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原雪淄博报道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用到被外界戏称为“5A级菜市场”——八大局便民市场的“坚守者”这里,似乎并不违和。

这个春夏,对他们而言,就像日行千里不变的轨道突然偏转了方向,八大局的“咸菜夫妇”、种子店老板等在网上火爆出圈,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来看当地这些平平无奇的博山咸菜小店、种子小卖部等等。

没有标榜“最早”,没有强调“唯一”,仅仅是因为他们留下了八大局最初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循着这些坚守者们的足迹,走近这个位于淄博市张店区共青团东路北二巷、曾经承载着周边住民衣食住行的市场,我们发现,流量之下,尽管这个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隐藏“NPC”被外界挖掘,但还有不少的八大局守望者们并未迎合流量的演绎,继续真实地过着烟火淄博的市井长巷生活。

有他们,有故事,相融这座出圈的鲁中之城,近距离感受八大局坚守者们的故事,我们又一次遇到这个烟火丰盈的真实淄博……

盛夏来袭,八大局热闹如旧。

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游客,在各个网红打卡店门前排队游览,狭长的一条街常看常新,时而冒出几家新店,时而飘来几声叫卖,“八大局便民市场”鲜明醒目的大字在人群中,仿佛会说话一样,瞬间抓住过往路人的注意。

好几家悬挂“网红紫米饼”“炒锅饼”“淄博周边”标识的身后,是一排多少有点暗淡的或洗护或内衣或理发的门头,与向前凸出的新牌子形成鲜明对比。

对比之下,一门之隔,风景却截然不同。

门前是流量带来的火热,门后是生活的安宁。

6月10日下午3点,沿着南门直走,仅百米就能看到的咸菜夫妇的店铺,与爆火前相比,老两口只是把褪色的招牌换成了新的“博山特色咸菜”,除此之外,看不出任何明显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安静坐在三四排酱菜的后面,与周边忙碌的商家相比,显得从容许多。他将葱姜辣椒切得细碎,缓缓放入锅中爆炒,一阵辛辣的香味瞬间充斥这一方不到10平米的小屋,并蔓延向屋外的街道,与这里各类美食的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八大局特有的烟火气息。

只要有咸菜卖空,老人就立刻做好补上满满一盆,即使在烈日炎炎的下午,夫妇俩的咸菜摊一直保持油光鲜亮。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但在外界看来,今年5月前的某天是一个分水岭。

彼时,作为八大局最早的一批经营者,随着该地的走红,纹丝不动、坚守于此的他们被网友拍下,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

风景与流量加持,名声便越来越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打卡拍照,不太懂得应对游客的老两口惊喜之余多少有些局促,但他们依然用最朴实的方式招待着:“可以尝一尝。”

虽然照常起早贪黑卖菜摆摊,但老人还是低估了这届游客的“购买力”。

妻子掏出手机,上面铺天盖地地讲着他们的故事,被网友们亲切地成为“咸菜超人”。他们不明白只是一盆不起眼的咸菜,怎么会这么受欢迎。

“人多了,生意也多了,现在一天都要换上十来盆,有时候还得叫上女儿来帮忙。”老人告诉记者。

现在,虽然暑期未至,但已经有东北、四川、江苏、河北等地的游客来到咸菜摊前纷纷打卡。

老人说,来打卡的年轻人很多,他们的到来,有时除了买点咸菜外,更多是想亲眼见见他们夫妇俩一面。

老人坦言,听到合影的请求,一开始两人有些不习惯。后来,每当这时,老两口都会匆忙擦擦手,站起来,和身旁摆放的十几盆咸菜一起,洋溢起含羞的笑容……

比起味道更加可贵的是,这20多年来,他们一直坚守在这里。

老人说,他以前在博山酱菜厂工作,跟着师傅从切菜、加工、制作学习了一年,直到可以独当一面。后来,厂子效益不好,两口子便一起来到张店,用自己的咸菜手艺,决定在八大局谋生。

老人能将简单的蔬菜做出80多种味道,腌黄瓜、萝卜干、桔梗、蓑衣都是自己的招牌,“一开始,我们甚至连个店面都没有,每天一早推着三轮车,在市场里来回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靠着妻子的叫卖声和自己的手艺,吆喝了两三年,他们终于开辟出一个小小的摊位,开始了两人小半辈子的卖“咸菜”生涯。

于是,他们俩也在八大局安身立命,直到现在。

淄博走红后,作为淄博出圈的标识符,八大局瞬间火爆起来。其间,与长期霸占屏幕的“炒锅饼”“紫米饼”等相比,有着20年腌菜技艺的积淀与近百种酱菜的风味的他们一度被称为八大局“生意最差”的店家。

那段时间,随着大大小小的旅游季旺盛了一轮又一轮,但咸菜夫妇仿佛被时间遗忘,直到数月前才被外界的镜头不经意间发现。

不懂流量,不懂营销,对于咸菜夫妇而言,咸菜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作品。

此后,面对铺天盖地的流量关注,他们仅仅想到的,是多准备一些大家爱吃的酱菜,让更多人品尝到他们半生倾注的手艺和心血。

火起来之后,老人坦言,他们也时常面临“流量”与“生活”的抉择。

“以前卖服装的,就在北边几十米,现在改卖文创了;以前卖桃酥蛋糕的,现在专门卖紫米饼;以前卖百货的,现在也把店转给新来的租户……”老人指着一家一家店,一路向北望去。

他还清晰记得,几个邻里商户之间,在曾经清闲的时候还会串门唠嗑,“生意咋样啊?今天……”这样颇具淄博当地特色倒装句,之前是他们每天不变的问候,只是如今随着八大局的改变,这句问候也淹没于川流不息的人海之中。

老人说,也有一些商家不惜高价想要租下他们的店铺,但都被老两口拒绝了。“钱无所谓,我这辈子,只懂得做咸菜,只想把咸菜做好吃,几十年的手艺丢不得。”他说。

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已经习惯了老两口咸菜的老顾客们。

“他们总说,八大局有你们在,就感觉还是以前的八大局,八大局里还有他们熟悉的味道。”老人笑着说

事实上,咸菜夫妇并不是唯一的坚守者。

穿过火爆流量带来的热浪,不难发现隐藏在八大局深处的“原八大局特色店面”仍在倔强生长。

比如走进八大局摊位最稀少的地方,在金晶大道东一街安静伫立的种子店。

店内完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供销社的模样,各种各样的菜种、花种、果种排了满满一墙,许多鲜少见到的种子品类,在这里基本都能看到。

老板钮若水坐在柜台,还在用老式台秤称种子,小心翼翼用纸袋包好,拿起消磨只剩半根手指长的铅笔在记账本上浅浅标记“+2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下午,顾客三三两两,但每次来到店中,就会呆上很久。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怎么除虫,怎么培土,钮若水会耐心为他们解释,有时遇上种花种地的行家,还会攀谈上好一会。

与门外商业化集市里上演的快节奏不同,这里平静地仿佛被时间遗忘。

钮若水说,这家店自1982年就已经存在,是原来种子公司下属的门市部(今为张店绿苗种子门市部),由他的父亲负责经营,母亲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少有的农业大学生,大半辈子的工作都在地里,退休后,便和钮若水父亲共同打理。

后来,种子店经历企业改制等变革,这里反倒成为了市区内为数不多的一家种子专卖店,而种子店也从父亲一辈传到了自己手中。

如今,来光顾的顾客大多都是家中有菜园的小区业主,或者需要园林种植的公司客户,一方小小的店内,里面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种子,比起一个专卖店,更像一个活的“百科全书”,一个黄瓜,一颗番茄,就肉眼可见三四种不同的品类。

价格低廉,品种丰富,但种子的发育需要恒心与耐心,这家店亦是如此。

钮若水坦言,八大局的火爆,对于像他们这样的店来说并不是有利的。“我们不是网红产品,市场游客越多,周边的居民来的就越少,来看种子的也就少了。”

面对如此现状,钮若水一家也同样面临与咸菜夫妇同样的抉择,但他们依然坚持。

“种子是鲜活的,有生命的,选择了它,就不能任意放弃。”与农业牵绊一辈子的母亲说。

农业是国之本,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种子店,也代表着生活的起源,或许扎根于最不起眼的角落,却从萌芽到结果,伴随并见证着人间生活的点点滴滴。

八大局隐藏的“NPC”,远远不止他们。

比如在咸菜摊正对面依然不变的淄川肉烧饼,比如胡同尽头早上依然需要排队的包子店、十几年雷打不动的彩票站,甚至火爆之后,在楼上天天观看人流、被网友称之为“淄博伊丽莎白夫妇”…… 或许在外界眼中,他们只是记忆里一个微不足道的缩影,却贯穿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平凡淄博人的市井生活。

而他们的不变,也代表着淄博的不变。

他们像一粒深埋于地下的种子,用多年的积淀与厚道还原最真实的淄博风景。

无论身负流量与否,淄博的味道,依旧存在于充满人间烟火的市井小巷,向南来北往的人诉说着八大局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也为飘散在外的淄博人,留下一个带有印记的归宿。

“我们也想像自己的咸菜一样,虽然不是主菜,但却是家家户户永远少不了的味道。”老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