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30日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政府第一次邀请外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会晚宴。

这次宴会一共邀请近5000人。包括八十多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领导人以及中国各界的人民代表。

宴会厅内觥筹交错、人声鼎沸、盛况空前;后厨里的厨师则争分夺秒、烹炒煎炸、忙得汗流浃背。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惊动整个厨房。

保卫科的警卫员神情紧张地赶来,与他们一同倍感紧张的还有藏在宴会厅顶棚的50名黑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隆重的国宴怎么会有人藏在吊顶上?他们是什么人?他们与这次的爆炸声有关联吗?

距离国宴开始只剩不到7个小时,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沈勃接到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的一个电话。

“人民大会堂怎么能不安全呢?”

刘仁在电话里质问沈勃,并要求他立即赶到办公室商量此事。

对沈勃来说,虽然大会堂从设计到施工只用短短一年时间。但这是他与无数专家经过日夜奋战,举全国之力共同创造的一个建筑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大会堂堂内没有一根立柱支撑,整个建筑都是钢梁结构。尤其是顶棚钢梁,更是由沈阳桥梁厂专门定制的。

其中一根顶棚钢梁就重达55吨,钢梁骨架使整个礼堂固若金汤,即使遇上地震也不惧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刘仁所说的人民大会堂不安全又是因何而起呢?带着种种疑虑,沈勃急匆匆地赶到刘仁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除了刘仁,还有几位北京市公安局的领导。这下让沈勃本就悬着的心愈发紧绷了。

“宴会厅安全隐患太大,吊顶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电线。”公安局同志焦急地说道。

沈勃这才知道,领导们所谓的人民大会堂不安全原来指的是消防安全。其实,这个问题沈勃早已察觉,在施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采取了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薄弱,钢产量也只有158万吨。原本计划采用钢结构的顶棚,因为物资紧缺,只能换成木龙骨架。

纵横交错的木结构吊顶上又布满电线,虽然已经将电线穿进铁管中与木头隔离,但难免会有接头处存在隐患。

宴会前,公安局同志对人民大会堂整体检查后发现,人民大会堂的地板也全是木质结构,一旦发生短路,将会引起火灾,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二楼的宴会厅很不安全!最糟糕的是离国宴开席只有六个多小时。”公安同志无奈地说。

“怎么办?要不请示周总理另外再安排地方?”

很显然,宴会各项准备都已经安排妥当,此时更换地方已经来不及了。再加上,能容纳五千人同时就餐的地方,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找不到第二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大家一致否决将问题推给正忙于迎接外宾的周总理。

情急之下,沈勃提出减少一些桌椅,空出宽敞的消防通道的建议。这样即使发生火灾,宾客们也能安全有序地撤离出来。

“不行不行,你这个建议郑连福肯定会反对,他可是国宴的总负责人。”刘仁摆手说道。因为国宴现场的桌椅摆放早就设计好,一张都不能少。

1959年9月30日,刚刚扩建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广场两侧拔地而起的两座地标建筑让市民慕名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这里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也许这里曾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人人脸上都挂满笑脸,这里承载着无数国人的骄傲和希望。

当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广场中央之时,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内一千多人正在为一场盛大的晚宴做着最后的准备。

国宴的总负责人郑连福正穿梭在后厨与宴会大厅之间,宴会大厅内472张桌子依次排开,桌与桌之间的距离精确到丝毫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都没想到这472张桌子的摆设,是郑连福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出来的。因为他接到的任务是要安排5000人同时就餐。

按照每桌10人的标准,5000人的话就要安排500桌。按理来说7000多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摆放500张桌子是足够的。

郑连福用一周的时间设计出桌椅的摆放方案,可到现场才发现,之前的设计方案根本行不通。

因为宴会厅的东西两侧是厨房,不管郑连福他们怎么测量,都不能放下500张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想空出乐队占地、服务员的走菜通道以及消防通道的话,最多也只能摆放472桌。

而此时距离宴会只剩下三天时间。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宴会的实际到场人数最终确定为4647人。

于是,郑连福又重新设计座椅的摆放。主宾席及主宾席周围的170个座位保持不变,剩下的300桌每桌增加1人来减少桌子的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就腾出更多的空间给走菜通道和消防通道。然而,在这次盛大的宴会准备中,桌椅的设计摆放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难题。

宾客们吃什么才是郑连福需要解决的最大的难题。每张桌子规定要上15个菜,472桌就是7080个菜。

这次的外宾人数众多,根据外宾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好菜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要重视外宾的口味,又不能忽视中方的喜好。

经过一番研究讨论,郑连福最终确定这次国宴以清淡、软烂为主。考虑到领导致辞和祝酒时间较长,所以菜单中冷菜比热菜多。

菜单确认好之后,如何备菜又成了一道难题。当时的人民大会堂只有29名厨师,200多名服务员。这么大的工作量,该如何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郑连福有举办国宴的经验,但在如此盛大的国宴面前,他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他随时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人员不足他就召开动员大会。从北京各大饭店调人,从厨师到服务员,调来的人员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

鉴于人民大会堂的加工能力有限,菜品的原材料加工便分散到北京各大饭店,初步加工好的成品再运送至人民大会堂进行精细加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从菜单的定制到宴会所需的各种食材、餐饮器皿、服务员的礼仪培训,郑连福都事事躬亲,丝毫不敢松懈。

大家也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时时刻刻都准备着迎接国宴“大战”的打响。

眼看国宴开席在即,沈勃深知无论是更换场地还是减少桌椅都已经不可能了。

只有想办法消除安全隐患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于是,沈勃在刘仁跟前立下军令状,将不惜一切代价做好宴会的安全工作。

从刘仁的办公室出来之后,他马上联系建造人民大会堂的老工人和机电工人。然后带领他们爬上人民大会堂的吊顶内逐个排查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排查完后沈勃还是不放心,为确保万无一失,起初他想到在吊顶上准备好足够的水,万一发生火灾,可以立即用水浇灭。

但是吊顶上狭小的空间根本没办法储存足够的水。

突然,沈勃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人工灭火”的方法。就是派50名工人守候在顶棚内,手拿棉被随时准备灭火。

为做好安保工作,不造成恐慌,这里所有的动作都是对外保密的,连郑连福也不知道,50名工人也是偷偷藏在吊顶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傍晚时分,一阵阵人流从人民大会堂的门口涌入。海内外的宾客依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二楼的宴会厅。毛主席、周总理带领着外宾走进宴会厅。

晚上七点整,乐队准时奏响《东方红》乐曲,备受瞩目的宴会随之开始。

而此时,身处宴会厅西北角的沈勃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并时不时地望向天花板,密切关注着消防安全的问题。

因为太过紧张,周总理的致辞他一句都没听进去。因为他生怕会发生什么意外打断周总理的讲话。然而,就周总理讲话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爆炸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勃被吓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而吊顶上的50名工人也都无比紧张,立刻就近排查问题。

保卫科迅速赶往爆炸点,才发现爆炸元凶竟然是一口锅。看到被砸坏的锅和一片狼藉的厨房,警卫员哭笑不得。

一名厨师惊魂未定地解释道,自己用惯了煤炉,煤气才刚学会用,本来应该先点火再开煤气,慌乱之下把顺序搞反了。

他先打开煤气然后又忙着备菜,等要点火的时候排出过多的煤气与点火棒一接触,“砰”的一声巨响,锅被气压掀飞,撞向屋顶,又重重地砸向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保卫科得知原委后,一身冷汗的沈勃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原来是虚惊一场。但他依然丝毫不敢松懈。

而此时的宴会厅内,周总理的发言热情洋溢,此起彼伏的鼓掌声早已盖过爆炸声,没有宾客注意到这起小事故。

八点左右,周总理和赫鲁晓夫的发言结束后,大家举杯同庆。宴席正式开始,身着白色上衣的男女服务员们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宾客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还有一个人也在全神贯注地盯着宴会厅,并时不时地操控着主席台左右两侧的红绿灯。

他就是这次国宴的总负责人郑连福,为什么宴会厅上会出现红绿灯呢?

原来,这次5000人的盛大宴会光服务人员就有1200多人,在宴会准备阶段,如何让这1200多人协调有序地完成服务工作难倒了郑连福。

虽然这1200多人都是从各大饭店抽调过来的精英,也经过了一系列的严格培训,但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出纰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加上服务人员,整个会场将近有七千人,服务员很可能会出现上错菜、走错桌、打碎碗碟等问题。

那么菜什么时候上、怎么上、服务员如何做到不动声色的统一。针对这个问题,郑连福苦思冥想也未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有次郑连福过马路,交通红绿灯给了他启发。于是他在主席台的东西两侧安装红黄蓝的指示灯,宴会厅的服务员只要依照指示灯行事即可。

当黄灯亮起,所有服务员要各就各位,为服务做好准备。当绿灯亮起,所有服务员应该按照培训的程序进行服务工作。当红灯亮起所有服务员应立即停止手头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指示灯的指挥下,宴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除了控制红绿灯,郑连福还密切关注各国领导人品尝菜肴的表情。每当看到宾客对菜品表现满意时,他就稍微松一口气。

突然间,他发现毛主席身边的服务员张善兰端着一杯水站在主席身边,一动不动的。她的异常举动让郑连福心里捏了一把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张善兰因为太紧张双腿发软而走不动路。毛主席发现之后,就跟她聊天帮她化解了压力。

那时张善兰只有19岁,而一千多名服务员中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个年龄。

虽然年龄小,但郑连福对他们要求很高,端盘子、倒水等看似很简单的动作,练的时候其实并不轻松。

就端盘子来说,训练的时候盘子上放上一块砖,要保持手不歪、不抖。看似轻松的一个动作,背地里不知道练习过多少次。

除此之外,服务礼仪也是必须培训的项目。比如上菜的时候需要轻声报一下菜名,为宾客递东西之前也要先小声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最忙的人恐怕要属郑连福。宴会全程,他始终保持警惕。既要根据宴会进度来调度烹饪和上菜时间,又要时刻掌握好领导的发言时间和国歌播放时间。

他就像忙碌的交警一样,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宴会的服务进程。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郑连福、沈勃以及隐藏在顶棚的50名工人早已紧张得汗流浃背。

直到晚上9点,天花板上安然无事,晚宴服务也顺利进入尾声。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晚宴圆满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晚宴没有发生任何的纰漏,吊顶上为国宴保驾护航的50名工人也返回地面。

这次国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重大的政治宴席,也为日后人民大会堂举办大型国宴积累大量的经验。

1992年,人民大会堂得到翻新,这次翻新将木龙骨顶棚换成钢筋吊顶,还配备了现代化的消防设备。

后来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无数次千人甚至上万人参与的国宴。不过,1959年的这场大型国宴因其特殊意义,至今说起来仍然是振奋人心、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