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仁宗朱高炽在紫禁城钦安殿内驾崩。等远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赶到北京即位之后,才正式公布了大行皇帝遗诏。遗诏之中,有一句对后世亲藩影响极深的话:“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輙离本国”

明代亲王成年之后就要去自己的封国就藩,术语称之为“之国”。遗诏的意思很简单,亲王们既然已经就藩,就不必再来京师奔丧。其实仁宗驾崩的时候,他的儿子们都还没有之国,在外亲王或是叔父、或是堂弟、或是堂侄,自然没必要前来奔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宗朱高炽剧照

我们都知道明朝以“孝道”立国,那么当皇帝、皇后、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驾崩之时,他们已经就藩在外的儿子们,能不能回京奔丧呢?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符合条件的那些亲王已经之国。这里有多少人能够奔丧,有多少人不能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孝慈高皇后马氏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后马氏崩逝,享年五十一岁,谥曰“孝慈”。由于这是大明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皇后去世,朱元璋一面命礼部考皇后丧服之制,制定大行皇后丧礼流程,一面命人召在外诸王回京奔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皇后剧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下诏封建诸王。亲王们成年以后陆续之国,到马皇后崩逝之时,已经就藩的亲王名单如下: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

五位亲王之中,除了楚王是胡充妃之子外,其余四王都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八月二十六日,诸王齐聚京师“奔大行皇后丧”

九月二十四日,孝慈皇后梓宫发引入葬孝陵。十月初四日,行祔庙礼。当月十八日,诸王返回各自封国。从时间上来看,从马皇后去世,到诸王进京,间隔时间仅仅才十六天,速度似乎有些过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皇后与朱元璋剧照

然而由明初大内密档《太祖实录钦录》可知,早在六月中旬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召晋王朱棡赴京。估计当时马皇后的身体状况便已经不容乐观,所以老朱才会召诸王回京探病。

六月十一日,皇帝制谕晋王:“将领护卫官员、马步军士、校尉一千五百员名宿卫赴京。承制奉行。”—《太祖实录钦录》

做个小结,朱元璋在位期间,如果皇后去世,在外亲王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都需要回京奔丧。而且诸王在京时间很长,一直要等到皇后神主祔庙才可以回国。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由于皇太子朱标先于老朱去世,所以即位的是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然而在新天子公布的遗诏之中,却赫然禁止诸王来京奔丧。

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明史卷三·本纪第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祖朱元璋剧照

当时已经之国的太祖之子共有十二人: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对于这份遗诏,诸王都很有疑问。燕王后来造反的时候,称朱允炆是“矫诏嗣位”,未尝没有道理。

一直都有野史传说,朱元璋的死因成疑,至少这份遗诏,不太像是老朱本人的意愿。马皇后崩逝,连庶子都要回京奔丧。他本人驾崩,却让儿子们都留在封国?

仁孝文皇后徐氏

面对着朱允炆的倒行逆施,燕王朱棣愤而起兵造反。经过三年苦战,靖难大军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杀入南京。朱允炆不管是自己体面,还是有人帮他体面,总而言之是“殉国”了。当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永乐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与徐皇后剧照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皇后徐氏崩逝,享年四十六岁,谥曰“仁孝”。徐皇后是大明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的长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靖难期间,曾协助燕世子朱高炽守卫北平城,被朱棣钦定为靖难功臣。

朱棣共三子,均为徐皇后所出。此时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都在南京,唯有赵王朱高燧出镇北京。于是朱棣命中官赶赴北京报丧,让赵王及在京的两位公主赶回南京奔丧。

遣中官以大行皇后讣告赵王高燧。及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并召赴京。—《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王朱高燧剧照

但是赵王殿下军务繁忙,一直到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正月,才有时间来南京祭奠母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北京天寿山长陵竣工。汉王朱高煦奉旨护送仁孝皇后梓宫自南京启程,前往北京安葬。

成祖文皇帝朱棣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享年六十五岁,谥曰“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由于大军在外,随军内阁决定秘不发丧,同时派大学士杨荣赶回北京报丧。

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之后,制定了丧葬礼仪,其中没有禁止在外诸王赴京奔丧。不过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提出来大行皇帝几筵行祭礼的时候,却遭到了新天子的婉拒。朱棣三子之子,长子朱高炽即位,次子朱高煦已之国山东乐安州,第三子朱高燧则仍然留在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祖朱棣剧照

当年九月十二日,汉王朱高煦则封国赶到北京奔丧。不过和诸王当年奔马皇后之丧时不同,汉王这次只在北京待了三天,新天子为他加了二万石岁禄之后,就把弟弟打发回了乐安州。至于留在北京的赵王,则承担起了护送大行皇帝梓宫前往长陵安葬的重任。

壬戌,上以国事,不得亲送梓宫赴山陵。而赵王高燧任护送之劳,赐书劳之。—《明仁宗实录卷九》

诚孝昭皇后张氏

回到本文开头,朱高炽驾崩之时享年四十八岁,谥曰“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除了远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以外,仁宗其余诸子都在北京尚未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宣宗朱瞻基剧照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驾崩,享年三十七岁,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宣宗共二子:长子朱祁镇册立为皇太子,次子朱祁钰因年幼尚未被册封为亲王。

宣宗即位后,仁宗皇后张氏被尊为皇太后。朱祁镇即位后,张氏则被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张氏崩逝,谥曰“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太皇太后病重之时“思欲见亲王”,皇帝于是下旨召仍然在世的仁宗诸子:襄王朱瞻墡、郑王朱瞻埈、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赴京。当然大家都知道,太皇太后真正想见的只有一人:她的亲儿子襄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英宗与张太皇太后剧照

然而诸王尚未动身,张氏便已经去世。在遗诰之中,太皇太后还特意指出,襄王等王仍然按计划赴京,算是给了亲儿子一个祭奠母亲的机会。

宗室诸王藩屏为重,毋輙离本国。但遣人进香,不必送葬。诸子先有君命召者,君命为重,仍听赴京。—《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七》

孝肃皇后周氏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初四日,宣宗皇后、当朝圣烈慈寿皇太后孙氏崩逝,享年六十二岁,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孙氏只有朱祁镇一个儿子,另一个庶子朱祁钰从未之国,且六年前便已去世。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终年三十八岁,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包括皇太子朱见深在内,英宗诸子都在北京,尚无人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英宗与钱皇后剧照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英宗皇后、当朝慈懿皇太后钱氏崩逝,享年四十二岁,谥曰“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此时英宗诸子之中,只有次子德王朱见潾已经就藩山东济南府。德王是皇后养子,所以他提出要为钱氏奔丧,被新天子朱见深一口回绝。

庚午,德王见潾奏: “慈懿皇太后崩。诚念抚育深恩,不胜哀恸,乞赴京临送。”上复书谕之曰: “得王奏,欲来京赴临致祭送葬,具见孝心。但道里辽远,宜上遵遗诰免来,惟弟亮之。”—《明宪宗实录卷五十六》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见深驾崩,享年四十一岁,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包括皇太子朱祐樘在内,宪宗诸子都在北京,尚无人之国。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宪宗生母、当朝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周氏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谥曰“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皇后”。当时依然在世的英宗之子还有这么几位:德王朱见潾、崇王朱见泽、吉王朱见浚、徽王朱见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肃皇后周氏画像

周氏只是英宗贵妃,除了亲儿子崇王以外,德王等亲王压根无需奔丧。然而和当年的张太皇太后不同,周太皇太后的遗诰中特意点名崇王不得奔丧。

崇王等王及诸宗室亲王各守藩屏,免赴丧,但遣人进香。在外文武衙门并免进香。其遵行毋违,予言不再。—《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孝定皇后李氏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朱祐樘驾崩,终年三十六岁,谥曰“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孝宗只有皇太子朱厚照这一个成年儿子。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二月初十日,宪宗继后、当朝慈圣康寿太皇太后王氏崩逝,享年七十岁,谥曰“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贞纯皇后王氏画像

当时依然在世的宪宗之子还有这么几位:兴王朱祐杬、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寿王朱祐榰、汝王朱祐梈、泾王朱祐橓、荣王朱祐枢。虽然王氏本人无嗣,但她还是以嫡母的身份,在遗诰中要求亲王及诸宗室“各守藩屏,不必赴丧”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驾崩,终年三十一岁,谥曰“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武宗无嗣,由其叔父朱祐杬长子朱厚熜入继大统。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十一月十八日,朱祐杬生母、当朝寿安皇太后邵氏崩逝,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后”。邵太后共三子,兴王朱祐杬、歧王朱祐棆、雍王朱祐枟,此前均已去世。此时朱厚熜正为生父朱祐杬的地位奋斗,邵氏以太皇太后的辈分,只能被尊为皇太后,所以崩逝之后也没有遗诰。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十月二日,当朝皇后陈氏崩逝,年仅二十一岁,先谥曰“悼灵”,后改谥“孝洁”。此时当朝皇帝朱厚熜尚无子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洁肃皇后陈氏画像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正月二十五日,武宗皇后、当朝庄肃皇后夏氏崩逝,享年四十三岁,谥曰“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武宗无嗣,前文已经提过。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八月初八日,孝宗皇后、当朝昭圣恭安康惠慈寿皇太后张氏崩逝,享年七十二岁,谥曰“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孝宗二子,此时均早已去世。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朱厚熜继后方氏崩逝,谥曰“孝烈”。此时在世的皇子共三人:皇太子朱载壑、裕王朱载坖、景王朱载圳,均尚未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宗朱厚熜画像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驾崩,享年六十岁,谥曰“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遗诏裕王朱载坖即位。世宗唯一之国的皇子,只有景王朱载圳一人,可惜已于去年正月去世。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朱载坖驾崩,终年三十六岁,谥曰“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穆宗共四子,此时在世的是皇太子朱翊钧、以及年仅五岁的潞王朱翊镠。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七月十三日,穆宗皇后、当朝仁圣懿安康定皇太后陈氏崩逝,谥曰“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陈氏无嗣,但她还是以嫡母的身份,在遗诰中要求已经之国的潞王朱翊镠不必奔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神宗与李太后剧照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二月初九日,皇帝朱翊钧生母、当朝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李氏崩逝,享年六十九岁,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当时穆宗诸子中唯一之国的潞王朱翊镠,正是李太后的亲儿子。只可惜即使如此,潞王也不能赴京奔丧,而且他“悲恸废寝食”,于当年五月二十八日去世。

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月初六,当朝皇后王氏崩逝,享年五十七岁,谥曰“孝端”。朱翊钧共八子,除去早逝夭折的以外,当时皇太子朱常洛、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均在京师,唯有福王朱常洵之国洛阳。

按照惯例,皇帝还在世的话,皇后去世不会颁布遗诰。然而朱翊钧虽然偏爱福王,但他毕竟不是皇后的亲儿子,再加上朝中舆论压力巨大,自然也不会回京奔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宗朱翊钧画像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驾崩,享年五十八岁,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神宗知道皇太子气候已成,若是让福王回京奔丧,对他未见得是件好事,所以遗诏之中对此做了明确说明:“宗室亲王藩屏为重,勿得擅离本国”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二十九日,朱常洛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在位仅一个月,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遗诏皇长子朱由校即位。光宗诸子尚未受册封,自然也没有之国。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驾崩,年仅二十三岁,谥曰“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熹宗三子均早夭,故而传位皇第五弟信王朱由检。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检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自缢殉国,终年三十四岁。崇祯帝三子: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均被李自成义军俘虏。

结语:皇帝驾崩之时,诸子已经之国且仍然在世的,只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神宗朱翊钧这三人。相对而言,符合条件的女性倒是多一些,有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英宗周贵妃,以及穆宗李贵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王朱常洵剧照

亲王为父皇、母后奔丧,本是一件合乎天理人情的事情。但是随着文官势力的逐渐增强,他们不再希望亲王们重返京师以影响朝政。本文之中的孝肃皇后周氏,生前曾多次要求亲儿子崇王朱见泽进京,均遭到文官集团的拒绝。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有错,我们想一想,如果福王朱常洵为神宗奔丧赴京,恰巧碰上光宗驾崩,朝政会不会因此陷入混乱?福王本来就有一批支持他的朝臣,和年幼的熹宗相比,他又算是长君。如果真的在京师,皇位真有可能产生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