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2023年5月31日在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拍摄的人工梭梭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新华社兰州6月17日电 题:中国沙区“播种”太阳促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新华社记者程楠、张文静

时值盛夏,正午时分烈日照耀戈壁滩,蓝天黄沙间,一排排高高架起的光伏板如飘带般向沙海深处延伸。

板上并网发电,板下种草固沙,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细沙粒粘在工人们冒汗的额头上,他们正忙着维护喷灌管道。

近年来,在中国多个沙区,人们通过“播种”太阳的方式——在沙漠边缘和腹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逐渐收获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过去不敢想,我一个农民能在沙窝里有营生。”家住古浪县横梁乡的秦兆平最近在九墩滩忙碌,他的工作是调试光伏板下的喷灌装置,并呵护长势喜人的沙生植物。

秦兆平认为,光伏治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既能发电、治沙,在这里务工还增加收入”。

记者了解到,秦兆平工作的这个光伏基地占地8000亩,总装机20万千瓦。项目开建于2021年,已于2023年9月并网发电。光伏板下,沙生植物已种植两年。

为了支持项目发展,武威市有关部门将中水净化后,引入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再由企业通过膜下滴灌、渗灌和板上微棚灌溉设备进行板下灌溉,每亩年均用水量50立方米左右。

在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里,人们不仅能看到光伏板遮阴保墒,还能看到节水喷灌配套设施让植物长势生机勃勃。

“板上发电,板下栽种沙生植物,实现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和固沙的双重收益。”甘肃武威市园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克伟说,在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光伏板不仅能挡风防风、阻止沙尘飞扬和沙丘移动,还能吸收光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目前,园区光伏板下已种植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4.8万亩。

张克伟介绍,该园区规划50万亩,目前入驻企业十余家,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其中15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除了光伏发电产生的经济效益,绿色植被也能给当地群众带来“真金白银”。

有科研人员测算,四翅滨藜种植三年后,可进行收割,且越割长势越旺。其上部的枝叶被加工成饲草料,根茎部可嫁接肉苁蓉,可亩均年产肉苁蓉、优质饲草各500公斤。当板下植物生长5年后,由木成林,可以养殖武威当地的鸡、鸭、羊等畜禽,实现“太阳一晒就发电,提着箩筐捡鸡蛋”。

一幅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中国西北大地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6月1日,工人在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管护喷灌管道。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关于有序推进光伏治沙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青海省等多地,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可将光伏开发与传统治沙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实施光伏治沙项目,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

未来,武威有关部门还将计划帮助有经验和意愿的当地农民发展牧草、肉苁蓉种植和鸡鸭养殖等产业,以光伏发电反哺治沙,进一步释放光伏治沙的生态、经济和民生效益。

“甘肃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加强荒漠化和沙化综合防治,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旭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