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扬州大学副教授凌裕平前往贵州考察,发起一系列帮扶活动。

穿过茂密的山林,踏着坑坑洼洼的泥路,凌裕平等人来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

凌裕平教授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一睹“人民币少女石奶引”的真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奶引

1978年,16岁的石奶引身穿侗族盛装去赶集,青春靓丽,气质超凡,被采风的画家侯一民迅速记录下来。

不久,石奶引的精致侧颜被印刷在第四版一元人民币上,成了与人民币距离最近的女子。

然而,这一奇妙际遇似乎并未改变她的人生。

时隔40年,见到年近花甲的石奶引时,凌裕平不禁感叹:“我说‘人民币女孩’也太缺人民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因交通不便,常年积贫积弱,石奶引一家四口的年收入仅达到2万元,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那么,如今她的情况如何了?是否得以改善?

侗族少女

石奶引,原名石婢学,1961年出生于贵州从江县庆云乡。

石家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石奶引是家中长女,早早承担起家务与照顾弟妹的重担。

寨井村地处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经济条件落后,放眼望去,皆是吃不上饭的贫困户。

石家子女众多,连温饱问题都难以保障,更别提接受教育。

“小时候家里穷得很,没钱上学。后来村里开展扫盲活动,我去听了几天课,才学会认自己的名字。”石奶引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奶引

不过,青山绿水养人,石奶引生得格外精致美丽。

弯弯的柳叶眉,晶莹剔透的瞳孔,细腻白皙的皮肤,挺拔小巧的鼻子,活脱脱一个天然美人,周身透着一股清纯动人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有一头乌黑浓厚的长发。自然披散时,如绸缎般柔顺光滑。

天生丽质难自弃,石奶引的美貌人人夸赞,无人不知。

很快,她成为了十里八村出了名的美人。

在石奶引面前,普通女孩都相形见绌,自惭形愧,低头感叹道:“都是女孩子,她咋生得这般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奶引

除此之外,石奶引天生拥有一副好歌喉,歌声如黄鹂般婉转动听,扣人心弦。

不过,最令人拍手称绝的莫过于她的织布技巧。

石奶引的动手能力极强,她找出家中积满灰尘的织布机,捣鼓了一阵,令其正常运转。

随后,她又虚心向村里的阿婆阿婶请教,自己融会贯通了一套织布手法。

侗族小姑娘大多爱好鲜艳亮丽的颜色,石奶引也不例外。

她从鲜花、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从调制染料到浸染布匹,事事亲力亲为。经过无数次试错,石奶引终于染出了色彩艳丽且不容易掉色的布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奶引(右)

随着技术的娴熟精进,石奶引制作的布料越来越受欢迎。每每拿到集市贩卖,顷刻间一抢而空。

凭借独创的织布技艺,石奶引挣了不少钱,大大减轻了家中负担。

此外,寨子里的其他姑娘纷纷慕名而来,向石奶引拜师学艺,且十分愿意缴纳学费。

然而,石奶引并未趁机敛财。她耐心又温柔,无偿传授织布技巧,授人以渔,只图一个心安。

就这样,石奶引人美心善的贤名就此远扬。不论男女,对她都敬佩不已。

街头画像

1977年,初春时节,洛香镇人群涌动,热闹非凡,集市上人来人往,到处都是吆喝叫卖声。

石奶引手中挽着丝线,与同寨姑娘们热火朝天地聊着刺绣。姑娘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石奶引很是心动。

石奶引随手将长发盘起,梳了个侗族女子最基础的发髻,简单打扮了一番,与姐妹们手挽手赶集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边,著名美术家侯一民先生正在集市上漫无目的地徘徊着。

侯一民,师从陈小溪,在中国油画领域颇有造诣,于建国后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

1977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央行预备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应国家要求,人民币的画面设计上应当具备民族特点,体现各族人民大团结,同时富有艺术性。

此外,人民币正面的构图必须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设计小组中的一员,侯一民顶着重大压力,四处游历采风,寻找灵感。

一日,在好友的建议下,他背起行囊,来到了山川秀丽、民族风情浓厚的贵州。

恰逢洛香镇赶集日,街道上熙熙攘攘,每个摊子前都簇拥着一大群人,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侯一民背着画板,穿梭在人群之中,仔细地寻找着那张令人一眼万年的面容。

突然,他看到几个身穿侗族服饰,头簪银器的姑娘,她们笑靥如花,看上去干净又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侗族女孩

其中,站在中间的一位姑娘与他四目交接,微微颔首,浅浅一笑。

这一笑犹如明媚的阳光,照到了侯一民的心底深处,令他的脑子出现短暂性的空白。

“姑……姑娘,你叫什么名字?”侯一民激动地脱口而出。

“石奶引。”女孩有些诧异,她头一次见到如此直白的“搭讪”。

只见她的两边脸颊露出淡淡红晕,宛若春日里的一朵娇艳欲滴的桃花,明媚又温暖。

侯一民眼睛一亮,握紧拳头,愈发肯定,这便是他苦苦寻找的那张人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一民

“姑娘,冒昧问一下,我能为你画一幅画吗?”侯一民迫不及待地问。

石奶引愣了一愣,后来见对方提出的请求有趣且新颖,便爽快地同意了。

“请你站这里,侧身站,把侧脸对着我……对,很好,就是这样……”

侯一民提起笔,行云流水地在画板上勾勒起来。打底,画线,描边,没有半分犹豫,一气呵成。

没一会儿,一张栩栩如生的侧颜像油然而生,其精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如今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中的石奶引,眼眸如秋水般纯净,额头饱满,鼻梁直挺,嘴唇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最具特色的当属那简单却又不失特色的盘发,以及耳朵上那硕大的圆形耳坠。

看到自己的画像,石奶引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甜甜的笑意荡漾开来。她用侗族语道了声谢,便拉着姐妹们离开了。

婚后生活

石奶引自小被夸漂亮,虽然当众被要求画像略有些突兀,但也不是过分奇怪的事。

没几天,她便将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1983年,22岁那年,石奶引通过相亲认识了佰你村的石学海。

两人性情相仿,兴趣相投,互生情愫,很快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结为连理。

婚后,夫妻俩孕育了一双儿女,相互扶持,互相体贴 ,倒也过得恩爱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奶引和家人

然而,石学海的家境并不好,且家中兄弟姊妹众多,不仅粮食不够吃,就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

尤其在孩子出生后,夫妇俩愈发觉得力不从心。

不过,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孩子。石奶引开始重操旧业,靠织布的手艺来补贴家用。

为了筹措购置织布机的本钱,石奶引硬着头皮向熟人借钱。

好在手艺没有丢,石奶引靠织布与刺绣挣了一些钱,不仅还了织布机的本钱,多少也赚了些粮食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此,石奶引的手再没有停下过。裁剪、染布、刺绣,从早到晚,没有停歇。

有时,为了赶客人的单子,石奶引还要熬夜刺绣,眼睛熬得又肿又红。

由于长期将手浸染在水中,石奶引的双手不复往日的光滑白皙,而是变得皲裂暗沉,粗糙无比,到处都是厚厚的茧子。

冬天来临,石奶引的手还会长满冻疮,又痒又疼,皮肤一片片脱落,十分可怖。

当少女时,石奶引尚且能够无忧无虑,保持青春与美丽。

可为人妇、为人母后,被家庭压力束缚的石奶引,学会了担当,却也失去了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长一段时间,石奶引就如同这世间无数劳动妇女一般,将一切奉献给家庭,无怨无悔,无声无息。

直到1987年的春天,石奶引再次掀起了一番骚动。

4月27日,第四版人民币发行,其中一元人民币的画像正是石奶引的侧脸。

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四处打听画像女子的真实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山村的消息十分闭塞,再加之大部分家庭都是贫困户,过了很长时间才得知人民币新发行的事。

一日,邻居家的孩子拿着新版一元人民币,兴高采烈地端详着。

这时,石奶引恰好从旁边经过。

男孩看看手中的纸币,又看看石奶引,眼睛瞪得老大,突然跳起来道:“姐姐,这张钱上的人是你吧!”

石奶引接过纸币一看,图案中的人的确有些像自己,不说十成像,倒也有七八成。

只是如今的她青春不再,美丽的容颜也在悄然逝去,实在比不上画中女子的年轻貌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石奶引越是仔细看,越有一丝似曾相识的感觉。

突然,十几年前的记忆突然袭来。

那年的16岁,似花一般的年纪,她与姐妹们在集市上挑选丝线,被一陌生男子叫住,侧身画了一副画像……

一元纸币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自己的人脸能够被印刷在纸币上,都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

然而,于石奶引而言,反倒不希望太多人知道这件事。

对内,石奶引心知肚明。在外,她一直装傻充楞,从不承认画中人是自己,只开玩笑说大家都认错了人。

即便亲如丈夫与孩子,石奶引都未曾向他们透露过分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一元人民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流通新币。

有关于石奶引的流言,也随之多了起来。

村民们常常拿着新币,对着石奶引的面孔反复比对,给这一家人造成不少困扰。

无奈之下,石奶引只好承认了自己是画中人。

谁成想,这一消息犹如洪水过江,漫延至各大村庄、城市。

媒体团队纷至沓来,争先恐后采访石奶引,令这个封闭的小山村瞬间热闹起来。

村干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村里村外粘贴了不少有关于石奶引的海报,讲述石奶引与一元纸币的故事,将“一元人民币上的侗家女”的名声彻底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越来越多人为满足好奇心,纷纷从遥远的地方慕名而来。

而石奶引所在的村庄也因此发展起了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少住户因为石奶引的缘故从此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然而,当事人石奶引的生活除了更加嘈杂外,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家庭条件依然落后。

据悉,石奶引家中人多地少,无法靠种地赚钱,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奶引和家人

16年间,石奶引全家一直领着低保生活,是村里出了名的低保户。

然而,2012年,低保户的申请标准有所提高。凡是家中有田地,且有青年劳动力者,都失去了低保户的资格。

就这样,石奶引的一双儿女只能离开大山,去城镇里打工,鲜少回家。

至于石奶引,则与老伴继续在山间生活,一边照顾孙子孙女,一边耕种补贴家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17年,扬州大学的凌裕平教授对一元纸币上的侗家女事迹十分触动,特地赶到贵州,见到了56岁的石奶引。

经过多番研究,凌裕平教授发现,贵州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

然而,石奶引家的土地少,无法凭借种水稻致富。为此,凌裕平建议石奶引在水稻田中养殖泥鳅与黄鳝,增加额外收入。

为了提高当地民众的积极性,凌裕平教授甚至主动捐献了泥鳅类的苗种,开启为期一年的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凌裕平教授还设立了扶贫基金,传授村民养殖牲畜的知识,在种植粮食的基础上,也能增加部分收入。

短短两年,石奶引一家由原来的贫困户逐渐变富,一路奔向小康。

2019年,石奶引一家的年收入由原来的2万直接增加到六万,实现了三倍增长。

如今,石奶引已经61岁,迈入花甲之年,而她唯一所愿,便是儿孙平安,阖家欢乐。

至于外在的金钱名利,从来都不是她所追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石奶引贯彻一生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