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宁英歌表演场景。通讯员 摄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普宁英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普宁历久不衰、世代流传。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普宁英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英歌闻名的普宁市先后曾四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去年以来,普宁英歌火遍全网,燃爆世界,展现了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新征程上,如何加强全市英歌队伍的梯队建设,加大传承力度,切实抓好常态化培训,规范行业管理,是普宁英歌今后传承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此,普宁市积极探索新时期普宁英歌保护、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打造普宁非遗璀璨名片,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普宁英歌的保护单位,普宁市文化馆、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决定在普宁市设立“普宁英歌(县级)保护示范点”。经过对普宁全市范围内英歌队伍最新保护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根据不同的流派、规模、层次、成果、保护培训等情况,最终确定了斗文、南园、华市、桥柱、普宁职校、上寮、光南、咸寮、垾塘下寨、陇华老玉丰班共10支队伍作为“普宁英歌(县级)保护示范点”,并于近日举行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颁证暨培训活动。

据悉,此次入选的英歌队涵盖快中慢三个风格流派,创办均有8年以上,有固定队员80人以上,有固定的教学场地、训练、展室等设施,能为英歌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每年都有开展青少年培训和公开表演活动等。普宁英歌第一批保护示范点的设立,将通过夯实英歌群众基础,扩大英歌传承规模,大力推广英歌品牌提升,为普宁英歌的常态化备战训练和持续繁荣发展培土强基,为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