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桌子一拍: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为什么要将这项目叫停?如果一旦停下来,我们就会一直被他国卡着脖子。”办公室中,一位女学者激动地询问着自己的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对方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心:“我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只是实在没有钱……”

女学者走出研究院的大门后,她看着眼前的一切,眼眶逐渐湿润起来。

这里是她热爱的祖国,这片土地上曾经战火纷飞,百姓们的哀泣声不绝于耳,她拼尽全力好不容易走到今天,难道真的要就此止步吗?

想到这里,这位女学者不由得悲从中来,竟然嚎啕大哭起来。

多年之后,她的名字响彻国内外,成为了美国科学家都敬佩的存在,她的名字叫作黄令仪。

黄令仪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那时正逢家国动荡,她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忍和惨烈,对侵华日寇恨之入骨。

有一次日军的轰炸机在城市上空盘旋,人们被迫习惯了这样的情况,大家立即停下手上的事情,带着家人逃进了防空洞。

年幼的黄令仪脸上满是惊恐和惧怕,她亲眼看到一个大约5岁的小孩子因为和父母失散,没有来得及躲开,就这样死在了日军的轰炸下。

那一瞬间的震撼,让她痛苦不已。自此以后,她开始立志要为中华民族崛起奉献一生。

读书的时候,抱着救国的愿望,黄令仪刻苦学习,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毕业之后,她受母校安排前往清华大学进行学习进修,为之后研究出半导体二极管打下了基础。

学成之后的黄令仪,将半导体知识带回了母校,她建立了华科大创办了半导体实验室,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在培养半导体人才。

上世纪六十年代,她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研究任务。

那时候的研究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精密先进的仪器,也没有系统详实的理论指导,黄令仪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同事们一工作就是14个小时。

那时候的学者和科学家们靠着对祖国的一腔诚挚热血,将全部的心力都扑在研究上,只为让国家更强大。

为了研究出更好的芯片,黄令仪在六十多岁的高龄之际再次踏进了研究室。

她的信念很简单也很直白,只要国家需要,那么她将随时做好准备。

在讲究期间,黄令仪常常忽略自己的身体,一投入工作就忘记了时间流逝,有的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她的家人看到她这样专心,总是带着埋怨地提醒她要照顾身体,但是依旧没有太大的作用。

好在她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辛勤的汗水和苦难的泪水最终都化作了喜悦。

“龙芯一号”的问世,让中国开始有了自主生产芯片的自信和实力,我国终于能够摆脱外国芯片的依赖,实现“中国心脏”的目标。

研究的成功让这位伟大的学者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见到祖国越来越强大,黄令仪的心中满是欣慰和骄傲。

2023年,她在睡梦中走完了这不凡的一生,而她的故事依旧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资料来源:

广西籍科学家黄令仪逝世一周年:勿忘我们的“中国芯”——广西新闻网

【榜样力量】“中国芯片之母”、桂林籍女科学家黄令仪:这一生,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