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曼 临沂报道 通讯员 李默扬

“孩子真的完全不一样了,面色也好了,精神也好了,现在可爱玩了。”“真的很感谢李主任和孙主任。”近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心内科门诊,小成(化名)的父母抱着孩子来院术后复查。

在过去两年里,小成的心病一直让家长愁容满面,直到两个多月前,他们终于等来了转机。

平均心率仅40次/分,随时可能晕厥

小成在母亲的肚子里起就被发现心跳缓慢,正常胎儿心跳120~160次/分钟,但小成的心率远低于此。

出生后,小成被诊断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医生介绍,这也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的分离。

长到1岁多,医生发现,小成平均心率仅40次/分,有时低至35次/分。如果不及时干预,小成很可能出现晕厥、心力衰竭、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等严重后果,这成了全家人的心事。

为了让小成获得“心动力”,也能让他的家人不再提心吊胆,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孙广智联系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原心内科主任李奋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腔永久起搏器,这个方案挑战多

经过详细评估,李奋考虑到小成年龄小、心腔空间较小无法容纳两根电极,决定为小成植入单腔永久起搏器。

等到小成年龄增长后,再为小成的心脏起搏器“升级”为双腔永久起搏器,也为他后续治疗制定了详细方案。

据悉,安装起搏器是让小成的心脏重新迸发动力的一个手段,也是心内科比较常规的诊疗方法之一。之前,临沂医院已有多例成功开展的经验。可是,小成才1岁多,如果按照常规的起搏器植入,需要装入两根电极,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可行吗?

据心内科主任孙广智介绍,这个手术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患儿年龄小、血管细,定位及穿刺难度相对较大。“孩子小,胸前做一个能埋藏起搏器的囊袋比较困难。另外,还要考虑到患儿性别,如果为女性患儿埋藏囊袋,位置尽量不影响今后乳腺的发育。”而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需要预留足够长度,要撑到更换,这也体现了医生的经验。

起搏器成功植入,“心动力”增强

4月6日,在李奋的带领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心内科团队为其顺利完成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术后,小成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60-90次,现在已经康复出院。

专家介绍,单腔起搏器能帮助患儿有效改善心动过缓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一些特定疾病能起到可靠的治疗作用。与双腔起搏器相比,单腔起搏器仅一根导线,在一些心腔小、血管条件有限的幼儿患者身上较为适用。

据了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是全市最早开展儿童起搏电生理的公立医疗机构,可开展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和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这意味着,原本需要到外地治疗的疾病,如今在临沂就能得到和上海一样的治疗,而且还有可能得到爱心基金支持,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动“技术、管理、品牌”三平移,加深上海和临沂的合作,让临沂和周边地区的老百姓不仅能在家门口看到上海专家,还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儿科队伍,持续提供高品质的诊疗技术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