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这些由父辈和子女们传承至今的非遗文化,它们不仅是传统技艺,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象征。

许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常说“父爱如山,厚重无言”,但是转头却一脸茫然,记忆里的父亲似乎总是默默无闻,甚至被我们忽略。每次到了感谢的节日,比起那些送给母亲的鲜花和蛋糕,父亲节则要安静许多。尽管来自父亲的“爱”寂静无声,但不可否认的是,“父爱”同样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年的父亲节,周大福携手新周刊共同探访了两个“非遗家庭”,走进两段有爱、有福的珍贵记忆,了解“非遗传承”中的父与子、父与女之间既“特别”又“普世”的爱。周大福以品牌95周年推出的“传福系列”为情感纽带,为大家讲述有关父爱、有关福气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如父,传福。新周刊携手周大福记录了两个非遗家庭有关父爱、有关福气的故事。在你心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提起“父爱”,我们很容易就会去思考:父爱能给予我们什么?是承担,是陪伴,是保护,还是一项谋生的技艺,抑或是一种独特的品质……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印象里,父亲的形象常常是拧巴的。有的时候,他们沉默寡言、固执传统,但他们恪守着自己的原则,用行动向子女传递着人生的信念和笃定。也有的时候,他们亦师亦友,与时俱进,在肩负起家庭责任的同时,成为子女们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

有一种父亲,既是父亲,同时也是师父。他们秉持着“匠人精神”,把上一代的传统手工技艺继承下来;又作为“非遗传承人”,将其传给了下一代的年轻人。

“非遗父亲”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和“非遗子女”之间,又传递着怎样的精神价值?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采访了两位“90后”非遗传承人:广州珐琅传承人杨承燊、潮州木雕传承人陈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珐琅传承人杨承燊(左)、潮州木雕传承人陈嘉(右)。

他们的父亲,一个思想开放,一个思想传统。然而,两种截然不同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和爱,都有着同等的倾注与付出。父亲是师父,师父也是父亲,拥有双重父爱的他们,用中国人的话讲,是真有“福气”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坚守”“求真”铸成的自信,

是父亲带给我的

在父亲杨志峰的珐琅陈列室里,斑斓夺目的广州珐琅器皿,几乎摆满了整个屋子。入室处的白墙上,一幅画匾般大的合影照,静静地悬挂在那里。

杨志峰指着这幅上百号人的合影照,心情复杂地说:“这是珐琅厂2018年第二次聚会的时候拍的。我们的厂子是上个世纪1958年成立的,但是在2003年解散了。”作为曾经花县珐琅厂的厂长,杨志峰讲起了“消失的珐琅厂”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里记录着原花县珐琅厂以前的青年师傅们。

二十年前,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减少,广州珐琅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珐琅厂解散后,离开的工匠们失去了事业支撑,因为要养家糊口,所以不得不放弃珐琅手艺。但杨志峰不甘心,为了不“人走技绝”,他联合了当时的一些工匠,成立了珐琅艺术工作室。

据杨志峰描述:“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连档口都没有,只能从公园隔壁的一间小店做起。材料没有地方堆放,就找了一个废弃的球场,用遮雨的东西盖住。”如今,这个“白手起家”的小店,再一次将广州珐琅推向了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志峰和他的珐琅工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杨志峰不断地为广州珐琅技艺寻求新的生存方式,使得珐琅的艺术寿命得以延续到今天。而这种坚守,也被90后的杨承燊看在眼里。

15岁那年,杨承燊开始正式跟着父亲学习珐琅技艺。出于对美术的兴趣,他大学修读了绘画专业,毕业后自己成立了艺术工作室,并且全身心投入到对珐琅工艺的研究和学习中。

“珐琅的制作过程,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的,许多人才学了很短的时间就放弃了,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学徒。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也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杨承燊说。一方面,父亲传授给他的经验,让他觉得受益匪浅;另一方面,能够和父亲一起坚守这门技艺,一直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承燊和父亲杨志峰。

近些年来,随着网上购物的品类越来越精细化,珐琅逐渐进入了信息更为开放的线上预售市场。但与此同时,不少用树脂和烤漆制作而成的“仿珐琅”制品也渐渐多了起来。

“珐琅是用粉碎研磨的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涂施于加工过的金属制品表面。真正的珐琅要经过打铜胎、掐丝、点蓝、绘画、烧制、打磨、镀金等一系列工序。”说起网上购物中的“仿珐琅”,杨承燊强调了何谓“真珐琅”,并且对于这门手艺的独特魅力,也表现出他独有的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承燊正在专注珐琅的制作。

“对这门手艺的自信,其实是父亲带给我的,他让我看到广州珐琅能够走到今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杨承燊看来,因为这个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慢生活”的质感,手工的东西会越来越“吃香”,是无法被工业流水线替代的,所以总会有“识货”的人。

“只有经过烈火烧制的东西,才能抵挡得住岁月的洗礼。”杨承燊说,珐琅很容易在高温下烧变形,但是经过一次次的试验,把控好温度,把握好时机,功夫总不负有心人。也正如父亲一直告诫他的,既然选择了做这一行,就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做人也要跟烧制珐琅一样,经得起锤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得起烈火烧制的珐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越来越像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也越来越像我

陈培希木雕艺术馆,位于潮州市区永春北路。人一旦走进艺术馆内,展柜里的各式木雕便应接不暇地映入眼帘,一股清幽的木香,也萦绕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

初见陈嘉的时候,她刚放下碗筷,便忙不迭地招待我们。从前面的门店走到后面的生活区,再到楼上的工作坊,“潮州木雕”似乎和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陈嘉的父亲陈培希,是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爷爷陈舜羌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于记者的到访,陈嘉的父亲表现得不是很“热情”。事后陈嘉替父亲解释道:“他真的很内向”。当我们形容她“女儿就像是父亲的代言人”时,陈嘉不置可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培希正在做木雕。

在陈嘉的记忆里,父亲永远是一个话不太多,但一直默默做事的人。小的时候,父亲的身影总是围绕着木头,每天从早上雕刻到深夜。“因为不做夜班的话,是没有办法养活一家子人的”,陈嘉说,父亲一共有四位女儿,由于父亲的熏陶和影响,如今四姊妹都成为了潮州木雕“非遗传承人”。

据陈嘉介绍,古代的潮州木雕多见于亭楼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之上。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潮州匠人们的改良,以“虾”“蟹”为主要元素,以精细镂空为特点的《龙虾蟹篓》,渐渐成为了潮州木雕最常见的地方风物题材,寓意着渔民喜获丰收,八方来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州木雕经过改良,以“虾”“蟹”为主要元素。

在这个木雕世家里,陈培希从小就跟随着父亲陈舜羌学习木雕,父辈们一生对木雕艺术的追求也影响着陈嘉,让她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的时候,陈嘉也开始跟着父亲练习、磨刀、锻炼手部力量、雕刻粗胚。

每次传授刀法的时候,父亲总是手把手地教她。有时候父亲是师父,既严厉又苛刻。以前陈嘉的龙虾和螃蟹刻经常被父亲批评不够生动,为此父亲专门从饭店里把虾壳、蟹壳带回家,让陈嘉日看夜看。有时候,师父也是一位内心柔软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嘉和父亲陈培希。

在雕刻的过程中,陈嘉经常不小心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臂,甚至露出皮下的脂肪组织,疼得她哇哇大哭。看着女儿受伤,父亲心疼不已。

“如果受不了就算了吧。”初学的头三年里,父亲经常劝陈嘉放弃。然而,和父亲一样“固执”的陈嘉,并不想轻言放弃。

“我觉得我这种有点‘不服输’的性格,跟我的父亲就很像。”陈嘉说,父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并不想被别人看低。在他的眼里,女子并不比男子差,一样也可以学做木雕。“所以他也总跟我们说,既然选择了做这一行,就要不怕吃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嘉和父亲在做木雕。

在陈嘉看来,父亲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自从她开始学习木雕之后,父亲经常会在“染头发”和“做美甲”这样的事情上对她加以约束。在父亲眼里,一个匠人似乎就不应该“艳俗”,而是要在精神气质上做到恬静淡雅。

尽管这些都是父亲强加给她的期望,但是坚持了十多年的陈嘉,从木雕艺术里找到了创作的成就感,更是萌生了传承木雕技艺的使命感。

陈嘉告诉记者,现如今,会潮州木雕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她也希望通过多做宣传,多做公益教学,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只是这样的努力收效甚微。不过,令陈嘉感到幸福的是,对于她所做的“宣传”,起初并不认同的父亲,那个一向性格腼腆、不善言辞的父亲,看到女儿的付出和努力,竟然也打破了自己的“固执”,加入了她的宣传小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嘉希望通过多做宣传,多做公益教学,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木雕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福”,

以传统作底色,以创新为方法

毫无疑问,无论是杨承燊传承自父亲的“坚守和求真”,还是陈嘉传承自父亲的“不服输”,都能让我们从他们的幸福中体会到,来自父亲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的精神传承。

在陈嘉自己的工作室里,一个刚好能用手掌托起的“龙虾蟹篓”,看起来格外精巧,虾蟹篓被雕刻得通透纤薄,与父亲雕刻的长达几米的木雕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告诉记者,木雕作品越小,难度就越大。她之所以做出这样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想把它做成一个让更多人能够接受的尺寸和价格。小型的木雕,还被陈嘉制作成了许多不同的小摆件。在她看来,要想让更多人去了解和使用这些非遗技艺的物件,就必须把它发展成生活中的必需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嘉专注于木雕工艺。

在陈嘉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一刀又一刀地精雕细刻。父亲用他的双手,刻下了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凝聚了他大半辈子的时光。以此为灵感,陈嘉依照着传统的镂空雕刻技法,创作了新的作品《梅开五福》,寓意着福、禄、寿、喜、财。陈嘉说,这也是父亲对她的期许,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福”。

与陈嘉父亲的“传统”不同的是,杨承燊在父亲杨志峰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思想。他在研究制作珐琅的过程中不断地“思变”,学习了许多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并将“透明珐琅”的技艺与银首饰的设计相结合,让珐琅更加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同时也具有了佩戴和使用的价值。在饰品的呈现与内涵中,不仅有着传统工艺与现代人审美的融合,也有杨承燊注入其中的,对美满生活的真挚祝福。

一直以来,杨承燊致力于珐琅工艺的传承推广与教学。在他看来,珐琅的表现形式多样,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别于传统,让珐琅的工艺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是作为广州珐琅的非遗传承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承燊致力于珐琅工艺。

相同的问题,在潮州木雕的传承人陈嘉身上也存在。在所有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那里,“传统”与“创新”都是永远无法回避的课题。通过创新,将传统技艺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也是致力于用珠宝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的周大福,一直努力寻找的“完美平衡”。

如今,随着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的提升,那些从沉淀的传统文化中打捞出来的“厚重感”,正在成为人们的新生活、新选择和新消费。这也是拥有“匠人精神”的周大福,一直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由父辈和子女们传承至今的非遗文化,不仅是传统技艺,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象征。正如周大福在95周年之际推出的“传福系列”,它的每一件作品都在提醒着我们,幸福的传承延绵不断,凝聚人心。周大福在诠释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同时,也塑造超越时间的永恒记忆,让“福气”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段志飞

校对:遇见

排版:鹿子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