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盆布村得以开辟林道。受访者供图徐逢伟观察黄金菇的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丰亨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打造莲子产业。受访者供图丰亨村赠予工作队的锦旗。张璠/摄新修建的入村道路现已通车。张璠/摄谭连棠走访脱贫户跟进家庭情况。张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周围这些山上全是钱啊。”驻坳仔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副队长莫伟亮望向不远处层层山峦中茂密的茶秆竹感叹道,茶秆竹就是这个山区镇最宝贵的财富与希望。在肇庆市怀集县坳仔镇,人与竹的故事已经写了上百年。

2021年6月,工作队来到这里。“大家都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工作队队长叶沃森言语中颇有欣慰,这些来自不同单位的队员们快速形成了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开始积极投入工作。

经过半年左右的实地摸底调研之后,工作队决定以发展竹产业为工作重心,积极探索茶秆竹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之路,推动茶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工作队也从完善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制定了工作计划。

三年的故事就从一片竹林开始。

01/以竹为媒,铺就振兴路

“以前没有路,村民砍下的茶秆竹都运不出来。”徐逢伟在2021年9月从怀集县人民医院来到盆布村担任第一书记。刚来到不久,他就发现制约村内产业发展的第一大困难——路不通。

据徐逢伟介绍,盆布村是一个仅有300多户人的小山村,村里的主要资源只有竹子。全村林地面积1.99万亩,其中茶秆竹林面积达到1.8万亩。多年来,当地村民砍竹卖竹,过上了较为安稳的生活。但随着劳动力的流失,村民砍竹卖竹变得越来越困难。“无路可走”,成为限制该村茶秆竹产业和村民增收致富的最大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盆布村得以开辟林道。受访者供图

于是,工作队决定,修建出入竹林的道路就是他们要走的第一步。在村里,徐逢伟争取到了驻镇帮扶单位的支持,并采取村集体带头奖补的方式发动连塘、中心、坑口、格江4个自然村的村民筹资修路。“我们多次组织村民开会,并告诉村民每修1米村集体就会补助5元。”徐逢伟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很快争取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

2023年4月至9月,盆布村通过村集体补助一部分和村民自筹大部分的方式,共筹集64.4万元,在上述4个自然村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开出了23公里长、3米宽的林道,林道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会车台。“直接受益竹林面积超过4000亩!”徐逢伟自豪地说道。

“现在有了林道,我一天能砍700余斤竹子,收入300多元。”盆布村村民邓叔满载着一捆捆茶秆竹行驶在新开辟的平坦林道上,一路稳稳地送到镇上的竹子加工厂。把竹子卖出后,他挥着“收款码”笑着向徐逢伟说道:“收入比以前多了三成!”

除了发展竹产业,工作队也为坳仔镇引入更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渠道。“现在我们也在开拓林下经济,希望能够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模式”,徐逢伟补充道。为此,工作队分别于2023年9月6日、9月14日带领盆布村“两委”干部到封开县大玉口镇黄金菇种植示范基地、封开县江口镇赤松茸、竹荪蘑菇基地学习。同年10月,盆布村委会将村内废弃场所用作黄金菇种植场,肇庆市林科所为盆布村提供1000多个菌包,并由市林科所农村科技特派员周莹、苏昭财一行为盆布村黄金菇种植基地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逢伟观察黄金菇的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此外,工作队还积极谋划,将丰亨村中适合种植莲子的撂荒地盘活,发展特色种植产业。2022年,该村种植莲子8亩,收获磨皮莲子300斤,收益10000多元。到了2023年,莲子扩种到30亩,共收获磨皮莲子约2300斤,获益8万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亨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打造莲子产业。受访者供图

02/夯实民生基础,打造绿美坳仔

“修路暖人心,为民办实事。”锦旗挂在工作队的办公室里,其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为民谋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亨村赠予工作队的锦旗。张璠/摄

美南村、渡头村、七甲村三个村的唯一入口通道修建于2006年。由于绥江河水不断冲击,水土流失导致路面下陷,村道下方严重塌方,路面出现80多米严重裂痕,水泥路面底下有长约50米,宽约1米悬空地带,随时可能发生坍塌。

“这个路已经困扰村民十几年了,现在终于修好,可以安全进出了。”渡头村村民敬叔告诉记者,由于缺乏资金以及专人负责安排协调,这条路迟迟未得到修缮。

基于这种情况,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抢险修建方案,项目总需资金18万元,组团单位支持自筹资金5万元,不足部分向上级部门再争取资金及村集体自筹解决,着手对路口提升改造。2023年,经过多方通力协作,村道路口改道拓宽、路面硬底化等提升改造工作全部完成,12月1日顺利通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修建的入村道路现已通车。张璠/摄

与此同时,工作队与镇政府申请乡村振兴资金约766万元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丰亨村黄布自然村、盆布村塘涌、石巷自然村以及坑口村务洞、石带自然村村道硬底化工程,让村民走上“放心路”,提升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水平。

路通了,灯也亮了。2023年,肇庆市检察院、农发行肇庆市分行两个单位利用“6.30”的捐款资金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共落实91080元用于帮扶坳仔镇,在坳仔村、罗大村、渡头村、仙溪村、仕儒村共安装太阳能路灯92盏,解决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隐患问题。2024年时,工作队还通过广东狮子会慈善机构为上鱼公路沿线13公里安装了218盏路灯。

此外,2022年工作队积极与科技特派员联系协调,争取肇庆市林科所赠送大同村红花紫荆树苗100株、赠送丰亨村桃花树苗90株。2023年工作队响应“我为怀集种棵树”号召,积极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科技特派员支持花苗树苗1000多棵,并在上鱼公路、罗大村、上洞村、天湖水库等开展4次义务植树活动。2024年,组团单位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阶洞村开展“岭南春早 绿满镇村”植树活动,共种植鸡心黄皮果树约500棵,以及开展“助力乡村绿化行动‘帮扶林’义务植树”活动,种植夏威夷坚果50亩。

03/一户一策,点亮希望之光

在上洞村中一角的矮坡上,蔡天送一家6口住在一栋两层的泥瓦房里,4个孩子中最大的孩子还只上五年级。“2021年6月,我们一到镇里就开始入户走访,希望能够了解全镇的基本情况。来到上洞村时,就听村民和干部说这里有一户人家很困难。”工作队队员兼上洞村驻村第一书记谭连棠回忆起最初抵达这里的情形。

据谭连棠介绍,蔡天送患有精神残疾,妻子也被确诊为智力残疾。彼时,他们的双胞胎孩子刚7个月大,两个孩子几乎可以用“骨瘦如柴”来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连棠走访脱贫户跟进家庭情况。张璠/摄

关怀沁入了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纸尿裤、奶粉、衣物……工作队几乎想到了每一处细节。“当时几乎每天都会来,就害怕两个孩子发育不良。”两个孩子在陌生叔叔阿姨的关怀中健康长大。同时,工作队还协助蔡天送及其妻子列入最低保障家庭,目前每月的补助金足以支撑全家的生活。

据介绍,坳仔镇原建档立卡脱贫户559户1654人,低保户96户255人,特困人员56户56人。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把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作为第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监测户落实一户一策帮扶。

经过入户遍访、农户申请、村评议、镇初审、县审批等程序,2021年共有23户69人、2022年有1户2人纳入为防返贫监测户,2023年及2024年未新增防返贫监测户。目前,2021、2022年度防返贫监测户全部消除返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在助学方面,工作队于2022年争取帮扶资金共5.5万元,助力贫困学子圆梦。坳仔镇上洞村原脱贫户、事实孤儿叶婷(化名)高考考上肇庆学院,为解决其学费和生活费等问题,工作队积极联系沟通,共筹集善款1.5万元,其中牵头单位肇庆市检察院联系热心企业,成功筹措善款1万元,组团单位县人民医院资助3000元,镇奖教助学会和乡贤共资助2000元;社会热心人士帮解决大学4年的生活费,每年1万元。

此外,肇庆市检察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肇庆市分行两个帮扶单位利用“6.30扶贫济困日”的捐款资金共11万元,定向用于落实帮扶措施。其中,2022年落实资金5.2万元,用于发放监测户在校子女生活费补助、有劳力监测户发展养殖、监测户住房修缮等方面。

三年来,工作队从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成果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几乎踏遍了这里每一寸土地。“其实还是有很多不舍的”,走在小镇的主街上,莫伟亮再次望向远处的竹林时感叹道。如今,这座竹影婆娑的小镇正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未来。

驻肇庆市怀集县坳仔镇工作队名单

叶沃森:工作队队长、挂职坳仔镇党委副书记、肇庆市人民检察院法警支队副支队长

莫伟亮:工作队队员、驻罗大村第一书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肇庆市分行业务副经理

梁红波:工作队队员、驻渡头村第一书记、怀集县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队长(二级警长)

邓丽茹:工作队队员、驻阶洞村第一书记、怀集县卫生健康局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谭连棠:工作队队员、驻上洞村第一书记、怀集县人民医院保障科副主任

徐逢伟:工作队队员、驻盆布村第一书记、怀集县人民医院工会副主席、物管科主任

梁为结:工作队队员、驻丰亨村第一书记、怀集县粮食管理储备中心调控保障股副负责人

刘光飞:工作队队员、驻仙溪村第一书记、广东省怀集县气象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副主任

邓国欢:金融助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怀集幸福支行负责人

梁婉君:高校毕业生志愿者

陈铭豪:高校毕业生志愿者

龙增群:农村科技特派员

周 莹:农村科技特派员

陈娜娜:农村科技特派员

【策划】严亮 洪继宇 王伟正

【统筹】苏晓璇 段凤桂 肖婉琦

【记者】张璠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