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的失利抑郁而死,由于其死前没有留下任何传位遗诏,汗位将顿时陷入空悬之中,随着八旗势力的暗流涌动,大战一触即发。就在这危急关头,以阿敏为首的镶蓝旗势力横扫一切异议,竭力拥护皇太极继承汗位,二人本来处于兄友弟恭的合作关系,为何会瞬间由亲密走向对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太宗皇太极

本来在完全引用清代官方史料的基础上,探讨皇太极与阿敏的关系变化,进而对满清入关前后的政局一探究竟。

阿敏占据朝鲜,妄图分裂后金

努尔哈赤驾崩时,后金刚刚经历了宁远之战的惨败,袁崇焕又将军队调往辽西宁锦一带,后金军队分身乏力,无法做到对河北关隘的突破。在前方战事吃紧的前提下,明朝总兵毛文龙携众逃亡朝鲜境内的镇皮岛,大肆招揽流民为兵,对后金形成夹击之势,严重威胁着大后方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太祖努尔哈赤

皇太极继位后,出于多方面的战略权衡,决定“先抢朝鲜,以除根本之忧“。由于阿敏在汗位继承上立下了不世之功,皇太极便将征服朝鲜的重任交托于他,这直接为八旗内部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天聪元年(1627),阿敏联合济尔哈朗、硕托等贝勒出征朝鲜,其率领三万骑兵兵分两路,一支东进朝鲜境内,另一支则南下攻取毛文龙所在的铁山。朝鲜各地守军眼见八旗军队来势汹汹,纷纷溃散而逃,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由阿敏率领的骑兵就已经逼近了平壤城下。

朝鲜王李倧畏惧八旗军队一路的势如破竹,深知集全国之军队也不能与其相抗衡,便迅速派遣使者前往阿敏营中求和。阿敏以容纳毛文龙、协助明朝抗金等七大罪状,要求朝鲜断绝与明朝的朝贡关系,转而尊奉后金为宗主国。

就在朝鲜国王同意议和条件后,阿敏认为后金的战略目的已然达到,便要求皇太极兑现昔日继位时的诺言,让自己出居朝鲜。

我与诸贝勒议立尔为主,然尔即登汗位,须容我出境谋生。《清太宗实录》

事实上,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阿敏以齿序称为二贝勒,地位远居于皇太极之上,其驰骋沙场有谋略,有权有势且无重大过失,就连莽古尔泰都要对其马首是瞻。之所以拥立皇太极,除了因为代善的极力鼓动,另外一点则是出外就藩的利益置换。

皇太极继位之初,鉴于自身根基尚未牢固,只得暂且准允这一非分请求,但等到权势集中后,就展开了对阿敏的猛烈打击。

若令其出居外藩,则两红、两白、正蓝等旗,亦宜出居在外,朕统率何人?何以为主乎?若从此言,自是弱其国也。皇考所遗基业,不图恢廓而反坏之,不祥莫大焉。《清太宗实录》

皇太极在此展现了高超的帝王之术:如果允许你阿敏出居外藩,那么由代善统领的两红旗、多尔衮兄弟执掌的两白旗,立即就要随之效仿,如此一来我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大汗,这岂不是将整个后金国加以分割?

以祖宗基业为由谆谆教诲,顺带对其他各旗旁敲侧击,皇太极赢得了一致拥护。阿敏虽然心生不快,但也只好暂时装作心悦诚服,他与皇太极的权力斗争将在对明朝的战事中迎来高潮。

阿敏弃守永平三城,导致后金战略收紧

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领满蒙军队入塞,一路攻城拔寨,连克遵化、滦州、迁安等县,并攻占永平府。皇太极本想趁势入关,直接攻打明朝京师,但袁崇焕率守军拼死抵抗,又有明朝守将孙承宗奉命移驻山海关,守卫北京,严阵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能臣袁崇焕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皇太极认为入关条件尚未成熟,即“入处艰险,若我军被伤,虽然胜何益”。随即致信于明朝守将表明议和的诚心。

为了防止明军出尔反尔,反攻清军所攻占的城池,皇太极特意调遣阿敏驻守永平四城(秦皇岛一带)。阿敏入驻永平之后,出于皇太极削弱自身权力的怨气,在没有收到上方指令的情形下,便责令永平城官民一体剃发。

如此野蛮的行为,无异激起了城内官民的一致激愤,致使民心丧失。不久后,明朝总兵祖大寿洞悉到了这一点,随即发起反攻,明兵以红衣大炮攻城,击坏了滦州城垛,城楼顿时焚毁。军中大臣奉劝阿敏力守其余三城,保护城中百姓,阿敏非但不从,还以孤城难守,人心尽失为由,率领一众贝勒弃城逃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逃窜的过程中,阿敏下令屠杀城中官员百姓,并将值钱的财宝洗劫一空,仅留下几座空城遁身而去。

此次永平之战,不仅令八旗损失了上万名骑兵精锐,更使明朝边塞的百姓对清军恨之入骨,许多人宁愿与其同归于尽,也不愿苟且偷生。作为一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皇太极深知阿敏的所作所为损害了后金的入关大计,实在是罪不可恕,完全能够大做文章来予以惩治。

不以上所留戍精兵,遣之往援,不以天所与四城疆土,悉心防守,不以上所抚养之官民,加恩安抚。心怀嫉妒,故欲毁坏基业伤残军士,丧失城池。其罪十六也。《清太宗实录》

对于皇太极拟定的十六项罪名,阿敏心有不甘,四处劫掠明明是老汗王遗留下的生存法则,怎么反倒成为我的重大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