,但并没有染指朝政事务。

而到玄宗时,宦官得到重用,只要有才能且得到信任就可授予三品将军的职位。如此一来,宦官地位得到提高,此后更是越来越盛,直至成为李隆基重用的一股内廷势力。

在李隆基执政时,受到重用的宦官很多,除了高力士,还有杨思勖,此人为人勇武,生性残暴,常年统军在外,立有战功。

再如还有黎敬仁、林招陷、尹凤祥、李大宜等多人,在这些宦官当中,有些出使监军,权力超过节度使,地方官丝毫不敢得罪他们。

但这些宦官不过荣宠一时,杨思勖也因罪死于开元后期,唯独高力士长期居于内宫,长年陪伴李隆基,深得他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高力士的显贵时代

高力士与玄宗前后相处50余年,借助玄宗的恩宠,他也受益无穷。

开元十二年(724年)7月,玄宗废掉了王皇后,之后就没有再立皇后,目的是吸取武周代唐的教训,不让皇后插手朝政。

但是如果把大权都交给外朝宰相,玄宗也不放心,于是就是让身边的亲信宦官来协助处理军政事务,高力士就这样卷入了唐朝政坛。

史料记载,全国各地呈上来的奏章,都先经高力士审阅,后再转呈玄宗批示,而一些小事则由高力士直接处理。

为此,高力士也经常住在宫内,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可见,高力士在内朝的重要性。

高力士自从掌管内侍省事务后,身份日益显贵,权势令人侧目,前来巴结他的人不可计数,高力士也借此敛财无数。

比如他手下的宦官,受命去监军、办理拜佛诵经或者布施一类的功德事务,或者到各地采买珍稀鸟兽之类的事务,他们都会借机勒索钱财,高力士也从中渔利。

再如朝中一些希望早日升迁的,投机钻营的人物,都会去讨好巴结高力士,像宇文融、李林甫、韦坚、杨国忠、安思顺、高仙芝、安禄山等人,虽然本身有才,但也都希望高力士能在皇帝面前为他们美言几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力士幼时与母亲麦氏被迫分别,在他显贵后,岭南节度使找到了麦氏,母子阔别三十年未见,再见面,高力士以胸前七颗黑痣让母亲认看,而母亲则拿出当年的那副金环,让他辨认。

确认后,母子抱头痛哭。李隆基听说此事后,召见的麦氏,恩封她为“越国夫人”,追赠其父为广州大都督。

后来其母去世后,高力士的结拜兄弟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和少府监冯绍正,二人跪拜吊唁,在灵前哭得比送丧自己的双亲还要伤心,后人对此也多有耻笑。

与魏忠贤、李莲英一样,高力士也干了一些不伦不类的事,就是以“刑余之身”结婚娶亲,娶了京城小官吕玄晤的女儿,吕玄晤也因此官升岐州刺史。

后来吕夫人去世时,朝廷上下都争相赠送财礼,参加送葬的人从高力士的府宅一直排到墓地白鹿原。

史载,由于玄宗宠信宦官,京城一带最好的房宅,京畿一带最好的田地、果园,有近一半都为宦官所有。

李隆基在宫中还专门为高力士修造了小院,房舍精致考究。李隆基称高力士为“将军”,皇太子称他为“二兄”,宗室诸王和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辈则称他为“爷”。

从上述可见,高力士在宫中的地位之显赫,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太子李亨上位,玄宗的地位一落千丈,那么高力士后来又怎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风评转向皆在于此

李隆基有30个儿子,30个公主,在立太子之事也是费尽了心思,曾因后宫权力争斗,一日之内连杀三子。

立太子一事搞得李隆基心力交瘁,一日,他长叹一声,对高力士说:“力士,你是朕的老奴,难道也不明白朕的心思吗?”

高力士当然知道玄宗所指为太子人选一事,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陛下何必如此虚劳圣心,推长而立,谁还会有异议!”

此后李隆基定下立三皇子忠王李亨为太子,一场宫闱风波终于平息下来。

高力士与李林甫一样,都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但不同的是,李林甫处处以个人权位得失为主,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高力士则善于在合适时间提出对国家有益的建议,至少没有置国家安危之上。

高力士陪侍玄宗,其实进言有限,他所遵循的原则就是“顺而不谀,谏而不犯。”

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之后,李隆基为求长生,颇信方士,并一度打算将军国事务移交李林甫处理。

于是,一日,他便将此想法说予高力士听,高力士听后谏言,说军国大权,不可轻委别人。如果权威太重,朝廷内外人人惧怕,朝政得失,谁还敢上言议论呢?

李隆基听此言后,脸有不悦之色,还说他说得这些话不合他的心意。高力士忙请罪,再之后,高力士便很少谏言了,只负责朝夕在宫内陪伴侍奉李隆基的起居生活。

后来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二人也不睦,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民怨载道,玄宗也曾问高力士的意见,高力士再次进言,说自打陛下将权威委托于宰相后,搞得法令不能很好施行,灾害异常,连年发生,天时不顺。

高力士言语中控诉了李、杨二人的执政暴虐,李隆基听后,沉默了许久。

李隆基晚年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边疆节度使就此做大,渐成混乱之势,之后便爆发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玄宗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禁军保护下,仓惶出逃。途径马嵬驿时发生兵变,杨贵妃被处死,杨氏一族尽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竟谁是这场兵变的主谋,有人认为是陈玄礼,有人认为是太子李亨,还有人认为主谋是高力士,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期以来,高力士实际掌控着禁军,而且他发自内心反对李隆基委权于宰相,并曾数次进谏。再者杨国忠着急让玄宗入蜀避乱,实际蜀地是他的势力范围。

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在入蜀前,除掉杨国忠才是上上策。高力士亲自监督缢杀了杨贵妃,目的则是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李隆基在蜀地躲避了两年之后,再回长安时,一切都已经不复从前了。

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之后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尊称李隆基为太上皇。

太上皇再度回到长安时,已是73岁老翁了,成为真正的“高居无为”之人,但肃宗对李隆基还是处处设防,特别是得势的李辅国,小人得志,对太上皇处处紧逼。

他逼迫太上皇从兴庆宫移居太极宫,对太上皇十分不敬,杀气腾腾,高力士陪伴李隆基左右,随时为他排忧解难。

然而后来陈玄礼被逼退休,高力士也因罪被流放巫州,此后李隆基,精神彻底崩溃,于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病逝,享年78岁。

仅过了十三天,长期染病的唐肃宗也病逝了,享年52岁,之后代宗即位。

而远在他乡的高力士,在收到此消息时,已是三个月之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高力士之死

高力士于760年7月底被除名流放,从京城长安到巫州(湖南黔阳境内),行程三千里,历时两个月抵达,此时的高力士已是年近八旬,老态龙钟了。

高力士在巫州呆了整整三年,代宗即位后大赦天下,762年3月底颁布一道诏令:所有贬官流放的一律放还。

高力士惊喜之后,立即起程北归。7月当他行至朗州时,才得知李隆基、李亨相继驾崩。

在流放期间,高力士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就是,有朝一日赦归京城,能与他一生忠心侍奉的太上皇李隆基相见一面。

然而谁知得到的竟是李隆基的仙逝,他面向京城,号天哭地,几次昏厥在地。

此后,他又希望早日归京祭拜李隆基,但8月行至朗州时,高力士也病亡了。

在他死后,代宗下诏恢复了他生前的官职爵位,并追赠扬州大都督,其灵柩运回京城,陪葬于李隆基旁边,至死侍奉在玄宗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