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文化引领、创意驱动”的新文旅时代,河南立足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用高质量文旅供给不断满足人们文旅消费新需求。各地如何用创新创意的思维,打造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点亮文旅新场景”系列观察,本期聚焦黄河文化旅游领域涌现出来的新场景。

点亮文旅新场景

聚焦新创意、新场景、新玩法!

河南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黄河以其独特的地位与魅力,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区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今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举措,聚焦黄河文化旅游新创意、新场景、新玩法。

河南省沿黄河城市如何通过数字化、创意化、场景化的方式,激活黄河文旅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黄河文明的保护与传承,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数字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

黄河,这条古老而伟大的河流,孕育了河南沿黄河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近年来,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等沿黄河城市纷纷发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聚焦黄河文化旅游新创意、新场景、新玩法。

数字科技赋能,千年历史“动”起来。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龙门古街上的《无上龙门》体验馆,光影流转间,观众沿着历史长河,完成一场极致多彩的文化巡游。13分钟的视觉盛宴,以龙图腾开场,游客跟随全息天幕,穿越大禹、战国、北魏、隋唐的洛阳城,感受洛阳和龙门的千年历史。

“《无上龙门》依托龙门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洛阳、龙门的历史文化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为一体,带来全新的文旅体验。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从单纯的观光向可参与、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转变”龙门石窟景区无上龙门相关负责人说。

穿过金黄的麦田、夯实的土墙,走进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戏剧聚落群。游客们移步换景,在沉浸式的剧情中,认真聆听“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感受黄河文化内涵与中国历史根脉。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工作人员表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围绕“黄河、土地、粮食、传承”为主线,通过戏剧艺术、东方建筑作为表现手段和载体,把厚重的中华文明沉浸式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化技术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文旅体验。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游客可以通过体验《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项目,俯瞰汴河两岸风光,还可沉入黄河深处,看“城摞城”奇观。

从《无上龙门》到《飞越清明上河图》,这些沉浸式探索皆以历史文化为根基,将创意和科技赋能演艺,打造出新场景、新业态。给游客带来穿越感的同时,以深沉的文化内涵打动人心。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普通景区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而那些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有强体验感的沉浸式景区,将成为景区焕新活力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推动黄河文旅新质生产力方面,数字化、创意化、场景化以及科技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执行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景区应当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丰富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形成新业态、新场景、新动能。同时,不管是实现数字化、创意化还是场景化,都离不开人才。

聚焦年轻力,打造文旅+模式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构建沿黄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高质量打造沿黄生态廊道,把“黄河装进计算机”,初步建成数字孪生黄河……近年来,河南省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断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围绕黄河文化旅游,新模式、新玩法不断涌现,从“文旅+教育”、“文旅+体育”、“文旅+商业”、“文旅+环保”到“文旅+农业”等新玩法,融汇贯通“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河南沿黄河城市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游客出游体验。

“黄河两岸有山有水,可以利用山水组合,做一些具有创意的项目,比如在体育赛事方面,可以打造黄河马拉松等体育赛事。一方面符合年轻人的兴趣,可以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吸引年轻人参加比赛,在运动中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王琪延说。

近些年,河南沿黄河城市积极打造与黄河文化相关的体育赛事。以郑州为例,郑州依托黄河滩地公园等载体,打造了郑州·黄河马拉松赛、郑州黄河自行车公开赛、黄河汽车拉力赛等系列体育赛事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一边挑战极限,一边欣赏沿黄生态廊道的春日盛景,近距离感受黄河魅力,体验黄河文化。

依托黄河文化,三门峡市积极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在第二十九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期间,三门峡市除了举办2024中国·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之外,还举办了2024沿黄国际自行车邀请赛、2024中国桨板超级联赛(三门峡站)暨第二届横渡母亲河桨板挑战赛等七项体育赛事活动,涵盖游泳、桨板、帆船、漂流、自行车和滑翔伞等运动项目,助力体育与旅游、文化、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业融合的意义在于融合出创新、融合出发展、融合出效益。产业融合可以促进文旅业转型升级,形成新业态、新场景、新动能。在谈到黄河沿线城市如何将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具体的新场景和新玩法时,王琪延表示,更多的还是保护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本身就是一个有趣且独特的项目。

一河净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大海。西起三门峡、东至开封的1200多公里沿黄生态廊道上,“万类霜天竞自由”。开封市突出“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全力打造了城市生态涵养区。结合黄河生态廊道、沿黄湿地公园、槐树林森林公园、野鸭湖等项目,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把壮美的风光留在了三门峡,在三门峡天鹅湖畔,此起彼伏的天鹅叫声在黄河上空回荡,唤来了远方的游客。或是漫步在黄河文化园石刻公园,或是赏雄伟壮观的黄河三门峡大坝,亦或是在临近黄河的慕野星空营地赏星光璀璨。

文化和科技相互赋能,让千年历史“动”起来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甘甜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滔滔黄河奔流不息,就像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沿着黄河的脉络,河南沿黄河城市正深入挖掘其独特的黄河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技术,打造出一场场文旅盛宴,让黄河文明与现代化技术相互赋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文化的挖掘中,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将文化呈现出来,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自然的方式获得文化的滋养,而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王琪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三门峡以仰韶村遗址为龙头,整合3个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持续打造庙底沟博物馆、虢国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等一批立体化展示、沉浸式参与的博物馆。在仰韶村遗址博物馆中,游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设备,了解仰韶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艺术成就。

在博物馆来一场穿越之旅是什么体验?在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一楼展厅的“VR体验区”,游客可以戴上VR眼镜,穿越千年,体验大河村先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与VR眼镜一体的“小手柄”将成为游客的“鼠标”,点击不同页面,“穿越”就会开始。

在古老的洹水河畔,一座气势恢宏的青铜色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与殷墟宗庙宫殿遗址隔河相望,这便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墟博物馆新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广泛采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让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活起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体验3000多年前伟大的商文明。自今年2月底开馆后迅速成为网红,吸引全国游客争相打卡,据了解,开馆初期外地游客只占20%,而现在本地游客只占20%。

聚焦黄河文化旅游新创意、新场景、新玩法,河南省沿黄河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的竞争力?王琪延表示,要因地制宜,挖掘当地文脉与产业融合,以人为本做好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产品融合过程中,应用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促使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