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建国称帝。登基后,他勤劳国事,可说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但作为皇帝,朱元璋显然是喜怒无常的。

一次吃御膳,眼尖的朱元璋居然发现眼前的美味珍馐中居然有一根毛发,这令他登时大怒,旋即发下上谕,要将做饭的厨子杀掉。

锦衣卫将厨子抓住后,厨子不断喊冤。非要亲自看看那根毛发长什么样才肯赴死。就这样,厨子被带到了朱元璋驾前。

看着眼前盘子中的毛发和皇位上余怒未消的皇帝,厨子紧张之余却又灵机一动。他先是“咣咣咣”对着朱元璋磕了几个响头,等朱元璋注意到他时,他抓住机会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音刚落,朱元璋愣了一下,随即转怒为喜,哈哈大笑起来。之后便挥了挥手,让厨子下去了!就这样,魂儿都快要吓掉的厨子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

那么,厨子究竟说了什么才让朱元璋饶了他呢?朱元璋一个乞丐出身的皇帝,为何会如此“苛待”下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和尚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汉族,乃明朝开国之君,也是继汉高祖六邦之后第二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但平民之间亦有不同,刘邦虽然是平民出身,但他少时有豪侠之风,在当地有极高的社会声望,其岳父吕公又是远近闻名的豪商,也就是说,刘邦只是有一个平民的身份而已,其眼界和思想,要远远高出常人一个维度。

和刘邦不同的是,朱元璋是标准的穷苦百姓,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家中贫寒,朱元璋从小就给人养牛、喂猪,在地主家中做帮工、从小就吃尽了苦头。

15岁那年,凤阳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同年又爆发了极其严重的蝗灾,粮食歉收,但元廷不仅不体恤百姓,反而加重赋税,逼得百姓纷纷逃离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蝗虫掠境后不久,一场名为瘟疫的氤氲又笼罩在凤阳的上空,朱元璋的父母及大哥等亲人先后因瘟疫而死。

由于家中贫苦,身无长物,朱元璋没有一分钱财安葬双亲,还是邻居看他可怜,拨了一块坟地给他,朱元璋才能以几件破衣服将父母的尸体包裹安葬。

为了能有口饭吃,朱元璋只好选择在皇觉寺剃度出家。然而,彼时的寺庙也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荒年导致寺租难收,庙里的主事者只好派和尚外出化缘。

朱元璋新入寺庙,没有什么靠山,成为了外出化缘的不二之选。虽为僧人,但他身上并无盘缠,时间一长,身上的僧袍早已磨损殆尽,沦为了以乞讨为生的丐者。

在外出化缘期间,朱元璋走遍了淮西各处,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有了新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也磨炼了他的心性,铸就他坚毅果敢的性格。

与此同时,元朝的暴政愈演愈烈,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元顺帝的奢华统治,巧立名目,设立大量苛捐杂税,蒙古贵族和地主官僚又不断兼并土地,农民苦不堪言。

在多重的压力下,阶级矛盾逐渐到达了终点,终于爆发了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巾军举起义旗后,各地受压迫的汉人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全国各地,尤其是长江以南的前南宋疆域,到处都飘扬着起义军的旗帜。

义军所到之处,杀谭光,开粮仓,朱元璋见状,认为这是让自己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于是他加入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部队。

在反元战争中,朱元璋作战勇猛,足智多谋,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成长为义军中的领导者。

郭子兴因病逝世后,朱元璋接过了老上司留下的政治和军事遗产,继续攻城略地,扩大势力。

在此期间,朱元璋渐渐从一介莽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采取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

逐步蚕食元廷和其他反元势力在江南的地盘,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据地,他深谙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在面对由元廷宰相脱脱统领的的大军时,他能放下架子和民族仇恨,暂且屈身于元廷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元廷围剿其他义军的同时,不断发展势力,并渡江占领应天(今江苏南京),后凭借强大的后勤和军事势力,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地方割据势力,并于1368年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

同年,朱元璋命令徐达率领25万大军北伐,元廷最后的支柱,宰相脱脱早在十几年前就被朝中奸臣所害。如今元朝已经完全失去了与明军作战的能力。同年闰七月,末代皇帝元顺帝仓皇出逃,就此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复兴了汉家江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治国之道

虽然朱元璋驱逐了蒙元势力,开创了新的时代。但和大多数新生的封建王朝一样,初创的大明朝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方面,统一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逃到漠北的元顺帝依然占据着大片草原,元廷名将王保保手中仍有一支规模达到数十万的铁骑部队,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同时,云南以及云贵等地仍处在当地土司的控制之中,张士诚以及陈友谅等人的残余势力,也纷纷在大明朝的腹地掀起叛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强大的军事压力外,大明朝面对的内部压力也十分严重。在元末时期的战乱以及天灾的双重打击下,百姓早已失去了谋生的能力,州县更是破败不堪,社会生产活动已经无法正常进行,经济和秩序处在崩溃的边缘。

不仅如此,大明朝内部还有一股庞大的势力:功臣集团。

由于朱元璋是平民出身,本身不具有强大的宗教势力,他能夺取天下,离不开那些听命于他的文臣武将。

战争时期,这些人有共同的目标,还能齐心协力,共戮强敌。但在天下大定后,这些人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利用自身的地位,多行不法,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功臣集团内部也非铁板一块,淮西党和浙东党是当时大明朝堂上的两大朋党,两党为了争夺权力,频繁相互倾轧,让朝堂成为权力的角力场。

外有强敌,内有隐患,这个新生的大明朝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坚韧。为了解决问题,朱元璋决定对症下药,拉开了“重典治国”的序幕。

洪武三年,朱元璋发布上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户口普查,并建立起了严格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并采取类似商鞅变法时期的连坐政策,让人不敢隐瞒户口。

复杂且完善的户籍管理政策,让大明朝的人口流动得到了抑制,也为地方官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同时,朱元璋还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将百姓分为三种身份,分别为“民户、军户、匠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种户籍分属三个不同的部门管辖,民户由户部管理,军户则交由兵部,而匠户自然是由工部管理。

每种户籍身份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享受的权力也不同,譬如军户和匠户就比民户低一等,而且军户和匠户的男丁必须要子承父业,不能参与科举考试,也就是所谓的一日为兵,代代为兵,断绝了他们阶级飞跃的途径。

通过户籍手段,朱元璋成功解决了明王朝初期的人口流动问题,流动问题解决后,各地的生产活动逐步回到了正轨。

三 滥杀功臣

在处理好经济问题之后,朱元璋便将精力放在了那些开国功勋身上,起初,朱元璋曾想效仿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温和手段让功臣们主动放弃手里的兵权,留在应天做一个世代袭爵,衣食无忧的富家翁。

然而此时,北疆的边境危机尚未完全解决,朝中新一代的将领还未成长起来,朱元璋本人又分身乏术,深受信任的徐达、汤和、沐英等人要么重病缠身,要么另有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打消了杯酒释兵权的念头,继续启用老一辈的功臣名将,而这助长了部分功臣的嚣张气焰,进而在朝堂之上掀起了你死我活的朋党之争。

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唐中期的牛李党争,北宋时期的新旧两党之争都在朱元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朱元璋心生一计,为了巩固大明江山,防止大臣内外勾结,他首创“奸党罪”。不过这个“奸党罪”虽名曰为罪,但却没有明确的犯罪标准,具有很强的任意性,而这就给了朱元璋运作的空间。

率先尝到“奸党罪”的,乃左丞相胡惟庸,胡惟庸属于淮西朋党集团,是集团领袖李善长钦点的接班人。

在李善长告老还乡之后,胡惟庸就开始在大明朝堂上胡作非为,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惟庸虽然能力出众,但为人狂妄,行事只按自己的思路而来,很少请示朱元璋,先斩后奏之事比比皆是。

胡惟庸的行为,毫无疑问,触碰了朱元璋最敏感的神经,相权和皇权的冲突与日俱增。而随着胡惟庸的权势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愈发膨胀,甚至动了谋反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