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三国演义》,蜀汉被杀与诸葛亮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大概有彭漾、刘封、孟达、马谡、廖立、李严、魏延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漾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一开始在益州牧刘璋处任书佐,受人诽谤,刘璋就以“髡钳”之刑,剔去他的头发和胡须,戴上刑具来惩罚他,还将他贬为奴隶。刘备入蜀后,彭漾想投靠刘备,就去见了庞统。庞统和彭漾从不认识,彭漾初次见庞统,便当着很多宾客,直接躺在庞统的床上。宾客去了以后,庞统靠近彭漾坐下,彭漾又要庞统拿出吃食。

吃过饭后两人在一起谈论,庞统很欣赏他。而这时法正正跟从刘备,对彭漾自然也很了解,于是二人就共同向刘备推荐了彭漾。刘备也觉得彭漾不凡,就多次让彭漾传递军情和自己的指令给诸将,彭漾的表现让刘备很满意,日渐受赏识。刘备入主益州后,就任命彭漾为治州从事。本已被贬为奴的彭漾,一朝被重用,老毛病又犯了。他形色嚣张自矜,有点目中无人。诸葛亮虽对他以礼相待,但内心并不喜欢他,就多次密告刘备,说彭漾“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有理,决定疏远彭漾,以进一步观察他的行事,就贬他为江阳太守。彭漾被贬外任,心里很不满意,临赴任时去拜访了马超。马超说:“您的才干出类拔萃,主公对您很器重,说您可与诸葛亮、法正并驾齐驱,怎么会让您外任小郡呢?确有点令人失望啊!”彭漾说:“这个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有什么可说!”接着他又对马超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新降刘备,常怀危惧之感,听到彭漾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大吃一惊,默不作声。等彭漾走后,马超将彭漾言辞写作表疏,报告了刘备,于是彭漾就被逮捕下狱。

在狱中彭漾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对自己的失言进行了深刻自责和解释,但并没求诸葛亮为自己说情,最后只是说:“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行矣努力,自爱,自爱!”意思是说只是衷心希望您能理解我的真心本意。愿您努力,多保重。至于诸葛亮接信后怎样,《三国志彭漾传》上也没说,只记载道:“漾竟诛死,时年三十七岁。”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彭漾因其放荡不羁、姿性骄傲的秉性,在刘璋处不得志,在刘备处依然不得志,最后竟因言罹祸,惨死狱中。在古代反叛言论,乃王朝大忌,彭漾出于怨忿,竟口不择言,说刘备是“老革荒悖”,又对马超妄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的反叛之语,已犯了刘备大忌,别说诸葛亮不喜欢他,不为其讲情,就是为其讲情,正在察其言观其行的刘备,也是不会原谅他的如此大逆不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在刘备定益州时,多有战功,被封副军中郎将。宜都太守孟达进攻上庸,刘备恐怕孟达难以独任,就派刘封自汉中乘水路到上庸统领孟达军,与孟达一起进攻上庸。上庸被占领后,刘备升刘封为副军将军,与孟达共管上庸三郡。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樊城、襄阳,数次下令让刘封、孟达发兵来援助,刘封、孟达以上庸三郡初附,不可轻动为由,拒绝执行关羽的命令。不久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刘备非常恼恨刘封、孟达不出兵援救关羽。

而且呢,刘封和孟达闹不和,刘封夺占了孟达的仪仗队。孟达本就畏惧未及时救关羽之罪,又恼恨刘封的强势,仗着自己有文采,就来了个恶人先告状,给刘备写了一封受憋屈不得已的书信,就投降了曹魏。孟达投降曹魏后,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赏孟达的姿容文采,就升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并且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让孟达领新城太守;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袭击上庸的刘封。在袭击前,孟达还给刘封写了一封劝降信,明确告诉刘封,刘备已立亲子刘禅为太子,你作为养子,必遭刘备疑忌,不如投降,方能免遭一死。遭刘封拒绝,因西城太守申仪叛投曹魏,刘封守城不住,败逃回成都。

刘备责备刘封欺凌并逼走孟达,又不及时援救关羽。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猛,一但刘备离世没人能驾御得住刘封,就劝刘备不如因其罪除掉刘封,以绝后患。于是刘备就赐刘封自杀。自杀前,刘封感叹道:“真后悔没有听从孟达的话啊!”刘备也为之流涕。刘封到底该不该杀,他不救关羽,致刘备大业从此止步,又欺凌孟达,丢失三郡,的确依罪该死,死前又发出如此感叹,说明刘封死得并不冤,不然其功利私心,必贻祸蜀汉。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也是完全为蜀汉安稳考虑,并没有私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达字子度,扶凤郡郿人,初在刘璋属下为官,刘备入蜀,孟达投降刘备,被刘备封为宜都太守。汉中之战时,刘备命孟达率兵从秭归攻打房陵郡,曹魏房陵郡太守蒯祺为孟达士兵杀害,蒯祺是诸葛亮的姐夫。孟达占房陵后,又进攻上庸。刘备恐怕孟达难独任,就派刘封率军前去统领孟达,与孟达一起攻占了上庸三郡。

后来因未听从关羽命令及时与刘封发兵援救关羽,畏惧加罪,又加刘封侵夺其鼓吹,就投降了曹魏,带曹军打败刘封后,占领了三郡,成了新城太守。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启北伐,孟达因曹丕已死,新君继位,朝中无人,心不自安,就屡屡向诸葛亮和东吴写信示好,以作退路。诸葛亮也几次给孟达写信,以求孟达早归蜀汉,但孟达迟疑不定,为了督促孟达下决心尽快投降,就暗中派人将孟达欲叛降的消息故意泄露给了魏兴太守申仪,申仪与孟达有隙,就将此消息暗中报告给了司马懿。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表面写信安抚孟达,暗中率军快速进讨。

孟达读了司马懿的来信,又有了犹豫,诸葛亮将司马懿出兵的消息及时通报给了孟达,孟达方下决心叛魏,分别让诸葛亮和东吴都出兵接应。因孟达认为司马懿率兵来讨,至少要一个月方能到达,就在战备上行动迟缓。谁知司马懿率军只用了八日夜就到达了上庸城下,致使孟达措手不及。结果司马懿率军阻断援军之路,迅速围攻上庸城,连续围城十六天,孟达的内部开城投降,司马懿顺势破城擒斩了孟达。孟达首鼠两端,反复无常,死有余辜,并非诸葛亮有意加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马良之弟。曾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入蜀,做过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等职。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受到诸葛亮的特别关注。刘备临死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仍不相信,就让马谡做了丞相府参军,并与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谈论军机。诸葛亮南征南中,还为诸葛亮献上攻心为上之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迅速攻占了陇西五郡的三郡,如果再克两郡,整个陇西就纳入了蜀汉版图,为诸葛亮进一步征伐曹魏,攻占长安、洛阳,实现天下一统,恢复汉室,意义重大。

就在这时曹魏派张郃率五万大军前来救援,形势危急,需要派军及时赶到张郃军必经的咽喉之地街亭,截击迟缓张郃军的西进。当时诸葛亮身边尚有魏延、吴懿等大将,众人都认为应该派这二位的一个前去阻截张郃军。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诸葛亮竟提拔马谡作先锋,统军前去阻击张郃军。

结果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当道扎营的节度,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致使张郃迅速突破街亭。马谡大败,街亭失守,张郃军长驱直入,使本来一派大好的北伐形势,速转直下,功亏一篑。诸葛亮只好退军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严肃军纪,严明奖罚,诸葛亮依罪斩杀了马谡等人,并自贬三级,以示惩戒。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节度,致使北伐功亏一篑,论罪当斩,并不存在冤杀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严字正方,后改名李平,南阳人,“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原本在荆州刘表属下当县令,后来曹操率军南下,李严正做秭归县令,便从秭归入西川,投靠了益州牧刘璋,被任命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刘备攻打益州时,李严被任命为代护军,奉命率军抵抗,可是他却率军投靠了刘备。刘备平定益州,李严做了犍为郡太守。在太守任上,李严再次显示其治吏之能,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汉中之战时,刘备与曹操征战犹酣,不想盗贼马秦、高胜等在南边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攻入资中县。正在危急时刻,李严不待刘备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叛乱平定。

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又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仍兼任犍为郡太守。刘备晋位汉中王时,李严成为汉中王劝进表的11位领衔人物之一。刘备伐吴大败后,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台的长官,权力很大,在此之前的两任尚书令分别是法正、刘巴,他俩都深得刘备信任。

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成为诸葛亮正李严副的托孤大臣;刘备临终,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以抵御东吴。随后,刘禅登基,建兴元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但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镇守永安)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嫉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人年龄、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李严镇守永安不久,东吴与曹魏结盟关系破裂,蜀汉与东吴再次和好结盟,李严镇守永安也就显得无足轻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欲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不想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想尽办法推脱不去,还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而且李严表面还假装讨好诸葛亮,诸葛亮南中平叛后,李严就写信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给予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公元230年(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其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第二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粮草督运。

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害怕误期被治罪,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劝诸葛亮撤军。诸葛亮退兵后,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一边上奏后主刘禅,说:“军队是在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一边又对诸葛亮退军故作惊讶地说:“军粮充裕,怎么能退军呢!”其用意就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诸葛亮很气愤,回朝后,就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

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诸葛亮就上书弹劾李严,历数其只顾自己不顾国家之罪。刘禅依罪废李严为平民,流放梓潼郡。李严被贬后,诸葛亮曾写信安抚李严,其大意是说他尽管被废为平民,依然还享受着高等待遇,“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同时也给了他复出的希望。李严企望着诸葛亮还能再次起用他,他也知道,自己很不得朝臣之心,除诸葛亮之外,其它大臣是不可能再起用他的,故此当听到诸葛亮病死后,他不久也激愤发病而死。李严之死,虽与诸葛亮有明争暗斗争夺朝权之嫌,但终归是他太自私,太傲骄,不得人,一些事做得太愚蠢所致,是怪不得诸葛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谋臣。被诸葛亮评价为“楚之良才”,一度与庞统相提并论。刘备攻占荆州南部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任命廖立为长沙郡太守。刘备入蜀,吕蒙偷袭三郡,廖立弃城逃归刘备,刘备不但不责备廖立,反而又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刘备为汉中王,征召廖立为侍中。

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为帝,廖立被调任长水校尉。廖立自恃奇才,觉得自己名气仅次于诸葛亮,却屈居李严等人之下,很是不忿,因此多发牢骚,公然批评刘备、关羽、向朗、文恭、郭攸之等人功过,还诽谤众臣,因此遭诸葛亮弹劾,被废为平民。后来,在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时,廖立知道自己再难被起用,郁郁而终。廖立恃才自傲,争名争位,却功绩廖廖,又诽谤众人,是自取其祸,诸葛亮为巩固朝局,也只能贬廖立以固众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蜀汉名将,封镇北将军、都亭侯,诸葛亮北伐,拜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作为蜀汉能征贯战的大将,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战功显赫,但他恃才傲物,居功不自矜,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在北伐中魏延曾献子午谷奇计,诸葛亮认为过于悬危,未予采纳。魏延为此常常怀忿,对诸葛亮多有微言。诸葛亮爱惜其勇猛善战,不予理会,还尽力化解他与众人的矛盾。魏延曾与都乡侯、车骑将军刘琰不和,诸葛亮就遣送刘琰回了成都。唯独丞相长史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各不相让,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与费祎多次调解,都无济于事,但正直北伐用人之时,也不能即时调开二人。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病危五丈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需要退军,但魏延是一定不同意退军的,就没通知魏延,只与杨仪、费祎、姜维等商议其死后退军节度,令魏延、姜维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不听调度,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杨仪率军徐徐退却,魏延大怒,率其军赶在杨仪之前,烧毁栈道,阻挡退军。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作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至汉中。杨仪便派遣马岱率军追上了魏延斩杀了他。

马岱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不过据南朝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三国志》与《魏略》的记载谁更可信,现在很难辨别,一般还是更倾向于《三国志》的记载。由此可见,魏延并无反叛蜀汉之意,只是想除去杨仪;杨仪追杀魏延,完全出于私忿。魏延之死,并非诸葛亮所害,但诸葛亮生前未能很好化解二人的矛盾,却也有一定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以上可见,刘封刚猛难御,魏延粗猛性恶,彭漾、廖立恃才傲物,孟达首鼠反复,李严徇私废公,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自矜,不得人。正如陈寿所言,这些人之死,“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是谈不上为诸葛亮冤杀的。如果这些人不死,足以统一三国,这就太抬举他们了。但就其恃才傲物,贪名图利,自私废公,不能得人这点,蜀汉重用他们,恐怕灭亡得会更迅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