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发现在派出所等正式场合有一个“妈祖评理室”,请不要诧异;如果你看到考生将准考证的复印件放在供桌上一起拜,也不用慌张;如果发现路旁骑车大妈突然停下车,对着庙宇拜了一拜,再若无其事骑车离开,请谨记这是日常——因为这里,是闽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闽南,拜神成为了日常。 摄影/丁俊豪

闽南,是中国敬祖酬神文化最为浓厚的地区之一,单单泉州城区就有三十六铺、七十二境(铺境体系,是当地对信仰、活动空间的划分)。在任意一个乡镇打开地图,也能一眼看到十数个祠堂庙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天公,是闽南人最隆重的仪式之一 表达了他们的“拜拜文化”。

与信仰的互动对闽南人来说可以是头等大事,也可以是家家有神龛,遇事“拜天公”求保佑的日常。在这里,诸如结婚找日子,搬家找日子等事,第一反应不是翻日历,而是去拜信仰,然后掷筊(一种占卜工具)卜天意。

在一年到头都是人与信仰“狂欢”的闽南,这种“拜拜文化”有一个更加具象化的空间表达,那就是闽南人的精神之塔——闽南古厝(cu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漳州龙海市埭美古厝群,极具地域辨识度。 摄影/焦潇翔

古厝是裹挟着闽南人精神传承的“仿皇宫”式传统建筑,青石红砖、白壁朱瓦、重檐如画、古韵悠扬;千百年来,周围的事物不断变迁,唯有它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跨过了历史的长河,屹立不倒,展现信仰的庇佑、家族的兴旺,具有极高的文化属性与地域辨识度。

南音再起,只有往海上看,才能看到世界里的中国。也只有在古厝里,我们方能看到最真切的闽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极尽华丽的装饰与用心。 摄影/李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拼才会赢的闽南人拼不过怎么办?

祠堂找宗亲,拜天公!

闽南古厝这种红砖古建,是闽南人“敬祖酬神”的具象表达。而宗祠大厝和宫庙古厝,更可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几十楼高的玻璃幕墙下能看到飞檐翘角,香火直入苍穹;高架桥下,一支抬神执香,挑“牲”举旗的队伍,与车流并进……“举头三尺有神明”,是闽南人生活的精神格局。无论是在泉州、漳州还是厦门,老城区中的五步一宫祠成为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闽南的宫庙、宗祠,往往都有着极具个性的屋脊瓷贴雕。 摄影/赵建

即便穷乡僻壤,也能见到一座座“高规格”祠堂建筑——闽南农村的祠堂能有多壕,对于外人来说可能无法想象。

“趁大钱,起大厝”,闽南人有钱了一定会先修葺祠堂,再考虑别的问题。有些祠堂才建十数年就拆除重建,往往重建没有其它原因,就是因为“不够气派”。族内若有赚了大钱的“大佬”,那么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修建的超级“奢华祠堂”、“皇宫祠堂”也会很快在旧祠上被重建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闽南的祠堂,往往一个比一个华丽。 摄影/张鹤岩

据说,祠堂在闽南不仅是精神的寄托,更是对家族经济实力的象征,他们往往会穷尽家族所能将其打造得一个比一个华丽,甚至比宫殿还夺目。

祭奠神灵或先贤的“祠宫”(宫庙),是闽南古厝中特别的一种,它奉祀了各样的信仰,往往气势恢宏,香火不断。如厦门供奉清水祖师的清水宫、泉州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及供奉关羽与岳飞的关岳庙、漳州供奉保生大帝的白礁慈济宫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厝屋脊的画龙雕凤,不仅是建筑瑰宝,更是地位象征。 摄影/许志

家族宗祠、祖厝,则是在闽南古厝中更为普遍也更具宗亲血脉的表达,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耀与挫折、衰落与兴盛。如郑成功后人供奉的泉州南安延平郡王祠(郑氏);宏敞雄伟,被民间称为当地第一祠堂的漳州漳浦乌石海云家庙(林氏);古时有朝廷特派工匠监修的厦门江夏堂(黄氏);具有伊斯兰教俗遗风的泉州晋江陈埭丁氏宗祠(丁氏)等。

在闽南地区,民众将个人的出生地称作“摇篮血迹”,他们是最看重家族的一群人。宗祠文化透过祠堂的门楣厅间代代相传,让族人们知道生命源自何处,知道脚步应迈向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神是闽南人的大事,热闹中也透出庄重肃穆。 摄影/城市穿梭客

披上红缎,多至上千户同姓之人同时在敲锣打鼓的“大乐”声中,请出神像,与远祖一同敬奉。这样庄重且热闹的场景,每年都会在闽南族祭活动中出现。

闽南人对于族祭可谓极度重视,甚至不少族谱祖训中的前几条,就是有关祠祭规矩的。在这里,挑选主祭、宣读祭文、点烛焚香、下跪献礼、敬酒上贡都有讲究;先敬“天公”,再敬“土地”,最后敬祖宗,顺序也一点也不能马虎(以晋江为代表的部分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大型宗祠都记录着家族的起源发展 是一部生动的家族史。 摄影

在这里,每一座祠堂,都堪称一部承载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家族史精华,是一种气派庄重,但也有生活味的建筑。不止是祭祀,族人的婚娶、添丁、寿宴、丧葬等重大活动都离不开它;而平日里,老人们聚集在门口打牌聊天,又让一座座闽南大厝有了神圣的暖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闽南祠堂,既气派庄重,也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张溢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闽南的能工与巨匠

手艺全都在古厝中了

外人可能永远不知道,某个闽南古厝楼顶精雕细琢的剪瓷雕究竟花了多少钱……我们只知道,造价数百万甚至千万的古厝,在这里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外观大气,一些闽南古厝内部也有极尽奢华的表现 摄影/王海燕

在闽南的绿色大地上,古厝这个红砖朱瓦的建筑则格外突出,区别于中国其它地方青砖黛瓦的古建,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闽南”的味道。

而更突出地域性格的,是那些集合了能工巧匠的多彩华丽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藻井顶盖、彩瓷剪贴雕塑、六角形红砖墙…… 闽南古厝的建筑细节中

独特的双翘燕尾脊上,彩画、泥塑、镶瓷等让它更加炫目夺眼;闽南石雕工艺世界知名,古厝上也大量运用南安的白石、惠安的青石,精心砌筑形成六角形砖、圆形砖、古钱币砖等墙面装饰,细致入微;还有精致的斗拱装饰,木匠运用大木作和小木作的各种技法,将凤、花斗等纹理元素层层叠叠,把闽南人敢拼敢干的性格体现淋漓尽致(古时政权不允许民间自建斗拱,但闽南人就要做)……

理解闽南,其实有多种入口:他们的海洋文化、他们的商业传奇、他们的语言艺术……然而在他们把古厝打造成闽南建筑代表的过程中,我们能窥见他们所有的精神延续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番仔楼。 供图/视觉中国

一般来说,闽南古厝都是三间张(三开间)的,如左右增加耳房则变为五间张(五开间)。正中间做门厅,白石铺阶,雕梁画栋。在后边有着正厅,两旁是榉头(厢房),下雨时,雨水从屋顶流落至房屋围合成的天井,被称为“四水归堂”。也是闽南人对财富追求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图/九阳

闽南的古厝民居群凭借极强的地域辨识度与精美的造型装饰,让众多旅人专门来闽南“打卡”。如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漳州埭美古民居建筑群等。

而重金打造的华丽宫庙、宗祠等,更能称之为闽南古厝建筑的瑰宝。

厦门,不管何时到达清水宫,总能看到游人举着手机在宫前寻找角度拍摄呼啸而过的飞机。燕尾脊上的雕龙画凤与从殿顶飞过的飞机,总能构成一幅奇幻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现代与传统的奇妙碰撞,清水宫成为了“网红景点”。 摄影/李

泉州的天后宫,殿顶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这些建筑形制与人文构件的组合,让祠堂更加具有文化意义。而那些汇集了地方工匠的木作、石作、瓦作等成熟技艺,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则记录下宗族先人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也从中看到这个宗族的历史渊源及其拓置家园的轮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泉州天后宫是供奉妈祖的宫庙,香火不断。 供图/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海而生南音遍世

水能载舟,亦能载神

“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闽南多山、面海的特性,使得这里的人民在历史上经历过缺粮这个现实的“毒打”,转而向海讨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洋,是闽南人最向往的地方。 供图/视觉中国

无边的海洋,让闽南人将目光放向了远处。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他们更加重视血缘宗族与地缘同乡的意义,同时面对广阔充满未知凶险的海洋,将祈盼寄托于祈祷,诞生了两百多种信仰崇拜。

向海而生,让这里在近千年前就成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历时数百年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神灵的崇拜,是闽南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做的日常。 摄影/王海燕

千年来,这个交融世界的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从刺桐港(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再到厦门港,一代代闽南人在随波而行的交流中,不断创造,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有机地融入了自身信仰崇拜的体系内。

离开自己的古厝,在商船和海洋背后,有着更加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宗族与同乡的相互帮衬,共同托起闽南人的商业帝国,“敬祖、酬神、爱拼”的文化特性经久不衰,使得闽南诞生了如安踏、特步、九牧王、银鹭、金龙汽车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闽南出发的海上世界,至汉代已是一片繁荣。 制图/刘耘硕

向海而生的人们,于未知中生存,大海既塑造了他们团结、勇于冒险的精神,也赋予他们对生活“尽人事,听天命”的豁达态度。既然人生比大海还要无常,那么“欢喜就好”:寻一间古厝,用一个上好的德化白瓷碗,泡一杯浓醇香幽的安溪铁观音,三五好友,眯着眼睛听着,泡茶话仙,笑看人生。

唯一不变的,是咱厝人(咱家乡人)的家国情怀,也是很多远在海外的闽南人回报乡梓的内在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戏、喝茶,是闽南人少不了的生活态度。 摄影/黄水木

若身处东南亚的马六甲、槟城、新加坡、马尼拉等地,你能在街边吃到闽南菜,也能听到悠悠南音,更会看到那些闽南人带往世界的古厝——不绝的洋流与鼓扬的风帆,让这些地方成为另一个闽南。马来西亚槟城龙山堂邱公司这个海外最大、最华丽的闽南祠堂就是代表之一,让闽南古厝在哪里都能容得下故乡之人与故乡之情。

可谓之:天涯处处有闽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闽南人从海洋走向世界,又从海洋找回故乡。 供图/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何如卿

图编 |陈金鱼

设计|九阳

地图编辑 | 刘耘硕

头图|城市穿梭客

封图|城市穿梭客

参考资料

《地道风物·闽南》

《老闽南·闽南祭祖》晋江电视台侨乡频道

《泉州祭祖民俗》福建非物质文化名录

《漳泉祠堂概观》闽台文化交流·郭志超

《闽南建筑瑰宝——宗祠大观》泉州晚报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