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草地”这一词,在现代人的语境里一般象征着绿色、自然和活力。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代表的却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含义。

中央红军过草地,是长征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后发生的故事也耐人寻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分别从全国各个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跋涉二万五千里,最终在甘肃会师。

而红军“过草地”,可以说是长征途中最为艰险困苦的阶段之一。

1935年8月,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开始过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草地”,指的主要是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高原湿地沼泽。

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泥泞不堪,荒芜贫瘠。

而红军开始长征的这个时段正好是草地的雨季,自然条件更加恶劣。

放眼望去,遍地都是水草泥潭,根本没有路,战士们只能踩着草甸小心翼翼地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一个不小心陷入泥沼,就有被没顶的生命危险。

另外,红军还面临着极度缺乏食物供给的困境。

长征一开始,红军还是有比较充足的食物和装备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反动派的围剿,食物慢慢地消耗殆尽,最后就连野菜、草根和树皮都不能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草地期间,不少战士甚至开始煮皮鞋和皮带充饥。

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缺衣少粮的中央红军,硬是凭借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优良的组织纪律战胜了困难,走出了茫茫的草地。

红军成功过草地,保存了大部分有生力量,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然而现实并不是小说,走出困境并不意味着能迎来大团圆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这种种磨难,红军物资弹药都严重不足,战士们衣衫褴褛、面黄肌肉,队伍亟需休整。

外部国民党反动派虎视眈眈,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要将中国革命的先进力量扼杀于微时。

然而这时的红军却举目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最终的目的地也都无从得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烧饼铺的老板,在无意当中帮了大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出草地之后,红军继续前行,千辛万苦越过岷山之后,来到了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的一个偏远小镇——哈达铺镇。

此时的红军队伍已经人困马乏、筋疲力尽。

虽然走出了泥泞的草地,却失去了前行的目标: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

一时之间,大家都陷入了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体上的饥饿与困顿咬咬牙都可以克服,然而精神上的迷茫与焦急却让人坐立难安。

时任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的聂荣臻放下行李,却无暇休息。

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屋里来回踱步,为红军下一步的出路苦苦思索。

不知不觉间,天色暗了下来,于是聂荣臻忙让办事得力的团政治处干事杨家华出去买些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家华在街上找到了一家烧饼铺,掏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四个烧饼。

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根本没有像样的食品包装纸,烧饼铺老板便随手用一张旧报纸把烧饼包了起来。

回去后,杨家华摊开报纸,让聂荣臻先吃。

聂荣臻一边吃着烧饼,一边漫不经心地浏览着包装用的旧报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张《大公报》,忽然,聂荣臻停止咀嚼放下烧饼,而是一把抓起报纸。

一旁的杨家华吃了一惊,忙问道:“政委,出了什么事?”

聂荣臻激动极了,边拍大腿边高声说:“这下可太好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陕北有我们的人!你快把通讯员叫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在此之前的一年,第一支长征的队伍就提前出发了。

由于当时红军的通讯设备简陋、条件恶劣,导致大部队与先遣部队失去了联系。

而这张用来包装烧饼的《大公报》上刊登的,正是这支部队的消息“陕北共匪甚为猖獗…三十二县皆赤化…”。

刘志丹以弱胜强九战九捷,不仅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还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效巩固和发展了陕甘边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聂荣臻当即让通讯员骑马,将这份报纸加急给中央领导同志送去,然后又喜笑颜开地表扬杨家华:“你可是立了大功了,这个烧饼买的非常好!”

说着,又从身上摸出一块大洋递给杨家华:“来!再去多买几个烧饼回来!你也多吃点!”

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谁也不会想到,一张用来包烧饼的旧报纸,竟然会给处于绝境之中的红军帮了大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得到确切的书面信息,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存在。

得到消息后,毛主席很快来到哈达铺镇,同行的还有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连同直属部队约八千人。

当天,毛主席等主要领导同志就在哈达铺安顿了下来。

红军一行人在镇上走走停停,观察和熟悉当地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路过一家叫做“义和昌”的药铺时,看到铺子后院还有几间闲置的平房,非常简陋。

毛主席停下了脚步,指着平房说:“我看这里就非常好!后院僻静,少有闲人。我决定就驻扎在此地了!”

之后就安排警卫员跟当地老乡商定,张闻天也一同住在了此处。

第二天临时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召开了党内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并且制定了关于中央红军前途命运的决策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毛主席做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正式决定红军要“到陕北去”,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刘志丹红军部队会合。

毛主席向同志们传达了陕北根据地的消息,同时讨论了下一步部队整编组织等工作。

这是长征以来,中央红军第一次提出明确清晰的最终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上,毛主席笑着说:

“我们要首先感谢国民党的报纸,要不是有这份报纸我们就不会了解陕北红军的消息,那里不仅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部队,还有坚实的革命根据地!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哈达铺的烧饼铺子老板,是他把这份珍贵的报纸送到了我们同志的手中!”

之后,毛主席对战士们语重心长地说:

“长征两万多里路,我们走得不容易!突破了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和围剿。如今我们安逸地坐在这个关帝庙里开会,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毛主席又号召全体红军:

“同志们,距离陕北根据地只有七百余里路程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向着胜利前进吧!”

部队改编调整为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即抗日先遣支队),下分为三个纵队。

彭德怀担任总司令员,毛主席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分别是林彪和叶剑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编后的红军总队行军作战灵活,直接归属党中央领导,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

会议气氛热烈而充满活力,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对中央红军接下来要走的路积极献言献策。

走过草地以来迷茫、低落的气氛一扫而光,战士们都斗志昂扬,蓄势待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之间,“到陕北去”、“北上抗日”成为了中央红军上下口口相传的话题,红军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家了。

时任宣传科长的彭加伦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连夜创作了歌曲《到陕北去》。

歌词中的“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创造广大根据地”,正是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哈达铺镇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民风淳朴,物价便宜。

还有之前驻扎腊子口天堑的小军阀鲁大昌(已被红军歼灭)留下的大量物资,包括大米白面几百担、食盐两千多斤。

这些都是当时红军部队的“刚需”,极大地缓解了红军长期以来饥寒交迫的困境。

为了休养生息,中央红军政治部发出“大家要吃得好”的号召,全军上下每人补贴一块大洋的专款用来改善伙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在当时的物价条件下,两块大洋就可以买下一只羊。

全军上下大办伙食的同时,也积极邀请哈达铺镇周围的人民群众一起参加会餐,促进党群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哈达铺镇上街村村民周尚仁老人就是当时的亲历者,红军到达镇上时,他只有1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家世代都是做凉粉的,当时,周尚仁就天天跟着爷爷一起上街卖凉粉。

有红军前来买凉粉,周尚仁的爷爷就热情地说:“我们知道,红军是帮老百姓打仗、为老百姓着想的队伍。凉粉送给你们吃,不收钱!”

但是红军战士执意不肯,推辞道:“老人家您也不容易,我们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您要是不收钱,我们就不吃了”,爷爷只好收下铜板。

当时,周尚仁的爷爷一天要做六七十斤凉粉,基本都会被红军战士买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在哈达铺镇的休整和补给,红军战士的体力得到了长足的恢复、战斗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再加上党中央的政治思想工作,战士们的精神也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士气大振。

由于哈达铺镇是回族和汉族的共同居住区,中央红军一经抵达就制定了《回民地区守则》,尊重和保护回民的信仰自由。

守则规定,不得在回民地区吃猪油、猪肉等,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反对压迫,民族平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队还将一些缴获的物资分给需要救济的回族穷苦群众,邀请回族群众代表参加党的座谈会。

回族群众也热烈响应红军的民族政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少回族青壮年积极参军。

当时,哈达铺镇上有一位清朝末期的秀才。

他目睹了这一空前的民族团结局面,情不自禁赋诗一首《咏红军》进行赞叹:只道伤残如列寇,哪知仁义胜王师。

正是中央红军严明的纪律性,争取了哈达铺群众对红军战士的大力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哈达铺镇发生的一切已经风起云涌,而国民党还一无所知。

蒋介石急令调集兵力前往渭水沿线布防,想要以兵力优势将红军一举消灭。

当时中央红军只有七千余人,而国民党军集结兵力约二十八万。

面对敌强我弱悬殊巨大的严峻形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冷静分析,多方论证,制定了一系列缜密的作战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司令在哈达铺派出一小支部队向东佯攻,并对外声称“向东行动,先打下天水”。

国民党得到了红军“向东”的秘密情报,再加上佯攻的具体动向,立刻信以为真,迅速将封锁渭河的兵力向天水集结,严阵以待红军的东进攻势。

然而,真正的中央红军主力在当天凌晨从哈达铺镇一路向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毛主席的亲自率领下,日行百里急行军,成功突破了渭河防线,不到四天,便抵达了甘肃省通渭县的榜罗镇。

镇上有一个邮政所和一个小学,在这里,党中央查阅了更多的报纸和信息,进一步了解了陕甘根据地的具体情况。

之后,红军又迅速翻越六盘山,继续向北挺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10月19日,又经过一千多里的艰难行军和游击作战,中央红军陕甘支队成功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旗镇。

短暂休整后,红军与十五军团会合,完成两军会师,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年,毛主席在《七侓长征》中写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情诗句。

而哈达铺这座位于岷山脚下的小镇,不仅见证了工农红军的伟大征程,也因为一个烧饼铺,成为了这段历史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