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诞生起,国内互联网医疗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产业关注。

在6月17日,中国平安宣布,正式升级家庭医生服务品牌"平安家医",并发布11312一站式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还推出了"健康主动管、慢病能管好、疾病管全程"用户服务承诺。同日,中国平安家庭医生品牌升级大会也在上海举办。

巧合的是,在5月底,京东健康确认企业内部对家庭医生事业部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

一时间,互联网医疗产业中的家庭医生服务业务,简称“家医业务”,又引发了剧烈关注。不过,和同行相比,平安家医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大量F端金融用户和B端的企业用户资源,有利于对优质的医疗资源形成支付保障,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同时,无论是京东健康对家医业务的架构调整,还是平安凭借自身优势升级“平安家医”品牌,都意味着,家医业务仍是互联网医疗产业的重要入口。

升级医疗资源与服务

在6月17日的品牌升级大会上,平安健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斗表示,全新升级后的"平安家医",将打造"11312"的一站式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通过一个专属家庭医生入口,即可体验省心、省时、又省钱,简称"三省"的一站式家庭健康管理服务,全方位为用户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命质量。

所谓"11312"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是指1个专业的、拥有北大医疗国际医院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双重认证的家庭医生团队;1个由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指导、澳大利亚医学会RACGP认证的5A标准服务路径;3套针对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疾病人群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以及提供12项稀缺医疗资源。

这其中就包含了平安家医的具体升级内容,即,同时包括对医生认证的升级,以及对产品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务做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安健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斗

需要说明的是,成为家医有一定门槛,也并非是任何一个医生都能成为家医。据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迟春花介绍,中国目前的家庭医生主要是由全科医生来担任,并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家庭医生的主要工作场所,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等等。

另外,有一部分二、三级医院的医生,其此前已经签约成为家庭医生,他们就会依照约定向用户提供医疗服务,他们也就是这部分用户的家庭医生。以迟春花本人为例,她是呼吸内科医生,也是全科医生,也是家庭医生。

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要立志开展家庭医生服务业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绝不是少数。家医业务是互联网企业究竟能提供何种业态的医疗服务之问中的潜在答案之一。同时,从创造商家收益的角度观测,家医业务也是互联网医疗产业的重要入口。

企业之中,2015年,春雨医生表示要开展“私人医生”服务,公司将依托其在全国五个重点城市开设的25家线下诊所,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收取的年费为980元。2018年,好大夫在线在宁夏彭阳县开展了“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的试点,当地公众在线上签约后,可配套“村医+县医院专家+省级专家”的服务。作为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大夫在线提供的是底层系统和专家资源,这一项目也是健康扶贫领域的代表项目。

不过,在近些年,前述项目的新进展情况不再密集地向外曝光。同时,去年8月下旬,经济观察网从好大夫在线内部人士处获悉,有互联网大厂公司欲收购好大夫在线,目前已经给出报价。不难推测,在互联网企业现阶段的处境中,想要进一步做大前述项目的难度也不会小。

行业踌躇之中,中国平安给出了一剂“强心针”。当前升级的平安家医,最早可追溯至平安健康在2019年发布的“私家医生”产品。它后来慢慢演化为“平安家医”这一品牌。在平安健康目前构建的品牌体系之中,平安家医是与养老管家并列的核心枢纽业务。同时,它既是一个可单独向C端售卖的产品,也是一个与保险协同的产品,作为保险用户的医疗健康权益对外推广。

B端、F端客群托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国内不是一个“新鲜词”。它是国家已经推进了近十年的政策。

具体而言,在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至此,一项为了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制定的法规出现。

这项政策的目标实际也非常清晰,即是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同时,政策也旨在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并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将基本医疗服务推至千家万户。

由此,由2016年前后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进家庭医生的签约,这就给了相关布局的企业以重要的机会。以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为例,也包括微医、京东健康在内的企业,其家医业务起源也是围绕这一系列政策展开的商业布局。不过,发展至今,不同企业的探索路径和所获成就差异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同行相比,F端的金融用户和B端的企业用户资源一直是“平安系”的优势业务所在。而这部分用户和C端的个人用户相比,其支付能力会更优,尤其是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中。这对于开展互联网医疗业务的企业而言,也影响深远。其中,最通俗的道理便是,在寒冬之中,能确定获得收入和回报的业务会优先留存下来。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探索管理式医疗中国本土化的企业之一,平安健康自2016年平安集团提出“平安3.0时代”发展战略以来,便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产业”的战略布局。而平安健康作为这一战略的主要承接者,致力于连接医院、用户、保险支付方、服务提供商等多个相关方。

2021年,平安健康宣布战略2.0深化,进一步推进在金融F端、企业B端的业务。战略推出两年后,2023年,平安健康企业保险及金融客户端的医健养服务收入达到22亿元,同比增长14.8%,企业端的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服务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81.2%。这其中,平安家医和养老管家作为并联的核心枢纽都发挥了不小作用。

在和保险业务的合作方面,大会现场,平安人寿销售管理部总监陈铮表示,近年来,"保险+医疗健康"的合作颇有成效。以平安人寿联合平安健康持续打造的"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为例,该服务体系在满足客户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需求的同时,就还能为其客户提供覆盖健康、慢病、医疗等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平安人寿客户数超2000万,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服务满意度达99%。陈铮认为,医险协同的创新模式,将差异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作为支付方的保险等金融业务无缝结合,为客户带来 "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体验,使金融更具人文关怀,让保险更有温度。

行业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从行业来看,家庭医生业务的需求依旧在增长。在中国,医疗资源至今都是稀缺资源,在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的当下,医疗资源的缺口有继续增加的风险。而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医疗关怀依旧是实现医疗资源广覆盖的潜力形式之一。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迟春花介绍,截至目前,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培养,中国的全科医生已经接近50万了,但这一数据距离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拥有家庭医生的目标还相距甚远,且缺口不小,这就需要社会加大力量去培养医生。

迟春花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道远,持续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内容和流程,应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最新的政策趋势方面,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由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前述文件明确指出,从2022年开始,各地在现有服务水平基础上,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每年提升1-3个百分点,到2035年,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满意度达到85%左右。

在国家对家医签约率提升的要求中,也将酝酿新一轮产业机会。在6月17日的大会现场,平安推出了"三省"用户服务承诺:"健康主动管、慢病能管好、疾病管全程"。也就是,针对亚健康人群,通过自动化健康档案与体检报告秒级解读,平安家医为其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实现应检才检、应治早治。针对慢病人群,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与高危预警,结合21天生活方式管理,促进慢病症状改善率及达标率达到行业领先。

同时,针对疾病人群,平安家医将通过完善的疾病全程管理,包括院前提供7*24小时秒级问诊,精准推荐名医名院,协助预约挂号;院中提供省心省时的"就医宝典",专人全程陪诊陪护;院后定制"康复指南"并随访复诊,实现院前精准就医,院中高效治疗,院后安心康复。这样的服务设计意味着,平安家医能提供的服务已经覆盖公众日常生活的所有医疗场景。

同日大会上,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表示,中国平安作为一家全球领航的民族金融品牌,将始终不忘初心与信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带来更多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医疗健康服务体验,助力推动"互联网+家庭医生"向更高质量、体系化、标准化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