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给朋友们带来世界重要建筑

很多第一次见!太壮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的泰姬陵,虽然和宗教没有关系

但是这建筑风格太像寺庙了,太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尊佛像太有威严了,阿弥陀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看就知道历史久远,

和文物一样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人忍不住想要膜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庙宇肯定有千年的历史了

人类从很早之前就有信仰了!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敦煌莫高窟,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像通到了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达拉宫,太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像一座与世隔绝的仙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近千年,还有信徒往来,

太难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空都散发着金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色的教堂,梦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电视剧中的少林藏经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斯兰清真大寺,太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色彩鲜艳,各佛坐立

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美好,早上好!如果说老三届经历了红卫兵的狂热,到遥远的边疆去,到农村去的激情。那么退休加减乘除,后面的小九届经历更多的则是学校停课,疏散下放,上山下乡,集体所有制,下岗,经商,拿鱼练摊。所以我们知青的遇见不仅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更在灵魂里。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人的每个年龄段也有每个年龄段最珍贵的东西。对我们这些与共和国灾难同龄的人而言,聚会也就成了晚年生活中最珍贵的休闲娱乐之一。

想想当年,朝披寒露晚凝霜,田里稻花冉冉香。历尽秋冬芳华付,油菜黄花向夕阳的日子,加年少不经事时结下的纯真友谊退休加减乘除,又叫人怎么不回忆呢。

岁月沧桑芳华去,往事依稀又复年。尽管我们早已褪去当年“知青”的色彩,但我们相同的经历,共同的回忆;那年,那月,那日,都是那么的镂骨铭心。

其实喜欢聚会的人需要的是一份欢乐,在意一份曾经。至少我们的聚会是这样,聚会跟谁成功谁平庸无关,但它需要一点钱的味道;用于集资享乐。

这是怎么建造的,太罕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五台山寺庙,太庄严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色白色,贵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片洁白,不可侵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花哨的宫殿,

朋友们喜欢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年代久远,

还是让人心生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山中的庙宇,已经被树包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天坛,有朋友去过吗?

以前的皇帝祭天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上面是后面接上去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难道是木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也有一座很相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见,太特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建筑供奉着好几尊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建筑还坚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我想起了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虎穴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一座山一样屹立不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见这种佛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特色的寺庙,太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在山上吧,怎么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都显得渺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头像的门神,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高的塔,还是两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碧辉煌,再加上夕阳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人的每个年龄段也有每个年龄段最珍贵的东西。对我们这些与共和国灾难同龄的人而言,聚会也就成了晚年生活中最珍贵的休闲娱乐之一。

想想当年,朝披寒露晚凝霜,田里稻花冉冉香。历尽秋冬芳华付,油菜黄花向夕阳的日子,加年少不经事时结下的纯真友谊退休加减乘除,又叫人怎么不回忆呢。

岁月沧桑芳华去,往事依稀又复年。尽管我们早已褪去当年“知青”的色彩,但我们相同的经历,共同的回忆;那年,那月,那日,都是那么的镂骨铭心。

其实喜欢聚会的人需要的是一份欢乐,在意一份曾经。至少我们的聚会是这样,聚会跟谁成功谁平庸无关,但它需要一点钱的味道;用于集资享乐。

太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是洁白,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宏大的庙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不像一幢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壮观了!直入云霄

如此壮观罕见的宗教建筑,

朋友们更喜欢哪种?

也让你的朋友看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气候(气温、降水、采光、昼夜温差、风、空气湿度等)

2. 地形、地质(岩石、土壤、冻土、黄土等)

3. 水文 河流

4. 材料获取(就地取材、价格低廉)

5. 蚊虫鼠蚁(湿热)

6. 当地的文化传统

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

屋顶选择平屋顶还是斜屋顶?

平屋顶:降水较少的地区,不需要坡顶排水,例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等

斜屋顶:降水较多的地区,需要坡顶排水;降雪较多的地区,坡顶利于积雪滑落。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地区等

房屋墙体选择厚墙体还是薄墙体?

厚墙体:炎热、寒冷、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室内的温度不易散失。例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地区、我国西北地区等

墙体薄: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散热,减少室内潮湿,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地区等

窗户选择大窗户还是小窗户?

大窗户:气候湿热的地区,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室内潮湿闷热,例如:热带雨林地区、东南亚地区、我国云南地区等

小窗户:沙漠地区,减少强烈阳光的照射,降低空气流动,减少水分蒸发;寒冷地区,冬天气温低,雪大风猛,减少室内热量向室外传递。

气候特征与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可以说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一个缩影。气候要素中的气温、降水、光照、风等在一定程度上的建筑物的风格。

一、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采光是建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朝向,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日照时间长短及强度决定采光面积,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较远,以避免阳光直射;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光照,提高室内温度,但其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室温。

二、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和房间大小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作用。有些区域为了抵御寒冷或炎热,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

三、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材料选择与屋顶的不同处理。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水多的地方森林较多,建筑材料主要用木材;降水少的地方则主要用砂石作材料。

四、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建筑存在着突发性的破坏,对环境中的水分平衡、气体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考虑建筑物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台风或飓风等灾害天气频繁的地区,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

01

湘西吊脚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湘西吊脚楼,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脚楼极为常见。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湘西吊脚楼”。

02

傣族竹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民居特点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傣族多居住地区,气候湿热,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区分,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

03

船型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船型屋是海南省黎族和苗族古老的民居形式,是他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称为黎族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苗族船型屋:当地人民喜欢圆拱造型,因其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还具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黎族船型屋:采用人字顶,茅屋升高。因为海南天气热,人们都喜户外活动,所以在房屋前后爱建廊子。它既是副业生产场所,又可作为晚间乘凉的地方

04

骑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骑楼是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骑楼下廊,即人行道。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05

开平碉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高楼、厚墙、窗小设铁栅、楼上四角建角堡,有射击孔。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06

石头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平潭的传统聚落大多数为石头厝,“石头厝”是对石砌墙体建筑的特殊称谓,以条石、毛石、青石等块状石料为墙体的主要材料,以木材作为楼板以及屋顶结构,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石头厝民居,平潭石头厝是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首先平潭岛地表裸露,盛产岩石,而其植被的覆盖率较低,木材资源稀少,所以选用更经济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其次是气候因素,平潭常年大风天气,夏天更是台风不断,石材相比于木材具有更好的抗风性能,同时石材耐久性好,在沿海地区不易被海风侵蚀。

最后是精神因素,海岛灾难和危险远远大于内陆,对于海岛人民来说,住所是他们内心安全感的重要依托,而石头厝厚重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稳重的感觉,能给住所里的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07

客家土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土楼内具有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基本功能,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福建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

08

岭南和闽南蚝壳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河流入海处盛产蚝。当地的居民,曾经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蚝壳作为建筑材料,砌成民居的外墙。这种以蚝壳为外墙的房子,人们将其称为“蚝壳屋”。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一,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传统的砖墙很容易受潮,但是蚝壳墙不会被雨水侵蚀,而且墙体雨季时也不会积水,不用担心墙体脱落,具有很好的防潮作用。

第二,华南地区夏季较长,蚝壳墙又具有降温的作用。这是因为蚝壳的传热系数较小,同时夏季蚝壳表面的小孔可以储存微量的雨水,雨水冷却后可以降温,使得住在蚝壳屋里的人,会感觉十分清凉舒爽。

第三,蚝壳的最外层是由高致密的硬化蛋白组成,能够防止海水的酸蚀,十分适合华南沿海地区使用。

第四,蚝壳90%以上的成分都是碳酸钙,煅烧后的蚝壳粉,粘合力很强,可以起到石灰的作用,不仅可以用来砌墙,也可以用来砌筑堤岸。

09

台湾地下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兰屿岛是台湾唯一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2℃,全年月平均在20℃以上的时间长达9个月,全年多雨,年降水量高达3055毫米,降水平均,没有明显的雨季、旱季之分。夏季和秋季多台风,每年越过该岛的台风大约有20次,冬季东北季风强劲。兰屿堪称“风岛”,是全世界著名的多风地区之一。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兰屿岛的地下屋是当地人趋利避害的选择,台风来时,风力大,破坏力强;台风过后,酷热难当。当地达悟族人营造了这种“地窖式”民居,可躲避台风,且住起来冬暖夏凉,能采光通风,排水良好,极具特色,是当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历史文化。

民居分布于背山面海的小山坡上,各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前坡为迎风坡,为防风,坡度缓;后坡为背风坡,坡度陡,便于排水。民居主屋闷热潮湿,因此坑边多建有凉亭。多见方形木框架,底部家空,屋顶覆草。能遮阳透风,纳凉避暑。

10

布依族石板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石板房建筑多为两层,下层饲养牲畜猪、牛等,上层住人。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布依族的村寨多布置在依山傍水的平缓地带,周边环境优美,村寨内外古树参天,

溪流环绕,果木成荫。村寨利用地形的高差,选择宅基并靠山而建,发挥山地竖向组合的优势,体现山地建筑的风貌。

11

江南水乡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房屋座北朝南,房顶坡度普遍较大,四周设有排水沟;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水乡地狭,空间利用率高,所以民居的庭院空间、住宅院落都比较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房屋组合比较灵活。房屋墙壁都比较高,墙体相对单薄,有利于通风散热,降水较多。屋顶的坡度一般都比较大,便于排水。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12

四合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北面窗小或无窗,四合院的屋顶坡度较小。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13

海草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分布在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海草房以厚石砌墙,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屋顶用晒干的海草苫盖,最厚处达4米,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左图),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山东沿海气候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海草房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不易发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海草房房顶及墙壁较厚,建筑材料保温隔热;多大风天气,海草房房顶层层压叠,用渔网覆盖,重物压制,防风效果好。

14

窑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建筑用材

地面植被稀疏,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土质松软的黄土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在黄土高原形成了沟壑连绵的壮美景观。黄土高原长期的人类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较低,使得当地建筑缺乏建筑用材和取暖用材。

②地形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

③土壤性质

黄土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直立性好,适于凿挖。先民们因地制宜,创制了这种居住方式。他们利用黄土层本身的保暖性能,安然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也使窑洞成了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居。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构成的粉砂为主,因而黄土地层构造质地均匀,抗压与抵抗剪切破坏的强度都较高,在挖掘窑洞之后,仍能保护土体自身的稳定。黄土层厚度达百米以上,而且黄土中不含沙石,十分黏牢,故而在此地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④气候

黄土高原的降雨偏少对在当地挖凿窑洞也十分有利。黄土通常具有湿陷性,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遇到雨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但是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整个黄土高原年均气温是6℃—14℃,年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700毫米。整个黄土高原的降雨量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也就是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和山西南部的半湿润地区,到晋中、陕北、陇东等中部的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就成了半干旱区域,再向西北就成了完全的干旱区。以陕北的黄土高原为例,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50毫米—65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78%,非常适合建造窑洞。

15

西藏碉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碉房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多为石木结构,外墙向上收缩,内坡仍为垂直状,屋顶多为平顶。内部居室以柱为单位,一根中心柱为一间,较大的居室或客厅为四梁八柱。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藏族地区盛产石料,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石料除了片石、毛石、碎石等,还有一种西藏特有的土,被称为“阿嘎土”,它由岩石风化而成。以这些石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的柳木、杨木、松柏木、杉木等木材建造,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砌筑材料,多为自然形态略施打磨,砌筑后的墙体风格粗犷、自然。石与木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适应了 当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藏族民居在注意 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 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6

雪乡“木刻楞”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木屋(雪乡“木刻楞房”)

1)特点:

木刻楞的建筑方法,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楞有角,非常规范和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屋内设有火炕、火墙,北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璃,屋门、檐较为低矮。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保温,在地上和墙壁缝隙中填塞苔藓,房屋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起到防风的作用。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17

斜仁柱(仙人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斜仁柱” 。“斜仁柱”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最主要的住房,呈圆锥形。骨架用长若干米的主杆、带杈的树干和20多根“斜仁”(树干)搭成,其覆盖物有冬季用的狍皮围子,需用60余张狍皮缝制,也用桦树皮、芦苇帘和布围子。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律。

18

蒙古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移动式的木质骨架和外面包裹的毛毡是蒙古包的两大组成。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蒙古包的这些材料体积小、重量轻,搭建简单,拆卸容易。内部摆设取暖的火炉;除天窗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采用这种正常的房子建造的话,那就可能被这种大风所刮翻,但是蒙古包属于圆形的。所以说它属于360度,那么在草原上盖这种蒙古包的时候,很难去被这个大风刮倒。

19

新疆阿以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阿以旺的空间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封闭的居室和开敞的庭院,这种建筑的住房具有墙厚、窗小的拱形屋顶的特色,因为吐鲁番那边是著名的“火炉”,这样的建筑在当地处处可见,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

2)与地理环境的特点:

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这种民居的房子为平顶,由于少雨,没有排水的需要,房子周围不设排水设施。这里湿度非常低,只要不晒太阳,室内就非常凉爽,为了减少过多的阳光照射,维吾尔族民居外墙很少开窗。

建筑也没有一定的朝向,院落大都按地形及道路状况自由布置,院门开在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方。多孔洞——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

20

陕西半边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特点:

一般民居都是“人”字型结构,关中地区是“人”字的一半,是半边盖的房子,叫“安间”房,又叫上房。 一个院落除了上房还有偏房,也叫厦子房。一般为晚辈居住,也可做厨房或储物用,也有分两层,上层储物,下层住人。

2)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自然因素:

关中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天气干旱、风沙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当地黄土深厚,但历史时期生态破坏严重森林资源不丰富。关中人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垒起三面土墙,朝院子一面留门窗,盖厦子房,房子盖一半能节约大量的木材,也少用了砖瓦和人工。夏季这样的四合院布局紧凑,可以遮阳,春秋还能防风沙。房子多采用黄土,保暖性和透气性好,冬暖夏凉。

②社会因素:

为防土匪和野兽,很多村都有城堡,安全得到保证,但是占地多。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利用了围墙,节约了土地。而且可以一户连接一户,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耕地与住宅用地的矛盾。

关中人讲究风水,降水较少,雨水珍贵,下雨要流到自家院子,用蓄水池收集起来,这样财气不会外泄,就是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