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症的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如发烧、咽痛、食欲不振等,非常容易被忽视。

但一旦病情加重,会在短短数小时内从单纯的感冒症状,迅速演变为多脏器衰竭、呼吸窘迫等危及生命的重症。

即便在医院接受救治,约三成患者仍将不治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食人菌”是当之无愧的"杀手病毒"。

“食人菌”之所以如此致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具有极强的毒力,能迅速破坏人体组织;二是它能引发机体的免疫过激反应,导致"自残"般的损伤。

此外,MRSA作为一种耐药菌株,治疗起来也更加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播途径多样,防不胜防

“食人菌”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防不胜防。

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感染者或被污染的物品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一旦接触到这种病毒,健康人群也极有可能被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高龄老人、儿童、产妇等抵抗力较弱人群,更容易感染“食人菌”并发展为重症。

有基础疾病、酗酒、长期服用止痛药等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

此外,伤口感染是另一重要传播途径,有皮肤溃疡或手术伤口的人更应当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传播途径多样,且初期症状不明显,“食人菌”一旦大规模扩散,将极难控制。

这正是日本当前面临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在日本大规模爆发

尽管“食人菌”并非新型病毒,早在2010年就在日本发现了个案,但直到2023年底才在日本大规模爆发。

2023年全年,日本共确诊941例“食人菌”感染病例,创下历史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2024年,疫情更是在短短几个月内突飞猛进,截至6月9日,全年确诊病例已达1019例,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导致疫情在日本大规模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新变种毒株M1UK的出现。

这种变种菌株的毒性较原株高出9倍,传播力也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统计,目前约一半的病例均由M1UK菌株所致。

再加上溶血性链球菌在日本正处于全国范围流行状态,6月初一周,日本各地医院就报告了近5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例,是2023年同期的3倍之多。

这种细菌流行,为“食人菌”的大规模传播创造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新冠疫情后人员流动增加、防疫意识松懈,也可能是导火索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病毒在日本的传播速度远超往年,短短半年就突破了去年全年病例数。

截至6月18日,东京都累计150例,为全国最高,其次是爱知县和埼玉县。

可见疫情正在日本迅猛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防控之路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岛国,日本要想控制住“食人菌”疫情可谓任重道远。

日本无法像中国那样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只能依靠公众卫生宣传和个人防护。

但“食人菌”传播途径多样,单靠公众防护难免疏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感染源头不明,专家们至今找不到“食人菌”的来源,难以根治。

有外界怀疑,这是日本在"故意放毒",与其曾经的731细菌部队有关。

尽管日本已着手研发针对“食人菌”的特效药物,并找到了一种能抑制病毒的化合物Mn007,但临床试验和上市仍需时日。

目前,青霉素类仍是主要治疗药物,但对于MRSA菌株来说疗效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食人菌”高致死率相比,重症病例的比例并不算高。

但如果放任不管,疫情仍将持续扩大,给日本的医疗系统带来沉重压力。

日本要想摆脱“食人菌”魔咒,防控之路还很漫长。

这种病毒是否会从日本蔓延到其他国家,目前也难下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应加强防范

尽管“食人菌”疫情目前主要局限于日本国内,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掉以轻心。

事实上,在此之前,“食人菌”已经在英国、美国、欧洲等地引发过多起高度致命的感染事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食人菌”死亡的人数高达5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如果“食人菌”从日本扩散开来,将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各国都应当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出现手脚疼痛、高烧谵妄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诊治。

同时,要注意家庭和环境卫生,避免共用易污染的日用品,并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消毒。

对于有伤口、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更应格外注意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条件允许,近期最好暂缓前往日本旅游,以免被感染。

如果一定要去,务必严格遵守防护措施。

此外,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也要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制定应急预案,储备药物和防护物资。

除了“食人菌”之外,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肠胃炎等疾病在日本也处于高发状态,儿童是主要患病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各类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控。

新冠疫情过后,我们并不能就此松懈。

保护环境、遏制全球变暖,防范各类新兴疾病的出现,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人类与病毒的较量永不停歇,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健康与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