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刘备早期创业的时候,实际上接触过不少优秀的人才,甚至在某些时刻下,能将其收揽为己所用。

但命运的车轮好像不肯停下来,就这样把那些凤毛麟角的人才从刘备身边带走。

今天,就来盘点一些十位刘备错过的出色人才,看看如果他们成为蜀汉人,能在集团内部担任怎样的职位,达到怎样的高度呢?

太史慈——见面太匆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看演义的时候,觉得奇了怪了,怎么太史慈搬来救兵后不跟刘备走?

这明明搁谁见到刘皇叔都依依不舍啊!我甚至一度觉得太史慈会成为第二个赵云,对刘备肝脑涂地!

历史上刘备很有可能并未同太史慈一起去北海,只不过给了他一支部队(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两人可能就见了面聊了几句。

事情紧急,也没有时间高谈阔论,刘皇叔的魅力自然还没吸引到一心只为报恩的太史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上当时太史慈老母亲还需要他来照顾,且刘繇是同郡的,当时实力也不差,论首选自然还是刘繇

曹操对于太史慈也非常仰慕,他曾派人给太史慈送了一个盒子,打开来里边是一味中药“当归”,暗示太史慈去北方投奔他。

当然,彼时已被孙策大帅哥迷住的太史慈自然没有回应曹操。

想来,如果太史慈归顺了刘备,按照他猿臂善射、忠义无双等能力和特质,有可能最终就是与关张黄马赵并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辽——关羽不给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辽与关羽的关系非同一般。早在刘备和吕布在徐州相爱相杀的时候,关羽应该就和张辽走得比较近了。

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为山西人的关羽和张辽,能在这样战乱的时候相遇,这也是一种缘分。

只不过各为其主让他俩只能当“表面兄弟”。

通过后来关羽短暂归属曹操那段时间可以看出,曹操试探关羽,都是通过张辽进行,可见他俩的关系亲密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关羽在徐州那会儿能发挥一下,策动张辽,指不定可以直接拿下。

毕竟张辽在吕布军团里更像是一个打工人而非直系下属。说难听点,他对吕布并不忠心;说好听点,他一直在等待一位明主。

想象一下,张辽归顺刘备后,与关羽一同镇守荆州,孙权要是敢来?便叫他有来无回!那画面,实在太美!

张辽最终的地位,按照正常实力发挥,下限只会是仅次于张飞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聘——荆州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刘表托孤给刘备,如果刘备能顺势而为,或者说在刘琮举众投降后,刘备能狠下心直接拿下襄阳,那么,不仅拥有安身立命的一方领土,还能将荆州人才收揽至麾下。

文聘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是将才。

在归顺曹操后,文聘曾经在寻口与关羽作战立下战功,在汉津攻掠关羽的辎重,在荆城烧毁关羽的战船。

曹营里也没几个人能有如此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令他名震敌国的,则是在石阳扛住孙权五万大军二十多天,最终还趁对方撤退的时候杀他们个溃不成军。

孙权:张文远都死了,怎么又出来个文仲业啊!

如果文聘有幸成为刘备手下,那么大概会是王平那种,成为荆州基石!

关羽:大哥,不是说好我来守荆州的吗?刘备:你有仲业熟悉水军,熟悉布防,熟悉荆州地形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任——忠勇无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为川将,老严颜虽口头上说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但张飞一个礼贤下士,回头就真香!

小张任却能从一而终,真正做了断头将军!

关于张任,历史上的记载极其有限,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胆略和勇气,而且志向与气节都非常不俗。

在抵抗刘备入川的作战中,张任其实一路吃败仗,但刘备可能也因为他的勇武吃了不少苦头。

所以抓到他之后,觉得他是可用之才,想劝降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张任厉声说道:“作为一个老臣,我终究不会侍奉另外的主公!”

刘备非常无奈,只能杀了他成全他的忠义。

张任在后世的知名度实际早就超过了严颜。评话三国中的张任存在感较强,这也是对他忠勇的一种肯定吧。

如果张任真的被刘备说动,成为手下,那么他至少是张翼、马忠这种镇守关隘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庞德——誓死不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庞德的勇猛是真的货真价实。

早年间跟随马腾的时候,就经常冲锋陷阵,在马腾军队里他的勇猛善战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即使后边跟了马超,庞德也是忠心耿耿,一路跟着他去对抗曹操。

只不过后来马超扔下他,自己跑路去投奔刘备。无奈之下,庞德也只能带领部队归顺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曹操对于那种骁勇的降将非常优待,而且本身曹老板也有他的魅力所在。

庞德面对关羽的劝降,视死如归,还骂刘备是庸才!这能忍?关羽叫人给他咔嚓一刀砍了。

这么难得的一员猛将,如果在刘备麾下,那与魏延并驾齐驱不是什么问题,甚至比魏延位置再高些也并非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登——文武胆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曾经说陈登文武胆志”,这番评价相当之高。

在陶谦托孤刘备的时候,陈登是非常拥戴刘备的。只不过刘备后来被吕布击退,就去投了曹操。

陈登想效忠刘备的心思也就凉了。陈登此人是非常有志向的,选择曹操作为主公在当时看来也是明智之选。

之后他担任广陵太守,协助曹操击败他的心头刺吕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厉害的是,当时小霸王孙策派他弟弟孙权来进攻陈登所驻守的匡琦城,面对数量比自己多好几倍的敌军,陈登镇定自若,利用疑兵之计击破孙权。

不久,孙权头铁又卷土重来,陈登派人去求援,然后自己设计用火光造出援军已到的假象,再次击溃孙权。

孙权:别说了别说了!给点面子!

陈登最终英年早逝,根据记载,他喜欢吃生鱼,可能是感染了寄生虫病逝的。

如果陈登跟了刘备,有两条发展路线,当谋士,可以达到法正的程度,当武将,媲美王平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豫——让刘备痛哭的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豫名气不大,但综合实力不俗,是一名万金油的人才。

年轻的时候托身于刘备,刘备就非常器重他。

但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后,田豫却以母亲年老要回去赡养她为理由,辞别了刘备。

看起来田豫非常孝顺,但他大概率是觉得刘备不符合他心中的形象所以弃他而去。

因为刘备舍弃田楷投向陶谦的行为估计多多少少让田豫有所触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原本可能是田豫的白月光,后来才发觉只是凡人!

最终田豫选择了他认为是明主的曹操,并在其麾下终老一生。只不过,尽管他镇守边境多有功绩,却终究止步于小小的并州刺史。

当然,田豫还曾经计退孙权的十万大军。孙权:哪里都有我?

如果田豫当年选择继续跟随刘备,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像赵云这样的地位,甚至说可能还在他之上!

毕竟,刘备与田豫分开的时候是哭着的,赵云都没有如此的殊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牵招——刎颈之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牵招和田豫在曹魏和并传的,都是镇守边疆的好手。

牵招能力略逊色于田豫,但他和刘备的感情要深厚许多。

当牵招十多岁的时候,就和刘备成了刎颈之交。这可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过硬的兄弟!

只不过他俩的交情仅止步于少年时期,后来很快就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牵招先是勤勤恳恳追随袁绍、袁尚,后来袁氏没落了才投奔曹操,成为治理乌丸、鲜卑的名将

尽管牵招与刘备有生死之交,但他儿子后来却参与伐蜀之战,令人唏嘘不已!

以牵招与刘备的情谊,如果从一而终,那么最终的真实表现可能是张嶷、马忠这类边疆大将,但地位肯定比他们要高。

可以参考早年间追随刘备的麋竺、简雍、伊籍、孙乾等人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群——治世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为豫州刺史的时候,陈群担任他的别驾,给他出谋划策。

当时徐州的陶谦病重,想要托孤给刘备。面对这么大一块肥肉送上门,当时正想大干一番事业的刘备怎么可能不心动?

因此,他不顾陈群指出袁术强大吕布偷袭的顾虑,毅然前往。

后来,果然与袁术兵戈相向,徐州也被吕布偷袭,刘备悔得肠子都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估计由于此事,陈群对刘备也是颇有微词,后边就转投了曹操。

如果刘备肯听劝,陈群说不定后边就死心塌地跟着他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陈群的政治才华可能在入主成都后得到很好的施展,也许,诸葛亮也就不需要那么累。

陈群也很可能成为蒋琬、费祎这样的重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句题外话,陈群儿子陈泰也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抗蜀名将。

徐庶——不宜高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庶前期就是刘备的得力军师,如果不是因为老母亲被曹操抓了,甚至没诸葛亮什么事情。当然这是演义里的情节。

历史上徐庶真实能力如何,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在追随刘备期间,关于徐庶的记载只是为了引出诸葛亮,并没有其他建树。后来归顺曹操,担任的官职也不高。

以至于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得知徐庶担任的官职,感慨地叹息道:“难道是因为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徐庶得不到重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能同时被刘备和诸葛亮看重的人,应该都不会太差。

只能说,徐庶追随刘备的时候,没有更多展现的机会,等到有机会的时候,作为孝子的他却只能无奈弃刘投曹。

如果当时徐庶继续追随刘备,那么很可能在赤壁大战中也能有一定的贡献。

也许后边入川之战,或者镇守荆州,能成为刘备的左臂右膀,或者成为关羽的保命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刘备错过的这十大人才,除了张任以死明志,太史慈加入东吴外,其他均被曹老板纳入麾下。

不得不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那样动荡不安、朝不保夕的年代,很多人还是选择了人间清醒。

你们觉得哪一位是刘备错过的最可惜的人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友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魏略》、《孙楚牵招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