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白云飘过蓝天,视线越过云南缭绕群山,再远眺越南遥远的海角天涯。这两片广袤土地,曾被明朝收归版图,但最终命运却大相径庭。明朝能重新统一独立了七百年之久的云南,为何又放弃独立时间远远不及云南的越南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因缘?让我们一一拨开迷雾,探寻隐藏在背后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云南如何从外族独立又重新回到明朝版图?

朝气蓬勃的明朝从建立之初,就将重新纳入失地视为心头重任。在云南这片曾被外族把持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土地上,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部署,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勇猛无畏的大将应声而起,奋勇杀出重重层层的敌阵。

当年南诏政权雄踞云南之时,其首领皮逻阁集六诏之力,曾率军攻打大唐,一时间所向披靡,直逼成都城下,令唐王朝震恐不已。及至晚唐,名将高骈虽将南诏击溃,奠定其衰亡根基,但段氏、杨氏等土著势力仍不容忽视。

转眼至大理国时期,高氏家奴蚕食国力,段氏王朝竟成了傀儡。时运不济,大理最终为蒙古征服,但元朝对这块土地并未有效控制,任由段兴智作为"大理总管"世袭,维持着事实上的独立统治。

就在明朝开国元勋傅友德等人麾下铁骑踏平云南后,杨苴、思伦发等藩镇仍逆潮而动,对新朝动辄怀有异心。为了彻底消解隐患,朱元璋不得不留下沐英永镇此地,沐英一干子孙后人更是世代坐镇,务求牢牢掌控了这块久经兵燹的热土。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明军骁勇将士终于扫平了云南的萌芽叛乱,使这片山河彻底回到祖国的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沐英如何让明朝牢牢掌控云南?

云南自古就是个混乱多变的地区,明军固然已将这片山河重新纳入版图,但要彻底稳固统治并非易事。朱元璋虽然权临天子,但终究无暇分身亲自镇守云南,只得将此重任委托与得力干将。

沐英自小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深受其赏识。武勇雄谋,无不全备,并在平定蔡京、张德兴等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之无愧的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自是有目共睽,决意重用沐英,命其永驻云南。

初至滇池之地,沐英面对的是棘手的局面。杨苴、思伦发等蛮族巨头恃强凌人,对新朝统治颇为不满。沐英英勇无畏,非但亲自率军剿平了诸多顽固抗拒,更因势利导,对那些言听计从者加以恩惠。如此恩威并济,才最终服众蛮夷。

镇压叛乱固然重要,但更加关键的是如何让云南人民安居乐业。沐英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生产力,挖掘当地丰富资源,使得边远之地不再贫瘠荒凉,百姓才得以丰衣足食。如此经营数载,云南渐趋和顺。

然而,仅凭一人之力终有疲惫时,沐英自是清楚这一点。为了将统治根基切实落实,他亲自将子孙辈分派到云南各地,世袭坐镇,形成一股强大力量。如此一代代相承,使明朝在云南的统治地位越发稳固。

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云南终于彻底归于明朝版图。这功劳固然在明军将士,但更多的要归功于沐英父子数代的辛劳付出。朱元璋之所以能够舍得将如此重任委托与他,实在是识才谋国之明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越南为何培养了强大独立意识?

中原王朝向来视越南为附庸之地,唯有臣服朝贡方能与之交好。然而越南人民自古就怀有不平之心,尤其是在宋元时期,更是频频与中原发生战争,最终于明代彻底扬眉吐气,独立自主。

早在宋太宗年间,越南就曾经发动过反抗。宋军虽远征讨伐,但终因战事失利,无功而返。及至宋宪宗时期,越军再起波澜,宋廷再遣兵讨之,然终亦不能将其彻底肃清。直到元世祖踞守中原,越南仍旧视外族为可虐可欺之敌,元军南征无功而反损失惨重。

其实早在上古时期,中原王朝就未能彻底征服这块土地。越人虽体格较矮小,却骁勇善战,且地处重山沼泽之地,给来犯的军队制造了极大阻力。可以说越南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抗击外族的经验。

到了宋朝,这股反抗势力达到了最高点。宋神宗即位期间,越南大将李常杰更是兴师直捣中原,大肆焚掠烧杀,军威所指,直抵岭南。此番暴行令宋室蒙受极大耻辱,当时越南已实际上独立脱离中原王朝主权范畴。

连番胜利自是给予了越南民族极大自信与骄傲之心。经过宋元两朝数百年的独立斗争,越人早已从一个蕞尔小邦成长为一方勇武之邦,即便明朝后来一度重新纳之为版图,但其独立意识已根深蒂固,最终仍是逃脱了明朝掌控。

四、明朝为何最终放弃了占领越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曾一度将越南纳入版图,但最终无奈放手。这中间却是经历了一番曲折。

起初,明军在交趾作战基本占据上风。辽沈王马骐担任这次远征的总帅,号称"威镇安南"。可谁曾料到,这位大将军却是暴虎冯河,手无缚鸡之力。明军在马骐麾下节节失利,几乎丢盔卸甲,一时间局势一落千丈。

不过耻辱暂且抛开不论。马骐虽无能,但明廷终于从这次挫折中意识到,不可轻视越南这个对手。修养生息后,明成祖下定决心重兵复员,痛定思痛,决意将其彻底平定。

然而,就在明军蓄势待发之际,越南一员猛将挺身而出,令明廷始料未及。这人就是权臣黎利。黎利雄武勇猛,足智多谋,且精通兵法,屡建奇功,早已成为越南此役的主心骨。其武勇战绩之高,就连明朝军民亦是赞叹不已。

最终在马鞍山一役中,明军不敌黎利麾下越南水军之强横,遭受重创。退无可退的明成祖,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放弃对越南的占领,结束长达几十年的征战。

纵观全局,明成祖必然是斟酌再三之后,权衡利弊,认为继续征伐付出将远大于收益。此时退兵,或可保存国力修养生息,未来复辟未尝不可。换言之,这份决定未尝不是对国家最大利益的考量。

五、后世对比云南越南命运有何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与越南的命运迥然不同,昭示了历史因缘的不可预测性。即便两地在明初均为中原所有,但后来的发展轨迹却背道而驰。这其中自有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玩味。

首先,领袖的作用不可小觑。云南之所以最终稳固地回到明朝版图,功劳固然在于勇猛将士,但更多要归功于沐英父子数代治理有方。他们能将朝廷利益与地方利益权衡统筹,恩威并济,终于使这片陆沟星区重新安分守己。

相比之下,越南的局势则起伏跌宕。马骐虽号称"威震安南",实则无能无为,致使明军在交趾节节失利,给黎利可乘之机。黎利这位猛将生来武勇,统帅大军犹如呼吸,反击明军,将其逐出越南疆界,最终达到了独立自主的目标。

再从另一个侧面说,族群自尊心至关重要。越南人历经数百年与中原王朝的抗争,早已在战火中淬炼出了独立自主的民族自信心。即便明朝一度将它纳入版图,但其中根深蒂固的对抗意识,终将摆脱外族的掌控。

反观云南,明军收复之初,当地蛮夷部族并未培养出太深的独立意识,尚且潜伏在明朝国力笼罩之下。况且沐英等人深谙驭下之道,终于让这片土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历史常常如此曲折离奇,即便当时的朝野上下是如何决策,也往往被后世的发展所颠覆。独立抑或被统属于他国,原本就不由任何个人可以左右,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朝代更迭,族群迁徙,不外如是而已。我等亦只能从中吸取智慧、勉勉强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