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式网络暴力行为“开盒挂人”,正成为不少小有名气的网络主播甚至普通网民的困扰。

据央视报道,“开盒挂人”指有人盗取他人信息并在网络上恶意公开,就像打开一个个密封的盒子一样,将“被开盒者”置于“互联网裸奔”状态。开盒内容大多包括受害者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一旦相关信息被传播,就有更多不怀好意之人对“被开盒者”进行骚扰或人身攻击。一些暴力行为甚至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如有的受害人就收到过陌生人寄来的装有化学品的快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新华社)

开盒挂人”让人想到“人肉搜索”,但其性质恶劣程度和发生规模都可谓是“人肉搜索”的升级版。

“人肉搜索”涉事双方往往在线上或线下有过过节,且多呈零星、点状发生。相比之下,很多“被开盒者”根本不认识“开盒者”,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开盒”;“开盒挂人”有批量化特点,在杭州警方近期破获的一起相关案件中,仅被“开盒”的网络主播就有一百多位。

从动机看,“开盒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助网络的匿名性,将曝光他人隐私作为自己宣泄情绪或取乐的手段;一类是为利益所驱使,或是通过“开盒”获取流量和粉丝,或是直接将其做成一门生意,为想“开盒”又不懂相关技巧的人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

不管出于哪种目的,“开盒挂人”都是无可争议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年来,针对网络暴力行为,我国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如《民法典》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去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目前,依托“净网”专项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已加大对“开盒挂人”的打击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 新华社)

违法犯罪者当然应该因自己的行为受到法律制裁,但网络暴力一旦发生,受害者身心遭受的伤害往往久久难以愈合,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案例也不鲜见。因此,打击网络暴力,要在其产生的各个环节发力,尤其要从源头切断产业链。

以“开盒挂人”为例,有人有“开盒”需求,就难免有人收集、买卖个人信息,还有人将非法获取的信息建立成数据库以供查询。因此,整治“开盒挂人”,相关政府部门、执法机关要严查个人信息泄露和倒卖,从源头切断产业链,让“开盒者”无从获得盒子的“钥匙”。

其次,平台企业掌握了海量用户信息,对平台而言,一方面要筑牢信息安全防线,最大限度避免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窃取用户隐私;另一方面,对于公开曝光个人信息以及线上骚扰、攻击等行为,平台要强化预警和保护措施,及时介入干预。

此外,对于不断“进化”的网络暴力形式,相关各方应及时进行普法宣传,便于网民遭遇被“开盒”后能第一时间识别、收集证据并向警方求助。

对网络暴力说“不”,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一种责任。网络是虚拟的公共空间,环境维护需要线上线下多方参与和协作。当理性、健康的网络价值体系形成时,阴暗、戾气之风自然会失去藏身之处。

编辑:呼和浩特市总工会新媒体

审核:包静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