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相信很多人提到诸葛亮的一生之敌,都会想起狼顾鹰视的司马懿。诸葛亮最终病逝五丈原,可谓是给司马懿耗的!

曹真两次击退诸葛亮的北伐。

郝昭则是在陈仓守卫战中,展示了固若金汤的教科书般的防御战术,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但实际上,多次让诸葛亮吃瘪的,并非上述说的这三人,而是一位知名度并不高,但却在曹魏集团非常活跃,是抗蜀中流砥柱的将领。

他是谁呢?为什么是诸葛亮北伐真正的克星?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崭露头角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时候,一位名叫郭淮的年轻人在他门下担任贼曹。贼曹的职务呢,主要是管理盗窃贼寇之类的治安事件。

之后,曹老板慧眼识珠,把郭淮带在了身边,开始积累军事作战经验。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汉中之战,算是郭淮真正意义上参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当时郭淮是担任夏侯渊的司马。

夏侯渊这人,能力是有的,作战雷厉风行,缺点就是太过冒进。身为主帅如此行事迟早要吃大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之前就有提醒过夏侯渊: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只不过当时虎步关右的他大概也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由于不放心,曹操就派了郭淮守在夏侯渊身边,做他的参谋长,就怕他有恃无恐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夏侯渊最终还是被斩杀了。这并非说明郭淮能力不行,没有给夏侯渊足够的帮助。

因为当夏侯渊和刘备打得火热的时候,郭淮刚好生了病,没法随军出征,还搁在后方休养呢。这不,夏侯渊就这样成了“白地将军”

夏侯渊一死,全军上下人心惶惶。这时候,参谋长郭淮站了出来,他先收敛了逃散的士兵,然后号令三军:“张郃张将军是国家名将,连刘备也非常忌惮。如今事态如此紧急,必须新立主帅,这个主帅非张将军不可!只有他能安定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刘备率军来进攻,郭淮利用疑兵列阵拒守,展示出来死战的决心,刘备反而顾虑重重最终选择撤军。

汉中之战,可以看出郭淮临危不乱,他也小小地展示了一点军事才华。

在曹丕继位后,直到诸葛亮北伐前这段时间,郭淮主要在镇守边疆、平定叛乱。但他的手段是恩威并施,除了军事镇压,当有羌胡人来归降时,郭淮总是非常关心他们的情况,甚至有多少男女、多大岁数,都能知道个大概。

羌胡人对此心悦诚服,把郭淮当作他们的神明。

对于羌胡采取的方式,可以看出郭淮有手段、情商高。

御蜀屏障

而郭淮生涯最高光的表现,自然是抵御蜀汉北伐的作战。他就像是一面坚不可摧的屏障,横亘在蜀军面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轻而易举拿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但郭淮事先预料到接下来陇西郡和广魏郡大概率会遭到进攻,因此回军坚守。

由于郭淮的警惕性和坚持,以及最终张郃军的支援,陇右一带总算保住了地盘。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也因此以失败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一开始击破了魏军,并乘着胜利的大好趋势收割成熟的小麦,储存起来准备打“粮食战”。诸葛亮这么一搞,魏军内部慌了,陇右那边缺粮了!

此时,包括司马懿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应该去关中运输粮食过来进行补给,这样确实是一个办法,但远水难救近火,指不定在这个过程中陇右出什么幺蛾子。

因此,郭淮反其道而行之,就地取粮!他利用计策招揽和安抚羌人,用尽各种手段得到了粮食进行补给,解决了陇右军团的燃眉之急。

诸葛亮那边,反而因为李严这个坑货,结束了第四次北伐。

神预测直接送走诸葛亮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是郭淮抗蜀高光中的高光。

当诸葛亮进军至进驻渭水之南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并堆砌堡垒与之对峙。他觉得以目前的形势,诸葛亮应该会往西去五丈原,如果是这样那么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诸葛亮确实如司马懿所说,移军往五丈原。但这其实只是诸葛亮的一个迷惑战术。

郭淮指出来:因为如果蜀军拿下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和关中的联系,会对当地的人民造成伤害,羌人还可能被他们联合起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司马懿马上意识到郭淮的想法是正确的,立刻派他率军前去屯扎北原以待蜀军。果不其然,这防御的堡垒还未建成,诸葛亮大军已经赶到北原。由于郭淮有所防备,蜀军没能攻占北原,只能退军。

没过几天,诸葛亮又率军往西边行进,魏军内部很多人觉得诸葛亮是要去攻打西围。只有郭淮再次持不同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是声东击西,打西围是假,攻阳遂才是真。司马懿又派了郭淮速度进军去阳遂守备。当晚,蜀军果然来攻打阳遂,最终被准备充足的魏军击退。

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了北伐大旗,郭淮也是多次给他好果子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在抵御北伐的作战中经常制造难题,多次让蜀汉无功而返。因此,在演义中,老罗安排这位抗蜀大神死于姜维箭下,也算是替诸葛亮和姜维报了吃瘪之仇!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