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燕聊城报道

2021年,聊城市档案馆成功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去年以来,市档案馆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创新思路,将档案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更好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建成“三网两库一平台”,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聚焦“资源建设”,夯实存档之源。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目标要求,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加快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建设。2023年,新进馆档案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进馆”,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市档案馆馆藏194个全宗,档案目录数字化率为100%,档案全文数字化率达95%以上,累计形成各类目录数据151万条,各类数字档案总量突破25TB。

聚焦“数字赋能”,筑牢用档之本。以“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抓手,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增强档案服务效能。建成覆盖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三网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建成馆藏档案资源总库和专题档案数据库,为档案利用服务织就“智慧网”。

聚焦“数据安全”,守牢管档之基。市档案馆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控体系,严格推进档案数据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处置演练常态化。建立容灾备份机制,采用在线、离线、异地备份等多种方式进行备份,定期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到山东省电子文件(档案)容灾备份中心开展异地备份工作。2023年,市档案馆与广西桂林市档案馆达成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协议,首次实现省外异地备份,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信息化数据的容灾能力。

聚焦“为民服务”,搭建查档之网。依托“在鲁查档”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联动”档案查询利用服务体系,将档案利用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档案馆”,为群众提供在线、跨馆、异地、开放档案查询服务,利用者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电脑或“爱山东”APP实现档案查询利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档案利用目标,大大缩短了群众异地查档时间。目前,全市共设立572个档案查询专区,覆盖72个市、县相关职能部门和136个镇(街道)、364个村(社区),其中乡镇覆盖率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6月7日—6月14日是第17个“国际档案日”宣传周,6月14日,聊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档案馆信息技术科科长周红虹介绍了“在鲁查档”平台使用方法。

平台有两种利用方式。第一种是在电脑端打开,网页搜索“山东省档案查询利用平台”,登录后即可使用。第二种是在手机端打开,在“爱山东”APP首页搜索“档案查询”,然后点击“山东省档案查询利用平台”,即可使用。目前,该平台接入全省各级档案馆、档案室3000多家,如果有异地查档需求,可以使用“在鲁查档”平台进行查档,查档结果在3个工作日反馈,查到的档案可以选择就近档案馆进行领取。例如去年,在江苏务工的徐先生通过“在鲁查档”平台在茌平区档案馆查到了之前购买房子时的公证档案,及时办理了房产证,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在鲁查档”平台在聊城市推广以来,跨馆、远程档案利用的例子并不鲜见。

下一步,市档案馆将持续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高质量完成市直部门电子档案的接收和管理工作,高标准推进全市各级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县级高水平数字档案馆建设,高效能开展聊城市机关电子公文和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机关档案工作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