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古往今来一直是热门话题,今有国考、事业编,古有科举考试。

通过大型考试,那些家境一般但怀抱理想信念的人,则可以顺利地实现阶级跨越,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考试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考试中有不公平的现象存在,就会违背考试最初的意义,甚至给整个社会层面带来负面影响,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今天要讲的这个案子就与作弊有关。

这个案子名叫龙朔科案,在当时来讲可谓是惊天大案,这也是唐朝第一个科举作弊案。

而案子出名的原因不并在于考生作弊手段之高超,而在于考官的行为实在令人愤恨。此案一出,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科举制度改革...

但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这场考试的考官员在接受惩罚的时候说了一段话,正是因为这句话,当时的皇帝唐高宗居然免除了他的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考官“监守自盗”

龙朔三年,也就是公元663年,作为右史的董思恭和当时的考功员外郎权原崇一起主考科举。

右史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记录皇帝言谈的,是一个六品级别的官,不算大官,但董思恭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十分得唐高宗李治的宠爱,也算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由于深得皇帝的信任,李治将这次监考的任务托付给了他。与他一起监考的权原崇官职也是六品,两人一起负责这次考试。

在一些考生认真备考准备前往长安考试的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已经被泄露出去了。

而且,泄露考题的居然不是别人,正是主考官董思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相关资料记载,龙朔三年,进士科最后的考试并没有成功举行,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考试之前,这件事情就已经被曝光了。

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史料里找不出非常详细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稍加推断,董思恭作为主考官他是可以接触到考试试题的,他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他将题目泄露出去,那些想要获得题目的人则靠重金换取题目。

但是,如果董思恭只将题目卖给少数人,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话,也许这件事就不会被暴露出去了。可是,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栽在了贪婪上。

既然想要荣华富贵,又怎么可能只卖给一个人呢?既然都铤而走险了,不如多捞一笔吧!

于是,董思恭私底下和他们说好价格,将同样的题卖给了多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正当董思恭准备着监考事宜时,大事不妙,李治宣布考试暂停了。

董思恭慌了神,心想,一定是人多眼杂,有人疏忽,将此事败露了!

一时间,考题泄露的传言传开,朝廷上下和前来考试的考生们都十分的愤怒,想要皇帝李治给个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指望走捷径的人希望落空了,剩下一批想要靠实力取胜的读书人也失去了良机,可以说这是科举界的一大丑闻。

那么,董思恭为什么要卖题呢?

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董思恭只是一个六品小官,从小出身寒门,也没有什么背景,可是,倘若能够靠售卖考题日进斗金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这让众人惊诧不已,身为皇帝钦定的主考官,怎么能参与舞弊呢?这可是死罪啊!

董思恭泄题的事弄得满城风雨,影响很是恶劣。

皇帝下令要求彻查此案之后,竟然从董思恭的家中搜到了两张纸条。

而这两张纸条上写满了他泄题的罪证!可以说,有了这两张纸条,想要考取功名的人参加考试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这两张纸条上到底写了什么呢?

在这张纸条上,写满了各科考试的范围,既有进士科考什么策论,策论需要参考何种典籍,也表明了明经科主要考查的儒家经典中的章节。

董思恭在这两张纸条上,可以说把考试范围写得清清楚楚,就差直接给出答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意味着,无论谁来参加考试,只要有了这张纸条,稍微准备准备,根据考试范围提前背诵熟练,就可以轻轻松松拿下这场考试。

皇帝大怒,二人被判死罪

李治听说此事后大怒,毕竟自隋唐以来,科举还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差错,可此时偏偏在自己手里出岔子了,这说出去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科举考试是比较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岂不是影响皇威吗?

更重要的是,选拔人才的公平环境被打破,这是对于朝廷的公信力的巨大挑战。

愤怒之下,李治直接将董思恭、权原崇以及相关的人员全部打入天牢,由司刑等部门联查此案。

从董思恭的家里搜出罪证之后,可以说这个案子定罪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经过调查,两位主考官都参与了这件事情,只是董思恭作为主犯,性质更为恶劣,而权原崇身为主考官之一,明知董思恭要知法犯法,还装聋作哑,如果他能够守住最后的底线,也许这件事就不会发生。

正如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用“赃污狼藉”四字来形容董思恭的此次事件。

龙朔三年四月壬辰,多方人士齐聚西内太极殿,这一天,将是决定董思恭和权原崇命运的一天。

审理案件之人已经将来龙去脉禀告给李治,但念在董思恭曾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谁也不敢盲目定罪。毕竟,如果定罪定得不合适,是会让皇帝不满意的。

所以,只能听从皇帝李治发话了,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李治的心里其实也挺为难的,他反复斟酌,心里满是无奈。

自从自己当了皇帝以来,他心里一直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做事情不能任性为之了,要考虑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对整个朝野的舆论影响。

现如今,他的苦恼就在于要处置和自己有多年交情的老臣董思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思恭在他面前大声喊着:“陛下,饶命呀!难道你不念昔日春宫侍读之情吗?”李治语重心长地对董说,思恭啊,朕也不忍心杀你,可是如果朕不严惩你,怎么给后人一个交代呢?

李治回忆起自己和董思恭的过往,不免连连叹息...

董思恭出身卑微,家族里并没有什么显贵之人,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文采和能力,一步一步爬到现在,如今却犯了谁也没有想到的大错,而且这个错误根本无法弥补!

李治告诉董思恭,自己能做的最大妥协,就是不株连他的家眷,只要他一个人的性命。希望他能够以死谢罪。

董思恭明白,即使再不忍心,自己的这个错误也不可能逃脱死罪。于是他叩谢李治,沉重的说道:臣卑劣不堪,辜负陛下知遇之恩,罪大恶极,情愿领死。

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毕竟是自己犯下了这么严重的错误,确实不该。可这个世界上哪有后悔药呀,做错的事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即使这件事的后果可能是丢掉性命。

临刑之际,事情出现转机

正午,董思恭和权原崇等人被压上了断头台,披头散发的董思恭马上就要被问斩了,他身体被绳子绑得很结实,根本没有逃脱的可能。

场外围了很多大臣,他们将要见证这一幕。

唐高宗希望告诫那些观刑的文武百官们:你们要引以为戒,以后必不能再挑战大唐律刑的尊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仿佛想要通过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诫百臣:你们看一下董思恭科举舞弊的后果,日后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再挑衅朝廷了。

行刑前,唐高宗来到董思恭的身边说道:“你出身贫贱,背后也没有豪门撑腰,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到达今天的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因为欣赏你的文采,曾经破格提拔你,你应该好好表现不辜负我的一片信任,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你竟然能做出卖题受贿这件事。现在,你只有甘心受死给世人以警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