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刻意回避,更不能歪曲事实进行无底线的美化。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比如《康熙王朝》,对于清朝的“迁界禁海”是这样表现的:一家子人满面笑容坐着官府提供的马车离开海边,迁往内地,老太太还坐着官府的轿子,倍受照顾。这完全是罔顾历史的随意篡改,是对当时统治者的野蛮行径进行无底线的美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迁界禁海的历史背景。

早在满清入关之初,成长于白山黑水的满清贵族,不但毫无海洋意识,还十分畏惧大海。他们认为,把人们圈在大陆,便于管控,有风吹草动就可以及时镇压。清廷的政策是:寸板不许下海,包括捕鱼,商贸,一经发现立刻杀无赦。

1661年,郑成功攻占了台湾,郑氏集团有了稳固的海岛根据地,并不断袭扰大陆州县。这下清廷就慌了,他唯恐沿海居民给郑氏集团提供补给,于是来个更恐怖的“迁界令”。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介绍了“迁界”之前广东人民的生活:“粤东濒海,其民多居水乡,十里许,辄有万家之村,千家之砦。自唐、宋以来,田庐丘墓,子孙世守之勿替,鱼盐蜃蛤之利,藉为生命。”

人们世代在海边生活,每十里就有上万人家的村落,捕鱼、晒盐、赶海,怡然自乐。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人,到广东宣布“迁界令”,命令沿海居民迁往内地,距离海岸线50里以内的陆地上不得有居民。

至于《康熙王朝》中,由姚启圣提议“迁界禁海”的故事纯属胡说八道,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才中举人,接着在香山县做知县。姚启圣不但没提出“迁界禁海”,在做知县的时候还“擅开海禁”被罢官,三藩之乱时才被重新启用。姚启圣和施琅都是““迁界禁海”的反对者,电视剧不但把时间搞错,还把帽子扣在他们头上。

所以,二月河写的什么东西?胡编乱造,随意歪曲历史。

迁界的过程有《康熙王朝》中描写的那么温情吗?

不但没有,而且残酷无比。

当时有人描述:“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

朝廷直接派兵到沿海,限定沿海居民三天之内搬迁到内地,然后把沿海的民房全部拆除。沿海的居民仓卒奔逃,露宿于野外,道路上到处是倒毙的人,“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广东新语》。

有些居民世代生活在海边,不忍心抛弃家业祖坟而拖延搬迁,但是,三日期限一到,清兵即对沿海五十里范围内还没搬走的居民实行屠杀,直接放火烧房,不肯搬的直接被烧死在里面。仅广东一省,迁界之时,清兵杀了几十万人。

在沿海居民内迁50里之后,清廷还不满足。1664年,朝廷命令沿海居民再内迁30里,如此一来,沿海整整80里没有人烟,有些地方甚至把禁海的区域设置到离海岸线100里。

沿海地带本来人口稠密,这么多人一下迁到内地,他们立刻陷入生存危机。历史绝对不是《康熙王朝》里描绘的那样,内迁的居民有多一倍的土地,沿海省份本来就是人多地少,朝廷哪来的土地来安置这些人?朝廷基本没有安置预案,这些渔民农民到了内地很难谋生。于是,卖儿卖女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斗米就可以买一个男孩,一百文钱就可以买一个女孩。全家服毒或者投河自杀的比比皆是。

有些人实在活不下去了,想偷偷回到沿海原来居住地,但是,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又是屠杀。

为了防止人们返回,在迁界令规定地域的边界,清兵用拆掉民房的砖建起了一堵高墙,高墙下面又挖了一到壕堑。在边界,每隔一段距离,清军还设有瞭望台,堡垒等设施,但凡敢偷偷越界者,立即上前斩杀。

整个迁界期间,清廷在山东、江南(即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市)、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沿海,制造延绵几千公里,几十公里宽的无人区。原本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成为了一片废墟。仅广东一省抛荒良田近千万亩,上百万人死亡,有些地方居民十不存一。

比如,当时的新安县(现深圳)在两次迁界以后,全县只剩下2127人,以至于该县县令主动请求放弃新安县建制,并入东莞县。

不仅沿海居民承受极大苦难,不在迁界范围内的居民也民不聊生。修筑军事设施的劳役、赋税的负担全部压到了他们头上,再加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生存变得异常艰难。

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朝廷才派人下来,宣布解除“迁界”,允许居民到沿海居住。迁界禁海,整整持续了二十多年,可想而知,给人们造成了多大的苦难。

迁界禁海之后,清廷觉得这一措施很有效,进一步作茧自缚,与世界隔绝,导致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

一个海洋大国,居然沦落成内陆国家一样,一点领海意识都没有,真是极其悲哀。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