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爱情史的开端在宁远。

发源于宁远县九嶷山的二妃传说,比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爱情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白蛇传都要更加古老。她们是中国爱情悲剧的雏形,屈原笔下的浪漫女神“湘夫人”。因为历代诗人的吟诵,她们凄婉的意象几乎成了潇湘的代名词。

只要在宁远生活过的人,都记得它的古典芳华。户外界的鼻祖徐霞客就为宁远痴迷,他用八千多字记录自己在宁远的探险经历。宁远的存在,还刷新了我们对湖南的认识。宁远是华夏文明的南方地标,它是华夏始祖舜帝的葬身之所,是黄河文明的文化飞地,也是秦皇汉武南望遥祭的圣地。宁远,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九嶷山,滋养了宁远,繁华了宁远。九嶷山产兔,宁远吃兔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湖南第一位状元李郃的庆祝宴。在宁远,就是一只兔子,都有着浓浓的书卷气。

宁远人的碗里端着一部中国史

宁远有多远?寓意“武定功成,远方安宁”的宁远确实够远。它位于湘、桂、粤交界处,一直以来被称为永州南六县的湘南山地之中。

居江湖之远,却有庙堂之高。宁远人的碗里,藏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天赋异禀的宁远,各种物产异常丰富,大量物产,确保了宁远人从古至今极少为“吃”这件事而发愁,他们唯一需要发愁的,就是“怎么吃”。

于是,三鲜粉、猪脑粉、宁远血鸭、麻辣兔肉……在湖南乃至全国各地都颇负盛名。

宁远的水粉在湖南的米粉大军中别具一格,以猪脑粉为例,里面的材料非常多,有猪脑、骨髓、米豆腐、猪红等,最特别的是里面的脆芋头丝,鲜脆可口,搭配着米粉吃下肚,口感层次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一口热汤,一口米粉,就足以唤醒一个半梦半醒的灵魂。只有早上吃了这碗粉才能领略了宁远的鲜美。

血鸭的传播足迹可以写成一部中国移民史,宁远也在这条传播链上。宁远人认为永州血鸭的发源地在宁远,这道湘南名菜,从江西传来,途经数个县、市,不同地区口味变化很大,但宁远血鸭色泽红润、香辣兼备,是其中的翘楚。

兔子,是肉食界的白月光。宁远也是湖南少数吃兔子的县。湖南第一位状元李郃的庆祝宴,饭桌上就有兔肉,成为宁远吃兔子的历史发端。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宁远的香辣兔肉、五香兔肉已经外销全国,一跃成为当地的九大特色产业之一,总生产规模在600万只以上。

宁远人不仅吃兔,还细心保存地方兔种。宁远九疑山兔已列入国家级动物遗传资源,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用最朴素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食物,就是对生活最大的乐观。生活在宁远山区的过山瑶,用万物皆可“酿”的态度,将肉馅包在豆腐中、嫩笋中,甚至是茄子、苦瓜、辣椒中,用淳朴的山歌迎接入山的客人,就像380多年前徐霞客遇到的场景那样。

连绵起伏的九嶷山山脉、清澈甘冽的舂陵江,为宁远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丰富的山野食材及多种河鲜。这座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无辣不欢又略带神秘的县城,兼容并蓄湘、桂、粤、客家、瑶家等周边文化,无数风味在这片土地上碰撞、交融,才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宁远味道。

活得有滋有味,过得有香有色,这就是宁远人。

“只知九嶷山,不知张家界”

宁远的荣光,也在于磅礴奇绝的峰林。

曾经,只知九嶷山,不知张家界。在张家界峰林被世人发现之前,宁远九嶷山,一度是湖南省的流量地标。宁远,南面是九嶷山,北面是阳明山,泠水、舂陵江穿境而过,山势合围若舟状,一片“奇迹山水”,造就了山峰的传奇。

我国的峰林平原98%集中在广西,其余部分零星见于湘西南及黔南。湖南碳酸盐岩分布有三个集中区,宁远、道县、江永一线,为喀斯特峰林最发育的地区。宁远境内的峰林平原让人有身在广西桂林的错觉。封闭的环境营造出桃花源一般的空间。宁远利用自然的诗意,实现了自己的诗意。

宁远,是一座峰林博物馆。这些乳房状的山峰,个个倾倒在平原上,或躺或卧,每一座都有自己的风情,直到被更远处的九嶷山收入怀中,形成层次分明的山居行旅图。它们的俊秀与挺拔,让宁远不仅身负烟雨江南的“娇气”,更有峰峦如聚的“傲气”,在山水称奇的湖南也是一等一的清绝。

九嶷山石灰岩溶蚀盆地中的峰林、峰丛和孤峰分布密度大,景色奇特秀美,户外界的鼻祖徐霞客就在《楚游日记》中赞叹“千峰耸翠,亭亭若竹竿玉立”,他在陡峭三分石攀爬时,有穷苦的邓姓瑶民深夜迎宿,让这位明代的旅行家“始知瑶犹存古人之厚也”。

九嶷山风景区的三分石,海拔1822米,是境内第二高峰。从地质构造上来说,这三块凸出岩体,是经年累月下,差异化风化形成的。它的外观看起来就像伫立在天地间的一座墓碑,对面是香炉峰,两者构成了民间传说中的舜帝陵寝之地。

2000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上所标示的区域就是潇水源头区域的宁远,地图的左下角有9根柱子,代表的就是九嶷山。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标注在地图上的峰林景观。

九嶷山:南方的“黄河文明”

偏于一隅的宁远,却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史记》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帝以德治国是历代帝王效法的对象。所以从秦始皇开始,便有了帝王祭祀九嶷山舜帝陵的传统。历史上参与祭舜的帝王有40多位,明清时期皇帝派官员祭舜帝已成为了一种制度,祭舜达到高峰。祭文多为皇帝御笔撰写。后来“舜帝祭典”,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九嶷山是中原文化向南扩散的一座界山,在南中国形成了一块黄河文明的飞地。以此为据点,儒家文化向包括湖南在内的南中国辐射,成为湖湘文化的一个源头和华夏文明的南方地标。

坐落在宁远县城的宁远文庙,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早的文庙,是宁远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直接体现。湖南第一位状元也出自宁远,他就是生活在唐代下灌村的李郃,官至吏部侍郎。爱吃兔子的他在广西贺州当刺史时创制的“叶子戏”,是麻将的雏形,他也被后人称为麻将的鼻祖。下灌村,也成为麻将之乡。宁远,还创造了中国人的娱乐世界。

在九嶷山有关舜帝的传说中,娥皇与女英为爱殉情的经典故事最为出名。她们的夫君舜帝葬在九嶷山后,两人赶到,泪尽而亡。传说她们的眼泪滴在竹子上,就成了斑竹,泪水汇聚成河,从九嶷山脚下流出,就成了湘江。

这个故事被记录在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山海经》《孟子》《楚辞》《史记》《列女传》等六大文献中。其中在西汉时期汇编的《列女传》中,二妃故事被列在100余篇传记的首位,称为“元始二妃”,在发生的时间和编载的时间上都是最早的。她们的故事是中国式爱情的开篇。

屈原最爱这段爱情故事,他的《九歌·湘夫人》营造了中国文学史中最浪漫的神女形象:“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直到近代,伟人毛泽东还在其影响下写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美丽诗句。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宁远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宁远人日常交流有两套语言:官话与平话。宁远官话属于西南官话湘南片,而平话当地人多叫“打土谈”,通称为宁远平话。宁远平话比较复杂,因地理位置差异以至于十里不同音。

宁远平话有多难懂,本地人都挠头说是“无字天书”。简单举个例子,“宁远讲平话”用平话说是“弱往姜坡禾”。如果直翻,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宁远平话有6个声调,有很多古音,因为稀缺,被列为全国首批濒危方言。

宁远平话,虽自带“加密”功能,却藏着中国古老语言最后的秘密。

潇湘晨报记者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