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北的潘平正在家中整理自己已故多年奶奶的遗物。突然一封书信吸引了他的注意。

时隔多年,这封信早已泛黄,许是被人反复观阅,整封信都已经皱得不成样子,但是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辨。潘平小心翼翼地把信拿到灯下去读,只见信封上写着四个字“双枪春姐”

“双枪春姐”?潘平把这几个字默念了几遍,印象里他从未听到过这个名字,“双枪春姐”会是他的家人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潘平拿着这封信在屋子里踱步良久,“春姐”,突然他猛地一拍脑门,哎呀,自己的奶奶贾春英名字里不就有个“春”字吗?这封信就是寄给奶奶的。

可是“双枪”又怎么和自己平凡的奶奶有联系呢?一时间,潘平想起来电视里那些英姿飒爽的“双枪老太婆”的形象。难道自己的奶奶曾经也是她们中的一份子?潘平心里有了一个惊天的猜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这个猜想就得到了印证,在一份党史资料中,潘平奶奶的名字贾春英赫然就在其中。在一步一步的资料调查中,一个隐藏28年的秘密逐渐展现在大家面前。

镰刀斧头旗帜下的女娃娃

1912年,一个女娃出生在了湖北黄石阳新县陶港镇下的一个小村庄——贾村中。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中,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女娃命运更是悲苦。

在那里,才出生8个月大的贾春英就被周边石云村的姑妈倪氏抱走,做了他们家的童养媳。自此,年幼的贾春英便在倪氏一家过上了每日辛苦劳作的生活。

1925年,年仅13岁的贾春英同往常一样被安排上到山上打干柴打猪草。没想到天不随人愿,傍晚时分,刚结束完劳作的贾春英就碰上了罕见的大暴雨。

为了不被家里人责骂,年纪尚小的贾春英只得肩上背着柴,手里抱着草,硬着头皮往雨幕里冲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鞋湿路滑,贾春英一个没注意就整个人滑倒,顺着山坡朝山下滚去。正当她以为自己就要命丧于此时,一个年轻人匆匆从远处跑来,小心地将她扶起,打着一把油纸伞将她送回了家。

倪氏一家见二人一起回来大为吃惊,一是惊贾春英上山打柴竟把自己搞成这般狼狈摸样,二是惊送她回来的年轻人竟是自己的表侄——罗冠国。

原来这位好心的年轻人罗冠国与贾春英婆婆家是表亲。与乡里其他年轻人不同,罗冠国是阳新最早接受革命理论传播并传播革命种子的革命者之一

看到年纪尚小的贾春英在倪氏一家受到如此苛待,罗冠国十分气愤,大声斥责了倪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氏自知理亏慌忙辩解,站在一旁的贾春英也不愿看着二人争执,连忙劝说道:“我是自愿上山打柴的,不是被姑妈逼迫。而且我又不是富人家的娇小姐,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吃苦的命。

“命?”听到自己的表妹说出这种话,罗冠国大为震惊,随后语重心长地对贾春英说道:“不是你的命苦,而是你不能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苦,还有你不懂得同自己的命运作斗争!

一番话说得贾春英云里雾里,看着表妹懵懂无知的样子,罗冠国主动邀请贾春英参加自己在后山祠堂的讲学活动。

在讲学活动中,罗冠国经常借这个机会给当地的年轻人传播革命思想。在这里,贾春英第一次经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逐渐懂得了要用自己的奋斗和反抗来为自己争取未来。贾春英摘下了自己的裹脚布,下定决心要投身到革命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3月,在一面印着镰刀斧头的旗帜下,贾春英和一众伙伴坚决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拳,面向旗帜庄严宣誓!那一年,贾春英15岁。从那以后贾春英便将自己的生命同这个国家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湘鄂赣区女侠客,威震一方“双芙蓉”

1930年,贾春英因为自己出色的革命工作被任命为中共鄂东特委妇女会主任,之后又当选为鄂东特委妇委书记。

在一次群众大会上,罗冠国刚刚上台讲话,当地的伪保长竟然派出一批打手赶到现场搞破坏,甚至大放厥词说“红军土匪滚下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着会议就要进行不下去了,万分焦灼之际,贾春英挺身而出。只见她果断地从高台上飞身跃下,一把抓住带头的破坏者右手使劲往下一按,破坏者当即痛的倒地大叫,再不复刚刚咄咄逼人的模样。

贾春英将他压上台前,令他跪在曾经受他欺辱的百姓面前,全场观众都不禁为她拍手叫好。

不久之后,贾春英在当地建立起农会、妇救会等队伍,并用大刀长矛组建农民自卫队等等。这些队伍的组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干劲,“美丽女侠”的称呼也很快在乡亲们之间传播开来。

在投身于革命工作之时,贾春英也不忘提升自身的能力。此时的她与曾经在姑妈家倍受压迫的样子有着天壤之别。她放下了干柴和猪草,拿起了手枪。

在这期间,贾春英学会了骑马,甚至学会了双手持枪射击,因为武艺高超,被红军和群众们称为“双枪春姐”。一次,贾春英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面对敌人重重把守的封锁线和黑洞洞的机关枪枪口,她没有退缩,反而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敌人对着这个“自不量力”的女人开枪的时候,惊人的一幕出现了。贾春英竟然一个跟头翻到马肚下一口气闯了过去!然而这一举动虽保住了她的性命但也使她身负重伤。贾春英坚持不住,从马背上滚落下来,在山野里昏迷了两天两夜。

万幸的是,她骑得那匹马极通人性,在马的引领下,交通员找到了贾春英,他背着贾春英赶到红军指挥部。经过长时间的抢救,人活过来了,情报也送到了,并且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自信果敢的贾春英甚至还受到了彭德怀的嘉奖。有一次,率领部队转战在湘鄂赣根据地的彭德怀叫来了贾春英。他指示贾春英到修水县建立秘密联络点来为攻打修水城作前期准备。

下达命令后,彭德怀又犹豫了一下,有些不放心地问道:“都说女子不如男,你这个女娃子,敢不敢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春英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保证完成任务!

结果自然是可喜的,贾春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红军顺利攻克修水,彭德怀也对这个年轻女孩大为赞赏。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这个女孩的大胆勇敢,足智多谋也是贾春英为人称道的一点。在一次任务完成后,她和另一位名叫汪敏的妇救会会长在返回途中与武宁县国民党保安团的一个连相遇。

眼看着敌人就要靠近过来,情急之下,贾春英当机立断让汪敏原地隐藏,而她自己却一手拿着一只短枪,靠着林木众多的地形优势,冲到敌人面前一连开了数十枪,打到了四个敌人之后快速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贾春英藏好自己的两把手枪,用地上的黄泥抹满了整张脸,然后让汪敏装病,自己则背起她直闯关卡。

刚走到关卡处,保安团便拦住两人:“你们是什么人?这么赶着要去哪?”

贾春英沉着地回答:“老总,我姐姐的病快要死了,我们赶着去前面看医生,一刻都耽误不得,求求老总放我们过去吧。”

保安团凑近一看,背上的人果然抖得厉害,于是便顺利放行。因为这次机智脱险,贾春英得到了当时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奖励的一支德国造手枪。

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贾春英很快在湘鄂赣地区出了名,并同红军传奇女将胡筠并称为“双芙蓉”。百姓们甚至还编了一首歌谣来赞扬她们:“上打咚咚鼓,下打鼓咚咚。两边齐打起,迎接双枪女芙蓉!

女侠配书生——革命时期的爱情故事

在艰苦的革命生活中,贾春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在一众红军战友眼中,春姐个子高大,人长得也漂亮,因此追求她的红军将士也多到数不清,甚至还有领导专门找上她,主动给她牵线搭桥,但她都以忙于工作的理由婉言拒绝了。直到一位同乡的青年出现,才吸引了她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青年名叫潘涛,因为是投笔从戎,潘涛身上还有难得的书生气,因此大家有时都戏称他为“涛姐”。他和贾春英一般大,二人还是老乡,一见面就格外亲切,两人工作上配合起来也很默契。

贾春英没怎么读过书,识不得几个字,但是能征善战。而潘涛则满腹经纶,能写会画,二人常常互相羡慕,互相学习。贾春英经常教潘涛打枪,潘涛就反过来教她练字识字。

在战斗中,平日里一幅少言寡语书生气样的潘涛英勇杀敌,这也给贾春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执行任务时二人更是形影不离。

然而那时二人虽互生情愫却也没人敢主动戳破那层窗户纸。据贾春英的儿子潘兴嵩回忆说:“他俩更多时候只是生死相依的战友,从未谈及儿女私情和嫁娶。

直到1937年二人的爱情才迎来了转机。这个事还要从贾春英的一次苦难经历说起。1936年,英勇善战的女侠贾春英在平江“黄金洞”一带活动时,遇到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敌人早已对这个屡次破坏他们计划的女人恨之入骨,甚至将她蔑称为“不要命的土匪婆子”。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贾春英坚守底线,对组织上的机密守口如瓶。敌人见状勃然大怒,竟用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贾春英,但她依然没有屈服。

直到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了释放一切关押的政治犯的协议。当年年底,受尽折磨的贾春英终于走出了监狱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刚走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泪水一瞬间蓄满了眼眶。那人看到她慌忙迎了上来,小心地把她搀扶好,此人正是近两年未曾相见的潘涛。

看着曾经叱咤风云的双枪女侠被折磨成这个样子,潘涛心痛不已。一路上,潘涛对贾春英百般照顾,一代女侠也终究被这一腔柔情所打动,接受了潘涛满怀爱意的表白。

1938年,一对爱侣终于喜结连理,在众多战友的祝福声中结成了夫妻。婚后不久,贾春英就有了身孕,顾及到她行动不便,组织便将她调回老家工作,在后方为抗日游击队提供情报。

40年初,贾春英顺利生下了他们的孩子。然而随着孩子顺利出生消息一道传来的是上级命令暂时驻扎在阳新的潘涛率领部队即刻赶到前线抗日。

面对近在咫尺的妻子和孩子,潘涛却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只为妻子留下一封书信便匆匆带着部队离开,甚至连刚刚出生的孩子的第一面都没有见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令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贾春英和刚出生的孩子等回了抗战胜利的消息却再也没有等回当日离家的潘涛

年初,潘涛带领所在的游击队跨过鄂南的金水河向嘉鱼挺进,在战斗中,潘涛率领战友们击毙多名日军,但在夜里不幸遭到对方的偷袭报复。激战途中,潘涛不幸牺牲,年仅28岁。

日军为了泄愤,竟残忍地将潘涛的头颅砍下,吊在书上示众。潘涛牺牲的消息传来,贾春英大为悲痛,为找日军报仇和抢回丈夫的尸身,贾春英带着游击队直面日军,先后多次袭击日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摆脱贾春英,日寇最终将潘涛的尸身和头颅全部捅烂,抛入金水河内。贾春英带着游击队和当地的百姓顺着河水没日没夜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潘涛的遗体。丈夫最终没有入土为安成了贾春英此生最大的遗憾。

丈夫的去世给了28岁的贾春英极大的打击。她哭干了眼泪,最终下定决心要把他们唯一的儿子抚养成人,为丈夫的父母养老送终。她说:

他(潘涛)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他的孩子我必须抚养成人。我一生承诺——将红旗插遍全中国,为他的父母养老送终,将他的孩子抚养成人,终身不嫁!

解甲归故里,清贫返家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贾春英一边抚养孩子长大,一边继续工作,在阳新县第八区担任妇委书记一职。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近十年左右的时间,由于自己身体不适,旧伤发作,再加上自己知识有限,贾春英主动向单位请辞,回到了老家。

那时候,组织上经常派人来家里看望贾春英,并主动给她安排一些待遇,贾春英都言辞恳切的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义正言辞地说道:“当年我们参加革命,组织上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革命成功以后,有个什么待遇给你,给多少钱给你,我们当时不是为了这个的。”

入党宣誓的时候,我们参加革命的时候,就为了穷人有口饭吃,大家平等自由。

“如果你们坚持给我一定待遇,那我要问,我那么多战友牺牲,有的只有十六七岁,他们连性命都没留下来,请问他们的待遇怎么解决?”

“我现在活下来了,就是我最好的待遇,最大的幸福。”

感人肺腑的一番话说得在场所有人热泪盈眶。因此一代革命女侠贾春英至去世也没享受过红军失散人员的待遇,自食其力支撑着家庭。

1984年3月18日,贾春英在家中平静离世,享年72岁。老人的离世带走了一代传奇,曾经的历史与功绩也逐渐蒙上的时间的尘埃。

直到28年后,在孙子潘平的细心留意下,这段封尘的过往,才又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

历史最可怕的是遗忘,只有懂得纪念和保存才能将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基因继续长久的传承下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