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到底有多痛?

很多癌症患者

本以积极乐观的心情面对治疗

但癌症引发的疼痛让人生不如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张、恐惧、不安

“像针扎、像刀割”

让人枯朽

止痛,不只有止痛药哦!

鞘内泵吗啡植入术

为您带来不一样的抗癌过程

相关数据显示,约70%-8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存在中度至重度癌性疼痛,经过规范镇痛治疗,许多癌症患者仍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面对癌痛,我们应该怎么办?

晋城大医院疼痛科开展的鞘内吗啡泵植入术,为晚期癌痛及各种难治性、慢性疼痛患者带来了治疗的新选择,不仅有助于延长病人生存期,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5岁的王先生是一位肺癌伴全身多处转移的患者,每天忍受着剧烈疼痛,口服并肌肉注射大量阿片药镇痛,但是效果不佳,疼痛程度不断加重,并伴随大量服药后恶心、呕吐、便秘严重,这使患者彻夜难眠,疼痛如一把尖刀插在胸部,时刻折磨着他。

晋城大医院疼痛科为患者进行鞘内吗啡泵植入术,术后镇痛效果很满意,从原来每天需要吗啡420毫克,降至现在一天只需要用1.4毫克就可以了,经过1周的治疗观察,便秘症状消失,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68岁的张女士因食管癌,胸前疼痛,同时脊柱转移引起右手放射痛。患者难以耐受口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选用鞘内泵镇痛。术后无副作用产生,镇痛效果好。

47岁的刘女士肺癌多发转移,胸背部疼痛剧烈,每天静脉泵注50支吗啡注射液,都无法有效控制疼痛,并且出现嗜睡现象。植入鞘内泵后,每天只需0.5支吗啡注射液,疼痛得到了控制,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

植入鞘内泵后这些患者的疼痛评分均由原来的9到10分降至3分以下,效果非常明显。

什么是鞘内吗啡泵植入术?

鞘内吗啡泵植入,是指在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并连接输液港,埋置于皮下,通过无损伤针连接电子镇痛泵,用于持续泵入吗啡等止痛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在脊柱后方的皮肤切1cm的小口,将一根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其次通过皮下打一个隧道,把管子安放、固定在肋缘的皮下,最后接上电子镇痛泵。镇痛药物通过导管可直接被注入蛛网膜下腔,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上的疼痛感受器,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达到迅速镇痛的目的。

鞘内吗啡泵的优势有哪些?

  • 鞘内输注系统可以将药物直接送到与大脑相通的蛛网膜下腔,作用于中枢吗啡受体,起到直接镇痛效果。

  • 鞘内镇痛吗啡用量,仅需口服吗啡用量的1/300,即可达到相应程度甚至效果更佳的镇痛效果。

  • 与口服药物相比药量明显减少,如恶心、呕吐、便秘等相应的药物副作用也明显降低。

  • 手术时间短(约45分钟-1小时)、手术创伤小,植入一次,永久使用。

  • 泵与导管完全埋入皮下后,对日常生活无影响。

  • 适用于绝大多数癌痛患者。

鞘内吗啡泵的适应症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癌痛用药首推还是口服,鞘内吗啡泵植入术的主要适应症为其他方法无法缓解的癌痛,或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患者,部分严重且多种方法无法缓解的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骨质疏松性疼痛、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幻肢痛、残肢痛等也可使用鞘内吗啡泵镇痛。

鞘内吗啡泵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显著、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镇痛效能高,使晚期癌痛患者摆脱剧烈疼痛,减轻患者对癌痛的恐惧感和家属的心理负担,体现了精准化医疗、舒适化医疗的理念。

这项技术为晚期癌痛及其它各种难治性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有效的治疗方法。(供稿:疼痛科 王萌 张仲佳)

来源 | 晋城大医院

编辑 | 晋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