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作为《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的缔约方之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为防沙治沙,改善人类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库布其沙漠治理是全球荒漠化防治的一个典范。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它如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距北京直线距离仅800公里。30年前,这里植被覆盖度不足3%,每年发生沙尘暴50多次,是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

据悉,在当地政府、企业、农牧民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披上绿装,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由100多种恢复增长到1026种,库布其沙漠核心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由不足3%增加到65%,京津地区的沙尘天气减少了90%,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为应对气候变化、沙尘灾害天气、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断创新实践。

在库布其沙漠,科技是支撑。在沙漠里种一棵树有多不容易?钻孔、栽树、压实地面,一系列动作迅速、标准。亿利集团的智慧植树机器人每台每天可以种800棵树,大大降低植树成本、提高植树效率,有效解决沙漠腹地人工植树这一世界难题。

此外,亿利新式治沙“武器”——微创水汽法、螺旋钻微创植树技术,以及迎风坡削峰填谷造林技术体系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植树效率和成活率。

从人工种树到机器人种树,从土方法到“硬核科技”,无不展现着治沙人的智慧,显示着科技创新的力量。

产业是灵魂。沙漠生态修复工程浩大,耗资惊人,必须在治沙中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企业才可以生存,治沙事业才能持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逐步构建了绿色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总规模3.3GW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额近20亿元的生态健康产业链,以七星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以及沙漠生态修复、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等系列重大治沙生态工程,企业同时在沙区投资建设了两个绿色工业园区,与光伏治沙区联动联产,形成光氢储化一体发展的绿色产业链。

政策是推手。当地政府大力推行“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逐步构筑起了支持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政策体系。

典型是引领。百战黄沙穿绿甲,不退沙魔誓不休。亿利治沙人行而不辍,联手绿色企业和农牧民治理荒漠化地区上万平方公里。2017年12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授予亿利库布其治沙人 “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联合国环境领域该项荣誉。

科技、产业、政策、典型,这些共同形成了独具库布其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2017年,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而早在2007年,一场名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已悄然拉开序幕。库布其的治沙经验,正借此为更多荒漠化地区带去新的绿色希望。

这场全球唯一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000多位政要、学者、企业家、环保公益人士和媒体代表参加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地理系教授撒万土多次来中国交流,认为库布其治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库布其治沙的企业主体作用很有特色,创新了适应沙漠地区的系列技术,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为沙漠治理和土地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联合国副秘书长阿明娜在参访库布其沙漠绿洲后评价道:“在这里目睹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恢复成就,这鼓舞了全球坚定抗击土地退化、荒漠化和沙漠扩张的地区的人们。”(徐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库布其沙漠七星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库布其沙漠亿利治理区工程师实施无人机飞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库布其沙漠亿利立体生态光伏治沙电站板下养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