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俄·巴甫洛夫

1950年,满洲火车站,寒风呼啸而过,瞬间麻木的不止有脸颊,还有被冻到针扎一样疼痛的耳朵,杨奇清搓了搓手,捂在耳朵上,瞬间手也木了起来。

环顾四周,寻找着什么,一家帽子店引起了他的注意,护送周总理去苏州的这些人,个个都有帽子戴,只有自己脑袋上光秃秃,索性买顶帽子,遮风避寒,还不至于显得不合群。

一路小跑进了店铺,可没想到的是,因为买帽子买不起贵的,竟然被售货员说“真小气”。

面对售货员的嫌弃,杨奇清是如何应对的呢?护送周总理,必然是公职人员,却为何买不起一顶贵重的帽子呢?这还要从杨奇清的为何许人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小侦察兵

湖南,一片因毛主席,因革命,而渲染的鲜红热烈的土地,1911年,杨奇清就生长在这里。

人们常说,生不逢时,却也说时势造英雄,对杨奇清来说,更应该理解为后者。

时局的混乱,让本就贫困的百姓们,生活变的更加贫困,杨奇清的家庭也不例外,田里连年欠收,赶上天灾,更是食不果腹,偏偏还要被大户人家剥削。

母亲积劳成疾,几乎无法劳作,八岁的杨奇清格外懂事,一天只喝一碗几粒米都能数得过来的清粥,再让他吃,就会一直说吃饱了,因为他想让父母和其他弟弟妹妹多吃一点。

杨奇清不是不爱读书,他也向往书本中的知识,先生口中的外面的世界,可为了让弟弟妹妹们能读书,他选择了打工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奇清

可也正是在打工的过程中,让他更加认识到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们,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中,遭受着怎样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懂得了什么叫“人命如草芥”。

那段打工经历,在杨奇清的心中,种下了为民伸张正义的种子,或者说,是革命的种子。

农民自卫军的成立,彻底把杨奇清带进了革命事业中,只有八岁的杨奇清,被推举为儿童团的团长,有模有样的手握红缨枪,每天都会站在村口样,守护着村子。

儿童团在他的带领下,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村子里的革命人士们,在秘密召开会议的时候,儿童团就会在村子里重要地点,守着,一旦有情况,就用会吹口哨传递消息。

很多次敌人突袭,都是杨奇清率领的儿童团先发现,避免了革命者们的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者们打土豪,分田地,小小儿童团们也跟着忙里忙外,跟着那些革命者们学习,杨奇清倒是学会了很多侦查的本领。

这些经历让杨奇清逐渐培养出了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他的侦查能力,大多都是从那时候逐渐建立起来的。

有谋在先的杨奇清,在革命事业中,也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

1928年,十七岁的杨奇清,加入了青年义勇队,义勇队中,他是可当万夫之勇的那一个,农军扑城的时候,大军二十万,杨奇清愣是敢冲在前面,生死无畏,一心只想推翻那些恃强凌弱的阶级,让百姓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攻下了平江县城,杨奇清立功,第二年杨奇清被批准加入 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杨奇清先后担任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红十五军保卫局局长,1937年,任职于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抓拿奸细,杨奇清尤为擅长。

每日处于暗线的杨奇清,虽说无需扛墙上战场,可在暗处,危险都在无形之处,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杨奇清就在地下工作中,过着刀尖舔血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比小家更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杨奇清开始任职公安部党组副书记,兼保卫局局长。

1950年,毛主席出行的人身安全问题由杨奇清全权负责,对杨奇清来说,保护好毛主席的安全,比任何事都更重要,哪怕是自己的家人。

因为在他看来,毛主席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共产党的主心骨,特别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涉及到国家的稳定,当然是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和自己的家人放在一起,杨奇清依然选择毛主席。

在这一点上, 杨奇清的女儿曾经讲过一件陈年往事。

当时杨奇清负责毛主席千万湖北视察时候的保卫工作,可碰巧的是,当时女儿和儿子相继被传染了过敏性的疾病,导致两个孩子高烧不退。

妻子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还要伺候生命的婆婆,杨奇清深知,妻子要承受的太多太多了。

看着疲惫的妻子, 杨奇清还是选择了与毛主席一同前往湖北,告别妻子时,心有不舍,但国和家,一定是国在前,家在后,舍小家而为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发烧,母亲病重,重担全在妻子一个人身上,杨奇清愧疚过,但是思来想去,毛主席的安全他更担心,在家庭与国家之间,杨奇清依然选择守卫毛主席,选择了国家。

可也正是那次杨奇清的选择,让妻子在这场一个人的战场上,倒下了,晕倒在加重的妻子多亏抢救及时,可手术是逃不掉了,提到手术,问题也就来了,无人能签字,又该如何是好。

按照情理来讲,杨奇清应该火速赶回来,签字让妻子手术,渡过难关,可杨奇清依然选择守护毛主席,守护国家,妻子手术签字,只安排了自己的秘书代替签字。

并不是对妻子和家人没有爱, 杨奇清与妻子在那个时代在就已经是自由恋爱了,十余载婚姻生活,二人从未吵架,妻子知他胸有大志,他也知道妻子在照顾家庭的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常生活中,杨奇清总是在空闲时间和妻子一起做家务,带孩子,教孩子读书写字,同时把革命思想传递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勤俭节约,为国奉献

杨奇清一生节俭,穷苦出生的他,明白一针一线,一里一粟,都来之不易,当今幸福生活更是来之不易。

一双布鞋,已经看不出原本的样子了,从脚知道脚跟,全都带上了补丁,一双穿了三年的布鞋,即便冬天冻的脚上皲裂,也舍不得换一双棉鞋。

堂堂公安部党组副书记,保卫局局长,站在毛主席,周总理身边保护他们安全的人,明明有着不错的待遇,在零下三十几度,耳朵似乎都要冻掉的情况下,依然舍不得给自己买一顶更暖和的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看您这就是当大官儿的,您买这个多好啊,这个保暖效果好,才二十块钱,您也买得起”。

杨奇清笑了笑,说道:“我可不是什么大官,我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再说了,这二十块钱买个帽子,都有够我家四个孩子过两个月了,给我选个便宜的吧,最好是三两块钱的,不能再多了”。

听了杨奇清的话,售货员一脸惊讶,随后说道:“您这对自己也是够小气的,选这便宜的可没贵的保暖”。

“冻不着就行了,哪个便宜给我拿哪个”,就这样,售货员给他拿了一定薄薄一层布的帽子,两元钱,而这一顶两元钱的帽子,杨奇清依然缝缝补补带了十多年。

穿的上节俭,吃的更节俭,平日里不管是蒸什么,都会到外面自己割一把草放在里面,或者秋天的时候,满地的树叶和树种,捡起来,放在食物中,和孩子们一起吃。

他要让孩子们知道,当今的幸福日子是先辈们在吃草啃树的日子中拼来的,思其来之不易,才能知道如何节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自己的家人节俭,他却对百姓出手大方,见到一些从灾区出来,四处流浪的人,总是把家里都舍不得给孩子吃的口粮,慷慨解囊。

对于牺牲的战友家中的遗孀以及儿女,杨奇清每个月都会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贴补他们,逢年过节去探望从不空手,自己孩子都没吃过的糖块,总会出现在给别人家孩子的手中。

对于这一点,据杨奇清女儿回忆,当年我们兄妹四个每个月的所有开销,包括学校的学费,书本费,伙食费,还有交通费,加上买文具,总之就是所有的开销不能超过十元钱。

光是这些最必要的开销就已经紧紧巴巴了,更别说是买零食了,看见冰糖葫芦馋的流口水都舍不得买一根。

兄妹四人的衣服,穿来传去其实只有一件,老大穿完,给老二,接下去老三老四,穿到最小的四弟身上的时候已经是补丁摞补丁了。

虽为官,杨奇清两袖清风,除了应得的工资,从未花过国家一分钱,但却用工资,为国家做了很多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