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私藏甲胄就相当于谋反,但私藏兵器却安然无恙。甚至在古代是可以是可以自由买卖兵器的,比如水浒传里面的杨志卖刀并非是空穴来风。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君主不怕民众造反吗?他们又为何不像明清一样对百姓进行圈养呢?为何私藏甲胄没有威胁却等同于谋反呢?下面,我们一起从民众和统治者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会有这样的规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

首先,我们来说下为什么私藏甲胄是死罪。甲胄虽然伤害不大,但防御高啊。而不管是树木还是铁器都是具有伤害性的,在古代冷兵器时期,一群穿着铠甲拿着锄头的人的战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他们士气高昂,基本能和朝廷士兵一换一。而只有武器就不一样了,朝廷军马远程弓箭输出就可以解决大多数的人马。于是有人说了,对方也可以持轰,不也是一换一吗?

但别忘了,朝廷军马是允许穿甲胄的,这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弓矢死亡率。而且弓箭对技术的要求特别高,这点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达到的,至于其他兵器就更容易对付了。这也是古代禁止私藏甲胄的原因了,而在战争中甲胄可以大幅度降低死亡率,同时也就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力军。而且有兵器是为了自保,但随时穿甲胄的人不是仇人太多,就是心怀不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盔甲

其次,就是民众持有兵器的好处。就拿美国来说,去年的枪击死亡率是1600多人,连人口的百分之二都没有。如果美国没有枪,这不到百分之二的人或许不会死,但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会因强拆而无能为力,会因各州因为百姓没枪有恃无恐的欺压百姓。而欧洲和美国都基本有枪,但他们的凝聚力也是最高的。你看过人们移民美国的,你见过多少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把资产移到其他国家呢?原因很简单,你对百姓的尊重就是百姓对这个王朝的凝聚力。

而且如果不让百姓持有武器,这就好比用笼子养宠物,长久下去精神会出问题。因为有兵器受到欺负的第一反应是报仇,而没有武器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这就会造成一个民族的懦弱,也会造成人才向心力的流失。汉唐允许百姓私藏武器,因此才会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才会边塞诗人以戎马疆场为自己的此生追求。而宋朝开始这也不准那也不准,然后百姓开始麻木,臣子再也不敢像汉朝一样说出犯强宋者,虽远必诛。而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只负责举举首,鼓鼓掌。一个民族的血性已经被在平日抹杀殆尽了,你能期望这样的百姓拯救一个王朝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兵器

最后,就是允许百姓持有武器,可以让一个王朝长治久安。一方面持有武器可以激发一个民族的骨气和血性,然后就会为这个王朝提供一支虎狼之师。比如唐代的恒罗斯之战,一个唐军追着一群人砍,而宋朝的战争往往是一群宋军被一个辽国人砍。因为在宋代君主看来,王朝的存亡远远比一个民族重要,哪怕列土封疆,哪怕屈膝投降,哪怕把这个民族推入深渊,那也比赵家的江山亡了要好。

而且如果没有兵器,地方衙门就会无所顾忌的欺压百姓,而百姓有了兵器,他们就不得不考虑百姓的意见。虽然古代说民贵君轻,但没有威胁的百姓在这群县令看来啥都不是,相反有了兵器,才会让县令有一种危机感励精图治,地方豪强才不会无所顾忌的兼并土地,土匪才不会无所顾忌的抢劫财务,盗贼才不会无所顾忌的去偷盗他人,这不有利于王朝的稳定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勾践

从勾践的吾与之共执越国之政,到勾践的卸磨杀驴。从陈胜的苟富贵勿相忘,到后来的避而不见。历史无数次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制衡的承诺一文不值,或许他承诺善待百姓是真心的,但他做了皇帝以后呢?他的儿子、孙子等后世继承者又会遵守之前的承诺吗?几千年的历史中,承诺多如牛毛,但一诺千金却一件没有。归根到底就是百姓对朝廷不够成威胁,如果百姓举手投足间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亡,那么统治者还敢欺压百姓吗?而这个规定就是这样的的用意,看起来君主有一个威胁,但却是君主励精图治的动力,只有励精图治才能长治久安,这才是一种大智慧。如果道路以目,那么只会加速当权者的有持无恐,他们更加变本加厉剥削百姓,而百姓失去血性和凝聚力,也会加速一个王朝的灭亡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