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9日晚,在绵绵夏雨中,中国美术学院2024毕业典礼在象山校区举行。青山行不尽,山水又一程,本硕博2692名同学学成毕业,开启人生崭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院长高世名,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孙旭东、沈浩、傅巧玲、曹晓阳、陈于杰、夏文莉、徐国强、余旭红,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学位委员会成员、各教学单位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和2024届全体毕业生及家长等出席位于象山校区山北田径场的典礼现场。典礼由党委副书记傅巧玲主持。

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委书记金一斌寄语2024届毕业生

党委书记金一斌以秋江月白,山水万里深情寄语毕业生,今日的离别只为明天共同奔赴向往的远方:

相去只是片刻,

相守近在咫尺。

莫道秋江离别难,

舟船明日是长安。

养浩然气,山水有知音;

为艺术战,万里与君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长高世名讲话

高世名以《做“世界的艺术家”》为题讲话,他指出,美院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意识到有不同的世界观,有众多别样的世界,养成对事物的敏感和洞察、理解与包容,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他肯定了“世界树·2024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取得的成功,从作品中,他体会到了一种不甘平庸的雄心,这种雄心带来创造之意志、超越之精神,结合对现实的关怀,在将来必定会形成一种改变世界的宏大能量。

高世名强调,我们有两个AI,一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另一个是Artistic Intelligence,艺术智性。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类就越需要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及其幻觉工业越发展,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从艺术经验而来的感性和感兴就越发可贵。

高世名指出,创造不是单纯的差异之生产,不是为新而新。创造是新生活之创造、新人之创造,必须扎根大地,必须情系众生。所以,我不断提醒你们——不要只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做世界的艺术家,艺术就不只是风花雪月的“修养之学”,而是开物成务的“有为之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体毕业生在许江老院长和高世名院长的带领下,伸出右臂,横在前胸,托起金色的绣穗,高喊“国美”“为艺术战”,同时将绣穗抛向身后——象征着在校时学生们如麦穗般备受呵护,自由成长,毕业后它将化作一份担当。毕业生们将背负着这份担当,去生活、去斗争,去实现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委书记金一斌与校友总会会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颁发校友联络员聘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委副书记傅巧玲主持毕业典礼

因天气原因精简毕业典礼环节,教师代表、建筑艺术学院鲁伟(0livier Greder),特邀嘉宾、知名导演杨超,毕业生代表、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陈添,毕业生代表、创新设计学院饶冯桂,校友代表侯永璞等的发言,在此全文刊发。

Hello everyone,

I would first like to thank our Principal, Gao Shimin for inviting me to give a speech today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I’m deeply honored. I also want to thank my directors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Wang Shu and Lu Wenyu for their renewed confidence.

Dear friends,

We live in the era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now in the midst of the revolution of so-call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 must no doubt evolve to adapt to this new techno-societal period.

This involves not only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ical skills related to AI,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kills such as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mpathy, which cannot be easily automated.

And I particularly believe in the human skills that we are fortunate to cultivate here in this college.

Anchoring in experimenta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create knowledge in an era of "ready-to-be-designed-for-you".

Anchoring in reading allows lucid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age of a certain confusion.

Anchoring in sincerity allows decency and empathy in times of more difficult times.

To become designers and artists, you had to gradually understand that you were first caught up in mechanisms of addiction to desires provoked by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at were not yours. Seeing in section through what consumer society has put in place to capture you, this has allowed you to choose to free yourself from it and become an informed and critical person.

As you are standing here, you have completed your undergraduate studies.

You are bearers of these values of experimentation and creation that make you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cademy.

From now you will enter a new milestone.

You have made a long journey from your schooling,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today, without detour you have advanced linearly till today.

And you probably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from a detour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to learn.

I wish you to know how to make the rest of the path of discovery as close to your real needs and “Keeping the baton of your destiny in your hands”.

And here a quote from Robert Frost: "I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forest, there were two paths in front of me, I took the one that was the least used, and that's when my life began."

Take your time, but there is no time to lose.

The future will need courageous and well-prepared people.

Congratulations to all for your success.

Good luck for your future.

Thank you!

大家好,

首先,感谢高世名院长邀请我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致辞,我深感荣幸。我也要感谢我们建筑学院的引领者,王澍院长和陆文宇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再次信任。

亲爱的朋友们,

我们生活在消费社会的时代,而现在又处于人工智能革命之中。毋庸置疑,教育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适应这个新的技术社会时期。

这不仅涉及到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技能的整合,也涉及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等人类技能的培养,而这些技能是无法被轻易机器化的。

我尤其相信,我们有幸在中国美院培养和塑造的人类技能。

立足于实验,才能在 "为你而设计"的时代创造知识。

立足于阅读,才能在一个迷茫的时代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

立足于真诚,才能在更加艰难的时代葆有同理心和正义感。

你们必须逐渐认识到,在成为设计师和艺术家的道路上,你们可能会被消费社会所激发的欲望而迷惑。但这些并不属于你们。通过认清消费社会为了俘获你们而设置的陷阱,你们可以选择将自己从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清醒的有胆识、有批判精神的人。

此刻,你们站在这里,完成了大学学业。你们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代表,是学院实验和创新精神的承载者。自此你们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你们已走过了漫长的求索之路。从小学到今天,你们没有走弯路,沿着直线一路向前。要知道在弯路的探索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希望你们知道如何让余下的探索之路尽可能地去贴近自己的实际需要,要把命运的指挥棒紧握在自己手中。

“我在森林中央,面前有两条路,我走了最不常用的那条,我的生命从此开始。”

这是Robert Frost的一句话,我送给大家。

你们正值青春年华,可以慢慢来,但请勿忘,时不我待!

未来需要有勇气、有准备的人。

祝贺大家在这里取得的成功!

也祝每一位同学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教师代表、建筑艺术学院鲁伟(0livier Greder)发言全文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尊敬的许江主席、金一斌书记、高世名院长,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向各位汇报我在美院的一些感悟。

感谢徐小明院长的邀请我参加学院奖的创投和评审,我看到同学们旺盛的创造力,从个人生命体验出发的真诚表达,本次毕业创作的成果,让我感到欣喜。

黄咏逸导演的《小影1948》,把一张书桌上的照片和信件当作主场景,在传统电影没得可拍的方寸之间,拍出了气象万千的历史风貌,还能从个人性穿透到公共性。让我惊叹,这真是可能的吗?

陈飞导演的《人都是要死的》,调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类型,影像,视听和文本,而她自由地穿行其中,多次打破又重新建构自己的主题,这是导演应有那种复杂度。

清水有海导演的《Universe X 25》把我牢牢按在座椅上,全新的视觉系统和剪接方式,打开了视频时代表达的无限可能,是电影也是音乐。

还有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王天豪导演的《海那端的声音》,在一个卷到极致的传统艺术电影赛道上,拍出了令人务无比信服的影像,坦率地说,我的注意力一刻都没有离开。不管导演拍老人的脸,还是潮水的边际线,都完全吸住了我。这就是我常说的那种,“呆得住的影像”。

李天乐的声音作品《气韵》是我本次的惊喜,无比震撼的笛声破空而来,是我从未听过的传统乐器的当代化,我如获至宝。如果在我拍《长江图》时能听见这样的东西,就好了。

这只是一部分,这次没有达到满意完成度的同学,完全无需气馁,每个人成长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这些成果,来自同学们强大的创作意志,是的,最终是意志决定一切。拍电影所需耗费的心力,尤其是团队协作的难度是个很大的考验,每一部电影的完成也都是一次社会协作的完成;来自电影学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深知在拍摄和后期的每一点进步,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反复的较量;更来自国美宽松有度的创作环境的滋养;来自IDF和诸多泛文化跨媒介艺术活动的熏陶,说教不会有效果,氛围和风气是最好的教育。

在学院奖评审过程中,我们几个导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个紧张愉快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意见,多次刷新并最终得出共识。我想对各位同学说,不管在学院,还是毕业后在校外,公正地评价同行,尤其是同龄创作者的作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彼此的艺术判断,能够避免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就会营造真正的创作共同体。即便离开学校,这样的共同体也会在每一个创作者周围存续,保护,温暖,砥砺每一个创作者。从而保护真正的艺术创造。

在此我也祝贺同学们完成学业,顺利毕业。不过,今天学习已经成为终身事业。对于大家以后的学习,我有一个小小的寄语。

碎片化的数据海洋已经淹没我们,但我们实际上无法拒绝数据流,那将无法获得最新的知识。我们只能投身其中,接受刷手机的宿命。但在每一次刷手机的动作中,透过你的选择,走出舒适区的选择,你可以微妙地影响大数据,训练大数据,对抗大数据,对抗重复和整合,寻找差异性。你可以穿透互联网表面那些炫丽的泡沫,深入大树的根部,来得到真正的生活,养料和原典,在这些原始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作品,创建自己的生活。

最后我引用学院奖最佳剧情片许诺导演的《骑士日记》的颁奖词,作为给大家的寄语。我稍微改了一点,以适合今天的场合。“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自由与青春的胜利。看似是理想被现实打败,其实是理想把现实悄悄地,稍微地理想化了。”

希望在座各位,能把我们的现实,更理想化一点。

谢谢大家。

特邀嘉宾、知名导演杨超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还有即将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亲爱的母校,好久不见,没想到时隔半年回来,却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社会美育工作室的本科毕业生。今天,我很荣幸,在这么重要的时刻——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与大家分享我大学四年来专业学习的思考与经历。

我相信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多少会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一些学习上的困惑。我也一样。进入专业后,“社会美育”一词一直困扰着我,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一直追问自己:“社会美育是什么?”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涉猎到社会学、人类学、设计学、传播学等多个专业门类,甚至还要自学当编剧、导演和主播。

我的学习经历真的会有认知崩塌时刻,但也有意外惊喜。

我记得,从《田野调研与美育实践》的课程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真正走出了学校、走出了课堂,我才正式了解社会美育。这是我踏入社会美育大门的第一步。从此,我们自己成立了包括刘奇安、黄艺的三人组,围绕学校附近的炒粉摊做了将近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摊主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并将炒粉摊搬进了美术馆。当我正沾沾自喜时,有个老师向我们小组问了一堆问题:“你们并不是社会学的,但你们这样做又是什么呢?你们自以为是艺术,是吗?”“你们很满足的做了这件事,但在他们生活中真的需要吗?”他吧啦吧拉的一顿狂问,真实的让我感到害怕,但也激发了我的思考:从“我们从中可以做些什么?”到“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再真正转入“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艺术做些与生活共同创造的事情?”这一转变,也催生了“生艺”项目的诞生,即在生活中寻找并拓展艺术的实践。

但是,当面临毕业选题,我们还是有点茫然无措。那个曾问过我们一堆问题的老师,把我们叫去办公室,他让我们去福建前汾溪村“搞点事情”,尤其强调,一定要驻扎在那里,一定要半年以上。由于他每次跟我们的对话都是言辞犀利又激情真切,于是,当时的我脑子一热,嘴巴一快,就答应了去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一整个学年,我在村里上了一学年的大学,甚至在村里毕业。

我记得初到村子,村民的一句简单话语就深深触动了我,也是让我决定留在前汾溪村重要的原因之一。当时,面对刚来的我们,村民对我们说:“你们很好啊,你们对我们很好啊。”因为在村民的眼里,村里的年轻人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美院的,让他们无比信任的一群年轻人。这当然是得益于所有在地团队的长期扎根。于是,我和刘奇安同学共创的“生艺”小组就果断地留在前汾溪村搞创作了。

我们在驻地老师、乡野艺校团队和研究生团队等很多伙伴们的帮助下,从最初挨家挨户的田野调查到与他们一起进行具体的《节日快乐》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一步步走进了前汾溪村的每一个角落。这时,我以为我们在村里做的事情已经够好够多了,但那个老师又说话了,他说:“你们不要乱晃荡了,你们也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来,你们‘生艺’自己的东西。”我们又懵了,因为他说的对。于是,我们小组和在地伙伴们讨论了他的建议,发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的创作项目。形成了从为村里的人举办生日part开始,到为整个村落庆生活动等系列创作,并将我们俩的毕业作品展办在了村里,与村民一起举办了开幕式;同时,又将网络直播转成化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工具,通过《我在村里上大学》这件作品,将我们在宁德乡土学院的日常学习过程编幕成剧,展演给了更多人观看。

那么,这是艺术吗?是的,它就是。今天我在这里可以理直气壮,可以不怕那个老师发问了。

因为,我明白了社会美育不仅包括艺术家自我的表达,也是与更多层面人文关怀的联接路径。

因为,我学习到了艺术的工具和边界是可以扩展的。

因为,我认知到了“在生活中生长艺术”的道理。

因为,我相信,只要用心去爱、去感受、去创造、去分享,艺术就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最真挚的美感。

今天,我们毕业了。

毕业后,“生艺”小组还将继续以乡土为学院,继续做我们没做完的作业。因为,我们还未完成那个老师布置的作业:将创作内容转化为我们的创业项目”。

谢谢您,那个不断斥问、不断提要求的老师!

最后,我要借此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感谢我的母校和所有老师,为我提供了课堂之外的学习场域,进入真实的社会和乡土中学习,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感谢前汾溪村所有村民。

特别感谢前汾溪村所有在地团队的陪伴和指导,你们真诚对待和引导每一个进入前汾溪村的人,并无私地耕耘着,谢谢你们!

顺便告诉大家,前汾溪村里有我们学校在读的和毕业的同学,也有其他学校在读的和毕业的学生,很好玩的。

祝大家毕业快乐!

谢谢!

毕业生代表、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陈添发言全文

如木在林,蓬勃成长!为艺术战,不负所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创新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饶冯桂。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作为毕业生代表,与大家分享我的成长历程与感悟。

四年前,我们2020级新生怀揣梦想与希望,在“行健、居敬、会通、履远”校训的引领下,步入了国美的学堂。那时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却也有不少的迷茫与不安。作为工科生,我初入国美时,对艺术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绘画技能都不曾掌握。回想起那些在绘画课上的挣扎,艺科生同学只要十分钟就能将物体塑造得栩栩如生,而我一点一点描绘个把小时,也只是画个“四不像”。成倍的努力换来的是落后的分数,每一次上课都是一种煎熬和泪水。

但正是这种挑战,推动我不断进步,我开始尝试发挥我工科生的优势,我不会素描,但我会C++、Java;我不会马克笔,但我会线性代数……即使艺科融合的求学道路有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始终未曾放弃,试错、重启、迭代、精进,逐步提升专业能力,累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奖学金,并成功申请到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这一切,皆得益于国美与创新设计学院的悉心培养与支持。

在国美的这四年,是笑泪交织的四年。有时候,我们会因为项目的压力熬夜到天亮;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设计灵感的枯竭而感到沮丧;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特别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创新设计学院的“卷”文化。每次到了学期末,总能看到大家在教室里通宵达旦,为了一个作品反复修改,争取做到最好。曾记得,为了赶“互联网+”项目,我们整个团队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了三个通宵,虽然身体疲惫,但项目完成时的成就感与喜悦令人如沐甘霖。

国美的生活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磨炼,还有许多有趣的瞬间。比如临时被通知参加学院活动,这种随性和感性的安排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苦不堪言,但也让我们学会了随机应变。如果用时下流行的MBTI性格类型来形容国美,它可能更像一个随性而感性的FP型人,而我们这些工科生更像是注重逻辑和计划的TJ型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随性中找到秩序,在感性中保持理性。

作为一个原本内向的I型人,在国美的各种活动和社团中,我逐渐变得外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与交流。在“铸金炼课”中,扎实专业本领;“上山下乡”中,坚持知行合一;“千村千生” 中,投身基层服务;“创新创业”中,勇立潮头拼搏;亚运盛会中,彰显志愿风采……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干货”,更掌握了开启自身、感悟现实、发现世界的方式;渐悟如何超出一己悲欢,在共同体的艺术生活中做到念头通达。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2024届毕业生,向诸位致以诚挚谢意——

感谢母校的培育,开拓了我们感知美的视野;

感谢师长的教诲,增进了我们探索美的能力;

感谢同学的陪伴,留下了我们回忆青春的美好;

同时,感谢父母的养育,让我们得以感受这份美的机会。

未来,无论我们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步入职场,抑或追求自由艺术,我们都将以 “国美学子”之名为荣。愿我们能心怀校训精神,为中国美术学院推进“双一流”贡献智慧,共同打造“国美更美”的未来。

最后,愿每一位2024届毕业生,都能将“奋斗”作为我们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时刻清楚地记得:“‘为艺术战!’不负所望!”

谢谢大家!

毕业生代表、创新设计学院饶冯桂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2005级校友侯永璞。

受邀在母校的毕业典礼上演讲,对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一直非常骄傲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母校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做事的思维方式和对于美的判断逻辑。当我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创业时,我发现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对于母校,我一直心怀感激,今天站在这里,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

今天,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热爱,一个是坚持。

我当年就读的是视觉传达设计系,现在称为视觉传播学院。做设计课题时,需要搜集很多资料,无意中看到了一些关于咖啡的资料,特别是关于咖啡种植和烘焙的内容,觉得很有趣,也向往咖啡馆那种松弛的氛围。因此,我慢慢爱上了咖啡,并决定毕业后从事咖啡行业。

当热爱变成工作时,和当成兴趣是完全不同的。当我决定从事咖啡行业时, 自然要从零开始学习。我去了上海,加入了一 家初创咖啡公司——明谦咖啡。我对公司说,你管吃管住,给我800块一个月就可以。为了提供价值,我先从设计师开始,边做设计边学习咖啡,同时兼顾电商客服的职务。很快,明谦的包装设计在行业里脱颖而出,也对销量起到了很大帮助。后来我成为明谦的设计总监,兼任电商总监和咖啡工厂厂长。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年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后来是在第4年,也就是2014年,我创立了永璞咖啡。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不是自恋, 而是一种责任,是决定要把永璞咖啡做成终身事业。当时我东拼西凑了30万启动资金,在郊区租了个办公室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开始和设计师艺术家联名,到和bilibili、美津浓、欧诗漫等国际品牌联名,一次次的认可换来了销售额和知名度。今年正好是永璞10周年,永璞已经联名合作超过了600个品牌,甚至在建党百年时,永璞也联名了咖啡。

后来,永璞推出了IP石端正,打造了永璞小岛元宇宙生态,推出了岛民月刊杂志,被媒体评价为“最具文化属性的创意咖啡公司”。这一切的源头,在我看来都离不开母校对我思维方式的教育,对我关于美的判断逻辑的教育。

如今我毕业15年了,看看身边的同学,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凡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一直坚持做的同学,不管是否从事本专业,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精神状态很好。 比如有当代艺术家潘望舒,有在苹果公司的设计师总监童忻,有国内知名家居品牌乙舟筑物集的创始人张乙舟等等,数不胜数!

同学们,不管你今天的梦想是什么,如果你和自己有一个毕业十年的约定,相信我,做你热爱的事情,坚持做十年, 十年后你会感激自己。

最后,再次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它。

愿大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与光明,愿大家在各自的领域中绽放光彩。

校友代表侯永璞发言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生代表为全校育人队伍代表献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副院长曹晓阳宣读《中国美术学院关于授予2024届毕业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长高世名颁发博士、硕士、本科毕业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长高世名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院长高世名颁发2024年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委书记金一斌和院长高世名颁发2024年毕业创作(设计)辅导奖

毕业典礼末,全体起立,奏唱校歌。 最后,虚拟乐队为毕业典礼带来散场表演《多维失控模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晚,是国美的“毕业生之夜”,全体毕业生再次相聚于当初梦想启航的地方,用一场盛大的毕业典礼,正冠加冕;今后,是学子的“世界艺术家之路”,用母校给予的智慧、美德与勇气,追逐梦想,续写人生华章。

河山信美,充实光辉在我辈;江山如画,锦绣前程待君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 影|申 博 傅江杰 刘培旭

文 字|周 慧

编 辑|倪义臣

责 编|胡心云

审 核|徐 元 韩 亮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