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位于北京的湖北大厦内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主题是纪念贾春英100周年诞辰。

很多人听到她的名字都觉得十分陌生,似乎很少在一些资料中看到相关的内容,可这次座谈会却也来了不少重要领导和各领域专家。

令人想不到的是贾春英女士能够再次被人们熟知,竟然是因为一个尘封多年木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究竟是谁,有着怎样令人尊敬的过往革命经历,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双枪春姐”的传奇故事

革命年代很多人都知道贾春英擅长使用双枪,是一位枪法不输男人的战斗好手,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双枪手法是被逼出来的。

某次任务她的右手受伤,养伤期间她又不想放弃锻炼,于是便尝试用左手开枪,等到右手彻底好了的时候左手枪法也练了出来,再加上她的战斗能力强,“双枪春姐”的名头在根据地也渐渐打响了。

1927年,贾春英在我党最艰难的时刻选择加入组织,而就在入党前几天,反动派刚刚策划了一起骇人听闻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造成了我党战士的牺牲,当地党组织面临着严峻形势,组织工作也逐渐转入地下,贾春英也在组织的安排下有了更多的生产、学习时间。

为此她在生产工作之余,学习了骑马,射击等各种实用技能,并在组织的安排下开始着手当地的妇女工作。

贾春英很清楚,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除了要对组织忠诚有坚定的信念,更要有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能力,因此她加倍努力学习,事实也证明她的选择没有错,这些技能也很快有了用武之地。

1928年,贾春英跟随新阳县委领导罗冠国在田家庄开群众大会,罗冠国在台上向群众讲述革命的重要性,呼吁大家起来反抗压迫和剥削。

没想到的是这次活动竟然在群众中混入了几个反动派,目的就是在大会期间搞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贾春英就发现了这种情况,直接从台上跃下抓住了正在做坏事的反动派,将其拉到台上摁倒。一串动作行云流水,直接看呆了下面的群众,随后群众欢呼爆发了热烈掌声。

至此贾春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铿锵女战士,也是大家心中最美的革命女侠。

贾春英心里也隐隐有些兴奋,毫无疑问她喜欢这种感觉,比起做日常工作,她似乎更喜欢直面敌人,用女子的柔拳给敌人打出致命一击。

也是因为这次事件,贾春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扩充组织的武装革命力量,正面向敌人出击。

不久后,贾春英主动向组织申请,组建赤卫队收缴地主老财家的武器弹药。

她带领最初加入赤卫队的四名战士,对持有武器欺负老百姓的人主动出击,不仅收缴了大量武器弹药,还壮大了赤卫队的力量,并逐渐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18岁的贾春英成为了鄂东地区妇委会书记,组织妇女工作,为土地革命增添助力,工作期间积极致力于壮大阳新当地的革命力量。

然而随着土地革命运动的成功推进,阳新的革命活动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

1930年12月,国民党在阳新地区对我党组织发起了第一次“围剿”行动。

考虑到贾春英的身份,也为了尽快粉碎反动派的围剿计划,组织决定将贾春英调回阳新老家,和战士们一起配合转移当地群众。

不过贾春英这次并没有听话,她回绝了上级的安排,并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更危险的工作——带领赤卫队和红军队伍一起参加反“围剿”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春英十分坚定,组织便将其安排在红7军团,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同时也是锻炼其在战场上的协调调度和指挥能力,为之后的战斗做准备。

这是最靠近战场却又有一定危险的工作,但贾春英不在乎,只要能战斗她服从组织安排。

见识到了战场的残酷,贾春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战斗期间她曾带领战士们深入群众,获取敌人第一手情报资料,也曾带头发动突袭,在她的指挥下俘虏近300敌人,缴获大量枪支,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1931年贾春英开始分管湘鄂赣苏区的妇女运动工作,需要频繁来往各地,工作也更加危险,有很多危急时刻需要她自己去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次她和另一名干部前往江西组织活动期间,遇到了反动派保安团设置的关卡。

当时只有贾春英两人,一旦被敌人发现身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两人装扮成农村妇女,另一名同志扮成她患病的姐姐,在关卡例行检查时不出所料被保安团拦住了。

贾春英临场发挥,开始向反动派哭诉。

“我是带着姐姐去看病的,大夫说很不好,可能是传染病,也有可能是麻风病,这可怎么办啊。”

一边说一边就要揭开“姐姐”头上包裹的头巾给保安团的人查看。

保安团听到后,吓得立即制止了贾春英的举动,随即便将两人放行,生怕多说一句话自己就会被传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贾春英和同志顺利通过敌人检查,回归了组织,上级领导知道后还特意奖励了她一把手枪。然而随着贾春英在根据地越来越出名,她也成为了国民党的重点关注对象。

1933年贾春英前往湖南浏阳一带开展工作,当一行人走到龙伏沟时遭到了敌人埋伏包围 。

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打击,包括贾春英在内的40余名战士遭受了巨大损失,贾春英最终侥幸逃脱回到驻地。

不久后她才知道,这次敌人的围堵就是专门针对她,为此对方不惜动用了将近一个团的兵力,这一年的贾春英才只有21岁。

在此之后她的每次行动都会更加小心,生怕被敌人抓住无法继续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1936年10月,贾春英的队伍接到上级命令,需要运送一批物资去前线,结果中途遭到了敌人的袭击,面对国民党的火力压制,也为了防止文件泄露,贾春英拿出文件准备就地损毁。

就在她拿出文件后,突然感到冰凉的枪口对准了她的额头,这人竟然是在队伍中职务不低的彭一湖。

贾春英立即意识到,彭一湖应该是叛变了,这次队伍遭到伏击或许就是他的手笔。

贾春英反应迅速,立即从腰间掏出自己的手枪,彭一湖看到后吓坏了,要知道贾春英是根据地有名的枪手,枪法精准百发百中。

慌乱间彭一湖直接向贾春英开了枪,幸运的是由于紧张他只打到了贾春英的脚踝,与此同时贾春英也打中了他握枪的右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见贾春英就要反打,彭一湖的同伙再次向贾春英补了一枪,这一枪从贾春英的头上擦着头皮打了过去,差点没命。

但好在没有生命危险,可不幸的是由于中枪,贾春英直接被国民党抓进了监狱。

面对国民党的种种酷刑,贾春英软硬不吃,紧闭牙关没有透露组织的任何一点信息,进监狱一年的时间,几次被酷刑折磨得差点失去性命。

直到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她才被放了出来,继续回到根据地工作。

农村童养媳的觉醒之路

很难想象1936年的贾春英在敌人监狱里经历了什么,但她也同时证明了自己,不仅有着不逊色于男儿的超强战斗力,更有着对党和组织的坚定信念和绝对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春英的成长是我党队伍的典型案例,她的故事起源于旧时代农村童养媳,却也具有新时代女性思想成长的划时代的意义,它的故事讲述的是旧社会女性思想的觉醒和对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向往。

1912年出生于湖北阳新县的贾春英祖上世代务农,在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土豪劣绅欺压,地主压迫,从大环境看还有军阀林立,国内混战,普通老百姓想要吃饱饭都很困难。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贫困的贾春英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去邻村做童养媳。

对方家里也很贫困,以后儿子娶媳妇肯定也比较困难,这种情况随处可见,也就导致当时社会童养媳的做法横行,究其根本也不过是因为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贾春英能够坚定走上革命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引导和影响。

彼时还在做童养媳的她不会想到,不久后自己的人生将被改写,彻底改变命运。

1925年贾春英已经13岁了,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

她从小就懂事,手脚麻利干活勤快,十几岁的她每天都要背着一个大大的背篓去山上割猪草,割不满根本不敢回家。

这一天她和往常一样割完猪草准备回家,没想到突然变天下起了瓢泼大雨,不仅身上被淋湿了还摔了一跤,直接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也就是这时候她遇到了第一个影响她命运的人,跌落山下的贾春英头上突然出现了一把纸伞,抬头看时却发现是自己许久未见的表哥罗冠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罗的年龄也不大,但他从小在城里接受教育,并早早接触到了革命。

这次回家就是为了宣传革命进步思想,也是为了帮助家乡人民走出来,为此便打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在当地开办一个小小的学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让革命更具有影响力。

了解到贾春英的情况后,罗冠国直接将贾春英送回了她的婆家,并严肃地批评贾春英婆婆竟然让那么小的孩子做这样危险的重活。

原来贾春英的婆婆也是罗冠国的长辈,罗冠国是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她说的很多话,即便是长辈也十分在意,自此贾春英的婆婆也知道自己错了,对待贾春英的态度好了不少。

当时的贾春英其实心里很不理解表哥说的话,虽然每天干活累,但所有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穷人家的女儿就是命苦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受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罗冠国驳斥了贾春英的这种旧思想,他鼓励贾春英要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并努力改变命运。

同时也希望贾春英不忙的时候去听听自己的会议,能够有机会多学一点东西。

听到罗冠国的话贾春英大为震撼,以往的世界观似乎崩塌了,一种更新的东西悄悄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她明白自己已经被罗冠国说服,内心深处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变命运,不想一代又一代地去重复老路。

正是在罗冠国的影响下,贾春英接触到了新思想和革命,知道了老百姓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活法和出路。

之后毅然决定加入革命队伍,并在之后的几年逐渐成长为当地妇女组织骨干成员,为了解救更多旧社会贫苦女性而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确立后,关在监狱将近一年的贾春英终于被放了出来,来接他的是一名叫做潘涛的同志。

他负责将贾春英送往新四军在平江的通讯处,在那里贾春英将继续为组织工作,参加革命战斗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一路走来有了许多接触机会,两人渐渐互相吸引有了好感。

这一年12月在组织的见证下贾春英和潘涛结为革命伴侣。

两人志同道合共同战斗经历了许多难忘的岁月,不久后贾春英怀孕,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将其调往后方工作,再加上潘涛也要随时奔波,两人只能分开,甚至贾春英生产时潘涛都没能及时赶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潘涛带领队伍行进到老家附近,本想借此机会回去看看妻子和孩子,但由于任务紧迫只能放弃回家,临行前写了一封信,希望当地的同志能够转交给贾春英。

贾春英很快收到了信,上面多是一些勉励之语。

其中一句“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彻底打消了贾春英心里的最后一点因为丈夫没能归家的不舒服,但她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和丈夫的最后一面。

不久后潘涛在嘉鱼的一场游击战中与日寇激战多时,最终壮烈牺牲。

回归普通走向平凡,贾春英甘之如饴

1949年新中国成立,贾春英带着自己9岁的儿子终于迎来了美好的新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丈夫牺牲她从来没有忘记丈夫写给自己的话,即便环境艰苦,困难重重她依旧坚守在抗战工作的第一线,甚至还曾深入危险的情报工作中。

作为新中国阳新县的妇女主任,脱离了战斗的贾春英似乎有了不少心事。

她回顾了自己之前的革命人生,见证了许许多多战士和同志的牺牲,也经历丈夫的死亡,她似乎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知,也正因如此她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于是1950年贾春英向上级领导提出了辞职,希望组织能够批准她的请求,也希望让更有能力更出众的同志来接替她的工作。

领导百般挽留,但贾春英去意已决,最终还是带着儿子回到了老家,选择以一名农民的身份继续生活在新中国的旗帜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里的老乡也并不清楚她的过往,只知道曾经闹革命很出名,至于为什么回来别人不问她也从来不提。

久而久之贾春英的过往渐渐被人遗忘,包括她的儿子和亲友都不记得她做过什么,又做到了什么地步。

1984年贾春英在老家病逝,儿孙送了她最后一程。

转眼间到了2012年,贾春英的孙子潘平打算翻新一下奶奶的旧房子,于是和父亲潘兴嵩一起整理老房子的杂物。

偶然间潘平在奶奶的床底下发现一个地窖,父子两人面面相觑,和贾春英一起生活许多年谁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个地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两人决定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很快一个沉重的实木箱子被父子两人抬了出来,箱子虽然重,里面却空荡荡地只放了一本日记,潘平随即将其翻开,由于在箱子里保存得不错,很多字还都依稀可见。

但里面的内容却彻底震惊了潘平,这里面记述的竟然是革命年代的事,甚至还有详细的战斗指挥记录,潘平和父亲再次确认这确实是奶奶贾春英的笔记,可里面的内容真的是一个普通农村老太的经历吗?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也为了了解奶奶鲜为人知的一面,潘平拿着日记本找到了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此十分关注。

几天后他们给潘平打了电话,告知了贾春英曾经的身份和过往经历,并决定在不久后为贾春英和丈夫潘涛举办一场追悼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12月29日,纪念贾春英、潘涛两位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当天有许多重要人物到场,大家一起缅怀这对值得尊敬的革命伴侣,他们为新中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和大半生的心血。

结语:

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浮华的社会中似乎在渐渐失去往日色彩,可历史无法更改,革命信念经久不衰。

有更多的人记住了先烈们的功绩和付出,他们虽然已经不在了,可他们的精神传承了下来,就像双枪春姐一样,激励着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也应该巾帼不让须眉,做一个像贾春英这样能够并肩撑起半边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