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如火,在肥城市“天合石横150兆瓦农光+渔光互补”项目建设现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万亩生态渔塘中,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成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及泰安市绿卡重点项目,整个项目一期已经实现142.5兆瓦并网发电。“二期项目整体施工进度已完成97%左右,预计6月底实现全容量150MW并网发电。”项目总经理吕尊喜介绍说。

据工作人员魏峥介绍,该项目从设计之初,便坚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农光+渔光一体场景作为重要的建设部分,与光伏场站配合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光储融合、能量搬移、一次调频等多功能应用,同时适应电网调度要求,能够积极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鱼塘上有光伏板、水面下搞渔业养殖,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两不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项目区马坊居委会居民江慎贵说。

近年来,肥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利用本地丰富矿区塌陷地、山坡地等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带动群众增收。

肥城市老城街道对辖区内近万亩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农业种植、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站项目,提升采煤塌陷地综合利用效能,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昔日塌陷地变身创富增收“聚宝盆”。

走进华电肥城采煤沉陷区“老城智慧农业综合体+200MW光伏示范项目”现场,一片片光伏板汇成“蓝色海洋”。“这个项目主要是对5200余亩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目前3个玻璃温室大棚、10个冬暖式大棚已基本建成,先期130MW已完成并网发电。”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到。

据了解,项目由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安装光伏组件42万块,建设220千伏升压站一座和13公里送出线路一条,配置40MW储能容量,建设农业设施200万㎡、林渔畜禽立体养殖区180万㎡。

光伏板下,伴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隆声,一片片撂荒地被摊平、翻新。今年,老城街道引进肥城市秋禾粮食专业合作社,与山东鸿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平整光伏板下土地800余亩,大力发展“板下经济”,计划于6月中旬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预计实现营收80万元。

“我们这个种植项目既不影响板上光伏发电,又能有效解决光伏板下土地撂荒问题,同时也让华电光伏项目区的群众获得土地租赁、就近务工、板下经济等多重收入,实现一地多用、一举多得。”合作社负责人闫胜君说到。

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农、渔、畜牧业发展注入“光能量”。在位于湖屯镇的肥城华盛绿能光伏农业科技产业园,园区内200多个大棚每个棚上架设了近500平方米的光伏板,年发电总量近2300万千瓦时。下一步,湖屯镇计划投资30亿元围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打造农业生态园区,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或养殖”的复合用地方式建设,预计年发电量4.18亿千瓦时。

“阳光经济”照亮绿色发展。孙伯镇庄头村和国能集团合作的光伏发电项目,村里把200亩荒坡资源,以800元每亩的价格租给公司,每年带来16万的稳定收入。

截至目前,孙伯镇在建和已建成的村级光伏发电项目共有10个。下一步孙伯镇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多元发展模式,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

渔光、农光、畜光,荒山、荒坡、荒滩,花样借“光”,以“能”发展。位于安临站镇的华电肥城虎门50MW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泰安市首个风光同场、林光互补的新能源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3.5亿元,建设容量50MW,共安装650Wp光伏板92300块,经两条35kV集电线路汇流至虎门风场升压站,年增加收入2100万元。

借“光”发展,向绿而行。肥城全域推进整县制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加快推进天合石横150MW、华电老城200MW、华电虎门30MW等光伏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107.1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32.75%,同比提升10.76个百分点。

据了解,今年肥城预计开工建设集中式光伏项目30万千瓦,力争到2025年装机规模达到230万千瓦、占比达到50%以上。十四五时期将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期间可节约能耗36万吨标煤。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李耀文 栾园园 报道)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