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迅速出兵东北和朝鲜北部,并俘获了50多万日本战俘。50万人就是半个县城的人口,一下子出现这么多战俘,怎么安置成了最大的问题。

根据波茨坦公告,参照美英做法,苏联应该有秩序地遣返日本战俘。苏联原本有这样的打算,然而仅仅过了7天,苏联的态度就来个大转弯:全部拉到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等地区,进行劳动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战俘被运往苏联各地。有资料显示,前后累计有52万日本战俘从满洲地区拉到了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战俘营大都是临时修建的,应对严寒天气显然准备不足。日本战俘达到目的地后,躲在半地下式的窝棚和简易帐篷里过冬,导致了大批的战俘被冻死或饿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乌克兰作为苏联的粮食主产区,在战争期间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二战期间,苏联损失大量的劳动力,制约了战后粮食的恢复。战争刚结束时,苏联几千万人无家可归,粮食产量下降到战前的41%。

苏联人况且吃不饱,更何况战俘呢?苏联中为战俘提供面包、米饭、植物油、汤、糖、茶等食品,能够满足日本战俘基本热量需求。有时候也会准备米饭、鱼类和酱汤等符合日本民族口味的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住房和饮食的原因,再加上药品匮乏,在1945年-1946年冬,大约有55000多名日本战俘死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战后苏联缺少劳动力。苏联在二战期间损失了70%约2700万的人口,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了当务之急。所以,从1945年开始,苏联就开始大规模地使用战俘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是担心日本在投降之后,会重新成为苏联的敌人。毕竟,战后美国单方面想要控制日本,作为大国的苏联,为了远东安全考虑,自然不会轻易地遣返日本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