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展出五彩斑斓的亚克力彩绘、羊毛毡制成的琵琶、轻盈灵动的鱼灯……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我将亚克力球分为两个半球,主要想表达宁静与美好的主题。”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学生王稚伶正在向观展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件作品是她在学校的亚克力彩球绘课堂上,与教师共同设计创作的。

这是深圳高级中学(集团)推动浸润式美育走深走实的生动场景。近年来,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加快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依托广东省美术学科教研基地项目基地校建设,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学校统筹规划不同校区、学段、空间等,构建全方位参与、全社会链接、全学科渗透、全时空育美的生态化美育系统。

“我们集团以课程活动为基础,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链接艺术领域的协会、专家,构建校家社共育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书记邵爱国表示,深圳高级中学(集团)承办多场“百幅名画进校园”等“四个一百”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专家为学生讲授指导,让学生足不出校观赏经典艺术作品。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还邀请家长参与美育活动,为他们开展美育辅导,鼓励家长走进美育课堂、开展专题分享。在第八届、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大奖”评选中,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接连荣获“美育特色学校(园)年度奖”和“校家社协同育人学校(园)年度奖”。

如何根据地域特点及学生实际需求,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集团将地方特色与课程标准串联起来,开发整合了一套专注于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创新意识的课程。”邵爱国介绍,深圳高级中学(集团)选取深圳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孺子牛》雕塑,在欣赏、借鉴雕塑艺术的造型、材质、功能等方面时,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其中,让学生探索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上,深圳高级中学(集团)进一步探索校本课程体系化,将以“美”育“心”融入课程教学中。深圳高级中学(集团)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一套“心艺术”系列艺术素养课程,例如“皮影·初心”唤起非遗传承的初心、“漆艺·匠心”培养精益求精的匠心、“布艺·童心”追寻纯朴乐观的童心……课程以传统技艺为载体,实现以美怡情、以美养德。“做漆画能让我静下心来,更加平和地去面对生活。”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学生朱灿玥说。

如何利用好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空间,让美育做到“润物无声”?“集团将整个校园打造成‘美术馆’,让学生走进学校就能受到艺术的熏陶。”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美术教师秦涑洁说,学校以“我的美术课”为主题,利用架空层、图书角、食堂门口等学生活动频繁的场所,铺设学生的艺术作品,构建艺术长廊、文化墙等,让美育无处不在。除了日常的熏陶,展览空间也成为教学“重地”。在策展过程中,学生们成为“艺术家”,参与作品设计及讲解。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还积极打造品牌活动,每年上半年举办春季联展,下半年举办校园艺术节,集中展示学生的课堂作品。此外,学校以课程为单位,或以节日为主题,不定期开展小型艺术展,搭建供学生才艺表演的“紫城艺术展演季”,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美育浸润学生,也惠及教师。为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组织了艺术发展中心大讲堂和教研沙龙“美谈”。艺术发展中心大讲堂主要以专家讲座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而沙龙“美谈”为教师提供了内部研讨的机会。“沙龙‘美谈’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针对教学中的细微问题进行探讨,让教师从大讲堂中的倾听者变成分享者。”邵爱国表示,沙龙形式弥补了艺术发展中心大讲堂资源、时间协调等方面的困难,能够更加灵活地实现资源共享。

“很感谢北校区老师分享的关于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想法与实践,既让我学习到了相关的经验做法,也让我有信心去做同样的尝试。”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美术教师孙沐凝借鉴北校区教师的经验,在东校区建立“鱼灯工坊”,让学生在鱼灯制作中传承非遗文化。在2023年深圳市中小学美术节中,“鱼灯工坊——创新点亮传统”荣获二等奖。

此外,学校还开设圆珠笔画、亚克力彩球绘、木片画等特色艺术课程,给予学生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学校大部分艺术课程我都参加过,我下学期还要参加丙烯萌宠绘课程。”王稚伶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王添源)

作者:王添源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