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屏风画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但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实物少之又少,传世作品中又有许多年代存疑的情况。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耀眼明星,其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泛。

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唐代诗人也开始关注屏风画,并涌现出许多描绘屏风画的优秀诗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对绘画的诗性审美表露,使诗画之间在审美上滲透融合,带动了诗人对绘画精神的高度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唐诗中描绘屏风画的相关内容,来进一步还原唐代屏风画的真实面貌,并通过唐代屏风画的面貌再次展现唐代艺术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唐代屏风画的盛行

谈论屏风画就绕不开屏风,屏风是一种特别的物件,自身具有多重身份,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屏风属于家具门类。

屏风除扮演家具的角色外,自身能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特质,又使其逐渐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室内的家具陈设基本没有固定位置,往往需要按照不同的礼俗场合而随意安排。

因此,受起居生活习惯的影响,屏风可用来区隔空间、遮蔽视线、烘托气氛,是室内不可或缺的家具陈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唐代家具形制的变化发展,屏风原本的实用功能变得含蓄,又因其作为书画良好的创作媒材和装裱载体,使得屏风的审美功能逐渐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书法和绘画作品经常应用于屏风之上,作为载体的屏风材质既有绢帛,也有纸质。

唐代没有将画挂在墙上欣赏的习惯,所以立轴画不大可能出现在唐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卷形式的传世唐代卷轴画只有在有欣赏的需求时会将其展开观看。

若想方便又长期地欣赏书画作品,只能将书画作品书写、绘制或装裱于屏风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研宄称:“从暂定为唐代的绢本绘画来看,存世者多经裁剪,而高度较高,很多学者认为原应为屏风屏面。”

由此可见,屏风画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要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屏风画的盛行有着直接联系。

艺术品市场在汉代初见雏形,直至唐代才真正形成。

唐代绘画艺术深受上层统治阶级的欣赏和喜爱,使得王权贵族热衷于收藏名家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藏家、鉴赏家对于书画作品的名气和品质要求很高。

唐朝以前由于长时期的战乱以及人为因素,对艺术品造成巨大毁坏,使得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画作品数量极其有限。

供需关系的紧张,促使唐代艺术交易市场繁荣,藏品价值不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屏风画艺术价值的提升,势必激励画家各显身手,进行大量创作。

因此,唐代屏风画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画作品质上看,都是历代所不能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屏风画在诗人与画家之间的交际角色

从唐代绘画史论的记载,以及《全唐诗》的诗歌记录来看,唐代诗人与画家之间的交往是客观事实。

他们的交往沟通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且依托着他们各自的作品而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唐代,屏风画作为诗人与画家之间交往的媒介,画家请诗人为自己得意的屏风画作题咏,成为唐代的一种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向画家请画的情况,在唐代也十分普遍。唐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繁荣,激起上层统治阶级与庶族平民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

屏风原本作为室内常备的活动屏障,是唐代主要的日用家具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屏风以木质为框架,以絹帛、纸质为屏面,能够承载画面和文字,而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因此画屏成为供人观赏之物,是家具陈设与艺术作品的完美结合。

从古典家具再到艺术品,画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着唐朝人的审美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这种审美形式进入诗人的视野,在无形之中也影响了唐代诗人的审美观念,并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唐代诗人对屏风画的审美品鉴

从有关屏风画的唐诗中,可以看出唐人对于绘画之美的根本看法与审美观念,诗歌

与绘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在一扇屏风上,见到周昉所画的美女屏风。

因年代久远,屏风画色泽消退,画中的女子却不失最初的光彩。

一位妆发精致的少女斜靠在窗前,用手拂去屏风上的灰尘,看到画中的娇俏女子的美丽容颜,不禁心向往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牧这首诗通过妙龄少女对画中女子美貌的嫉妒之情,从侧面表现出周昉仕女画的细腻传神,赞扬了画家技艺的高超。

唐代诗人在描述画面的同时,尤为注重形象之外的意蕴。

例如刘长卿《观李凑所画美人障子》中所言:“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明画上之象已然分毫毕现,而画象之外则生出无限的、艺术意味。

无论绘画还是诗歌创作,都是因艺术家受现实生活的启发产生情绪情感,而后通过

艺术的手段将这些情感思想转换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作品的产生绝非对现实生活的机械复制,也并不是对情感完全地抽象表达,而是以艺术的方式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受。

唐代诗人不仅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更涉及到人物画的绘画理论,是对南朝齐谢赫《画品》中“取之象外”的理论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鸟屏风画是唐人喜爱的屏风画题材之一,并且留下了相关的诗歌记载。

唐代诗人通过描绘花鸟屏风画的形象,树立一种审美标准,昭示出立足取景构图的欣赏角度和审美趣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诗中吟咏山水屏风画的诗歌数量最多,例如张九龄《题画山水障》、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白居易《题谢公东山障子》等,足以体现唐人对山水屏风画的审美热情。

诗人从自然中把握宇宙的精神,对人生进行反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自然本身来说,生命力对于审美的重要性是小部分,而至关重要的则是对这种生命力富于人情的把握。

这种对“造化”的师法,对“心源”的感悟,对物象精神性的掌握,在唐代诗人与画家中已获得广泛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尾:

唐代是一个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兴盛的时代。

自上而下,整个社会构建起一个以诗歌为风尚的社会文化群体。

绘画的发展,使屏风画这一艺术体形式迸发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屏风画的盛行代表了大唐的时代审美风尚,影响着诗人的审美心理。

唐代诗人爱屏、咏屏,视画屏的存在为美的代名词,也体现出了唐代屏风画绚烂多彩的

艺术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