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17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五邑大学、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丁龙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举办。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五邑大学等5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象征中美文化交流的丁龙故事,发掘丁龙作为中美交往中的特殊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这是中美学界第一次联合举办丁龙专题学术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七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丁龙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五邑大学举办。

谁是丁龙?

丁龙(Dean Lung),是一位跟随鸦片战争后淘金潮前往美国谋生的普通华工。在旧金山,他结识了美国著名的百万富翁卡朋蒂埃,成为其忠诚的家庭雇员。为了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20世纪初,他和卡朋蒂埃共同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捐款,倡办汉学系,创设丁龙讲座教席。这既是全美第一个设立的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教席,又是美国汉语教育的开端,更是第一次中国人给美国教育捐款,对推动中美民间文化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普通华工与美国富豪共同捐建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讲座教席的故事,激起了美国民众的极大好奇心。当时的美国报纸对此津津乐道,长期跟踪报道,使丁龙不断走进美国公众视野。100多年来,丁龙一直受到中美两国学界、舆论界、民间的关注,各界持续讲述了多彩的“丁龙”故事。自从1905年丁龙回国之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谁是丁龙,丁龙是哪里人?成为百年难解之谜。中美两国赓续接力寻找丁龙,丁龙及其时代也成了两国共同探讨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美学界首次联合举办丁龙专题学术研讨会。

“丁龙”建构

本次研讨会围绕“丁龙”建构的主题,美国学者米娅(陈彦华代)介绍了有关丁龙档案等资料的发现过程。五邑大学石坚平教授通过对相关原始文献的考证,详细解构了丁龙及其形象的建构过程,并剖析了时代变迁与丁龙形象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海大学武洹宇副教授从海外中国观与文化主体性叙事的交互建构角度,讨论了美国“中国热”与中国知识分子建构自身文化认同对“丁龙”捐赠事件的传奇化过程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外学者围绕“丁龙”建构的主题发言讨论。

“丁龙”与马万昌

围绕“丁龙”与马万昌的主题,中外学者针对2020年出现的新史料开展剖析研讨,这是目前最接近历史真相的重大发现。作为马万昌家族后裔的代表,黄英英、黄畅泉讲述了家族内部流传的关于曾祖父马万昌的各种故事,为寻找丁龙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视角,他们认为马万昌就是丁龙。陈家基等学者也认为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千秋里的马万昌就是中美两国长期寻找的丁龙;也有学者持更加审慎的态度,表示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料、解读史料,建立起马万昌与丁龙关系更加紧密的史料逻辑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绕“丁龙”与马万昌的主题,中外学者针对2020年出现的新史料开展剖析研讨。

“丁龙”教席

围绕丁龙教席的主题,作为新世纪以来在中美大力推进丁龙研究的著名专家,美国学者王海龙教授阐述了丁龙对美国汉学研究的里程碑意义。南开大学朱健刚教授则从中西互构下近代慈善事业转型的角度,探讨了“丁龙(Dean Lung)汉学讲席”捐赠的时代意义。暨南大学吴金平教授则分析了丁龙推动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建立的成功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围绕丁龙教席的主题,中外学者阐述了丁龙对美国汉学研究的里程碑意义。

“丁龙”的当代价值

围绕“丁龙”的当代价值主题,《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侨华人部主任李晓宏从当代中美文化交流实践出发,探讨“丁龙”的时代价值。哥伦比亚大学王成志教授以哥伦比亚大学娄校长事迹为案例,探讨“丁龙”时代的中美关系。张国雄教授提出,“丁龙”为中美两国交往发出的一个伟大倡议,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独特符号,成为中美两国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为今天带来众多深刻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外学者共同探讨“丁龙”的时代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千秋里马万昌故居等地的实地调研考察环节,中外学者倾听了当地村民讲述的侨村故事、马万昌的故事。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玉尘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