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这一生,缘起缘落,缘聚缘散,终究会随着时光而衰老、消逝。

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相遇,不断告别的过程。今天,你跟他做同学。明天毕业,你就需要跟他分道扬镳,或许此生永无相见之日。

同窗关系如此,其他的关系也是如此。这一刻,我们跟他在一起。可天下并没有不散的筵席,下一刻,我们就需要跟他挥手说再见。

这就是佛家谈到的“爱别离”。你再喜爱什么,再牵挂什么,也会跟这一切分别。到最后,告别自己,也就结束了这一生。

正如一位禅师所言:“你所遇到的,都不过是一场虚妄。随着虚妄消散,大梦初醒,这场人生的幻境也就终结了。”

人老了,逐渐告别以下4样东西,人生就只剩下归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逐渐告别稚嫩天真。

小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可以悠闲地听听蝉鸣声,可以乐呵乐呵地胡闹一番,没有什么忧愁,只有简简单单的天真。

逐渐长大,接触到这个社会了,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很快,既没有时间追求理想,也没有时间任性而为,更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慢慢地,人就会活成复杂、忧愁、急躁,甚至“行尸走肉”的样子,一点也不幸福。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思考,越是成长,为什么越是不幸福呢?

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成长的代价,就是要我们跟过往的稚嫩天真切割。再怎么天真的人,被生活毒打一番,也会变了模样。

小时候活蹦乱跳的少年,变成了谨小慎微的中年男人模样;小时候总爱幻想的少女,变成了满脸忧愁的中年女人模样。

所有的改变,都意味着“告别”。告别以往稚嫩天真的自己,余生,便只剩下归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逐渐告别往日时光。

杨绛先生说过,过去人,过去事,笑笑就好。

有些人已然过去了,有些事已然成为了历史,我们无法挽回,也无法改变,那就只能“一笑置之”,让这一切都随风而逝了。

以往,跟好友的承诺,并没有实现,终究随风而逝了;以往,所做的一切,都成为了一场空,终究随风而逝了;

以往,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化为灰烬,终究随风而逝了;以往,心心念念的人与事,跟我们逐渐告别,终究随风而逝了。

人生,只有现在时,以及未来时,而没有过去时。过去如何,那都是历史的事儿;现在如何,那都是自己的事儿;未来如何,那都是命运的事儿。

对于过往,不论我们再怎么悲伤,再怎么后悔,再怎么不舍,再怎么怀恋,都只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逐渐告别至亲之情。

最让人难以割舍的,其实是至亲之情。比如说,跟父母的感情,会牵动人之内心。

有一个农村出身的男人,年纪轻轻就来到大城市打工。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干活,赚到大钱,未来就能让年迈的父母享福了。

还未等他赚到钱,父母就离他而去了。留给他的,只有无限的惆怅和悲叹。他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及时尽孝呢?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这个道理。你想静下来,可生活一直在往前发展。你想报答父母,可父母早已离去。

如今,这个中年人已经有房有车有存款了,但他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遗憾之外,他还感觉到,一代新人换旧人,随着父母离开了,下一个,就到自己了。

告别了至亲,等于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的样子,只能一个人孤独前行,直到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韶华不再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逐渐告别内心自我。

人,终其一生打拼、进步、成长,究竟为了什么?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跟内心的自己握手言和。

明代圣人王阳明,临终前的遗言,就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是,我的内心早已光明透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可见,王阳明跟内心的自我握手言和,完成了该要完成的使命,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也是如此,在圆寂前写下一首诗: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水潮起潮落,就逐渐明白什么是“自我”了。跟自己握手言和,毫无遗憾的他,就坐化圆寂,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

人活一世,什么最重要?钱财不重要,名利不重要,地位也不重要,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谁也带不走。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自我,因为他陪伴我们,走向永恒。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