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穿越百年时光 看见岭南文脉

——番禺神楼香港展出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5日 第 04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淑珊在介绍展品。
  新华社记者 郭 辛摄

在车水马龙的香港闹市中,一方庭院里矗立着一座高5米、占地约26平方米、由约160块“积木”拼搭而成的金漆木雕精品——番禺神楼。它跨越了百年光阴,散发着沉厚的金色光华。

不久前,香港文物探知馆(下称“探知馆”)“同一屋檐下:岭南传统建筑源流与艺术”展览共展出170余件来自粤港澳地区的岭南建筑构件。其中,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借出的、首次出境展览的番禺神楼备受瞩目。

穿过摇曳的树影,走进探知馆专门为番禺神楼建造的展厅,高大厚重、富丽堂皇的巨型木雕端坐在内。这座神楼是清代广州番禺冈尾社十八乡为迎神赛会活动——“洪圣王出会”而建造的。

广州自古海事兴旺,本地人对传统民间信仰中掌管南海的洪圣王尊崇有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还原了番禺神楼在当年的使用场景:“在活动前,师傅把神楼搭建好,‘洪圣王出会’时将洪圣王神像安放于神楼中,接受村民的祭拜。”

香港市民孙女士看到仿佛迷你宫殿的番禺神楼,深深被震撼。“上面的雕刻都那么精细,那么美。”神楼最上方的横眉,总长4.48米,刻有双龙腾云驾雾,游走向中央的火珠,称为“双龙戏珠”,是整座神楼正立面的视觉焦点。

番禺神楼的建造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法,在搭建和拆卸中都不会损耗建筑本身。这种建造概念很“超前”,与现代的“组装合成”建筑法概念相近。这使得番禺神楼“即插即用”,变成一个“可持续建筑”。

番禺神楼重达4.7吨,将这些漆金的巨大木块安全运送到香港并不容易。广州与香港的团队协同专业的文物运输公司,以及香港消防处、警务处等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单是将神楼的构件由藏品库中拿出清点、清洁和包装,就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为了让香港市民能清楚欣赏到宏伟的金漆和精细的木雕,番禺神楼与观众的距离很近,可以看到最前排的一对龙柱,以浮雕刻上“鱼跃龙门”的典故,巨龙缠柱上盘,活灵活现。“为防止文物受损,他们特地为两条龙柱围上了透明有机板。”黄海妍在合作中看到了香港团队的细心。

黄海妍在展览开幕时为香港市民做过导赏。“他们对神楼上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都很有兴趣,而且做了功课才来参观,问的问题都很专业。”在神楼的龙柱后方,是一对刻着208位古代侠士的故事柱,人物仿佛从书里跳下来一般活灵活现。

缓步离开番禺神楼展厅,便可走入集结了粤港澳各色建筑构件的展览。“我们以屋檐作为切入点,这些精细的屋顶脊饰上其实有很多岭南的故事,去讲述我们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二级助理馆长冯淑珊说。

冯淑珊重点介绍了香港虎豹别墅的日月神像,这些或绚丽或温润的文物,不仅是大湾区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岭南独特的传统建筑源流和艺术“三雕(木雕、石雕和砖雕)、二塑(灰塑和陶塑)、一画(彩绘壁画)”的反映。

“香港是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看到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黄海妍欣慰地表示,“这是粤港澳三地团队首个合作的展览,很开心能见证这个共同努力的成果。”

走过雄伟华丽的番禺神楼和沉静威严的屋脊小兽,历史仿佛绕过身体的一阵风,穿过衣角袖口。这些古老的建筑穿越时光,诉说着大湾区共同的文化底蕴,见证着绵长的文化传承。

(据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龙镜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