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26日电(记者王菲、苏醒、李丽静)浓郁民族风情的漫瀚调表演、精美的古长城墙砖、展现黄河沧桑巨变的巨幕影片……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刚领略完景区雄奇风光的游客徜徉在黄河文化馆内,沉浸式体验着悠久的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相辉映,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地处祖国北疆的鄂尔多斯市拥有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旅游+”深度融合催生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塑造“暖城”文旅新IP,为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塑造文旅新IP

“景区尝试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结合,以多元化手法展示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负责人张曦语告诉记者,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有效推动旅游区提质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黄河文化馆展厅

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鄂尔多斯统筹文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融入全域旅游之中,塑造“暖城”文旅新IP。

盛夏时节,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鸟鸣啁啾,风光宜人,不少游客来这里探寻古代文明的遗踪。

“萨拉乌苏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之一。”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博物馆负责人曹克明说,目前萨拉乌苏遗址正在申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通过文化和旅游的交融,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生。

乌审旗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五一”期间,全旗共接待游客超14万人次,同比增长66.8%,其中萨拉乌苏旅游区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同比增长208%。

推动考古体验馆建设、组织实施“多彩鄂尔多斯”系列文化活动、开发“暖城有礼”系列文创产品……鄂尔多斯将体现草原和黄河等地方特色的文化IP融入旅游产品和景区建设中,将文物、非遗、经典民歌等特色文化贯穿到游客游览过程中,推动传统旅游向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转型升级。

  擦亮夜经济品牌

傍晚时分,位于鄂尔多斯康巴什区的乌兰木伦湖广场游人如织,音乐喷泉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摇曳生姿。天南海北的游客与鄂尔多斯市民一起,沉浸在鄂尔多斯美丽的夜色中。

在鄂尔多斯康巴什区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康镇,人们品尝美食、选购特色商品、体验互动式实景演出,在晚风中放松身心。“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我们计划推出音乐节、啤酒节、灯光节,进一步擦亮夜经济的品牌。”康镇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夜游、夜食、夜演、夜宿、夜集,鄂尔多斯着力打造“暖城七点半”夜间文旅消费品牌,通过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点亮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同时,鄂尔多斯加快补齐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短板,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科科长阎山说,随着旅游消费的升级,需不断创造多元、个性、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平衡。

“我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市场主体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特色消费项目。政府根据活动效果,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阎山说。

聚焦恢复和扩大消费,鄂尔多斯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2023年累计兑现促进文旅消费政策专项补贴资金1490.97万元,发放各类消费补贴超1亿元、拉动消费80亿元以上。

激活“旅游+”新动能

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到个性化、多元化休闲度假,在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旅游+”到底应该加什么?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其煤矿采掘、羊绒加工、风光氢储新能源等工业旅游资源同样丰富。抓住旅游业转型风口,鄂尔多斯探索旅游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挖掘工业旅游资源,打造“制造-展销-体验-研学”的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拓展“旅游+”新赛道。

“目前小镇入驻了一百多家羊绒制品中小企业。通过旅游+羊绒业的发展,实现双向赋能,也拓展了我们的发展空间。”绒都小镇一家门店的老板郝庭告诉记者。

鄂尔多斯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优质羊绒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绒都”。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打造集羊绒旅游研学、电商基地直播、特色羊绒购物等于一体的绒都小镇特色商业街区,拓展“旅游+羊绒产业”新路径。

矿区遗址变身生态旅游区、昔日旧厂房化身文创聚集地、城市老街巷蝶变为绒都小镇……鄂尔多斯加快促进文旅、城旅、产旅深度融合。2023年,鄂尔多斯市共接待游客335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9.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9%、311%。

受访人士表示,鄂尔多斯还需进一步挖掘独特的文化底蕴,将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提高“暖城”文旅IP的辨识度。

锚定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定位,鄂尔多斯加快文旅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科技”等新路径,激活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参与调研:袁波、孙欢杰、王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