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看不见影子的少年》大结局。

边美珍大结局将织了又拆拆了又织的毛衣交给小七,母子已经阴阳两隔、半路来的“假儿子”倒是有几分明媚温情的承载。

老王小七打完游戏告别、交代未来事,走向下一站。

于公,老王善恶有交代;

于私,他依旧没有“大团圆”,往后余生依旧苦苦寻觅中。

来,展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消失的豆豆、活埋的边杰

豆豆依旧流落在外,老王兜兜转转凄凉半生,依旧活在“死活人”一般的无尽痛楚中。

边杰被老金活埋,幼年险些被他借人贩子之手拐卖,少年时期为保护姐姐落得一身剐,却又被姐姐误会、被继父活埋于冷雨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播时狠狠戳中我痛点的老王和边美珍,失独家长的无尽痛苦,大结局依旧在我的泪点上撒盐;稚子杳杳千里万里、人间无音讯,幼子凄凉丧命于枕边人之手、含泪含恨凝血成孤魂。

流落异乡的孩子,含冤枉死的少年,生不如死的父母,都叫人唏嘘。

老王最触动我的点,依旧是那种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痛感,不必刻意去表现,也不必有特别激烈的戏剧冲突甚至是爆发载体,他呆坐于此,整个人就像一座伤心的坟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后半段基本都是明牌打法,唯一的反转是所谓的老王黑化。

老王并非真正黑化,而是联手同事给老金假证物,目的是要诱导老金转移尸体、获得证据。

这场“假黑化”,故事进程之内,要成为本格逻辑链中的强需求;戏剧看点之中,要有“黑化再反转”的情绪张力。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为黑而黑、为转而转的刻意感,大于自然的裂变感;创作者的企图心渗透,也大于人物有机肌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我不能违纪”伟光正的价值取向自然正确,但呈现手法略僵化。

剧作对“豆豆下落”的重磅使用方式,是坏人以此为筹码要挟,写角色写冲突的思路都没有问题,只是上价值的方式硬。

你看,高启强是反派,从卖鱼小阿强变成风浪中的地头蛇,犯法作恶是真,可怜无依上梁山也是真;角色魅力并不因为是反派就折损。

老王临门一脚不肯踏入淤泥地,牢牢守着底线,这种人性挣扎里的无尽痛苦本该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但剧作借老王和秦勇之口念了几句特别生硬的台词,反而显得流于表面

尽管如此,张颂文呈现的失孤状态,依旧很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需要做减法

老金燕子父女最后一集“罪都在我”的拉扯,观感略厌烦:你们有完没完?

悬念早已全部揭晓,角色弧光也已经悉数展示,且多次重复。

审讯阶段依旧反复拉扯,固然是人性是亲情,但承载密度和表现力度都存疑。

老金是一个很有存在感的反派,重组家庭,为让妻子再生一个亲儿子、不惜花钱绑架继子,阴差阳错失败;多年后女儿误会继子拍她洗澡照片,推搡中发生意外,而老金最终活埋继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体现着诸多传统偏见(有亲生女儿还不够、一心想要生儿子),拥有着虚伪奸猾的两面,同时又有浓郁的父爱,自私恶毒但也并非全无顾念。亲情力量之于虚伪自私的阴毒小人,挺有张力。

但后续节奏太拖沓、情绪太满,反而产生了一点过犹不及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并非只有老金一个角色如此,剧作中后段整体观感都略绵软拖沓,让人很疑惑:如果紧巴紧巴拧成8集或10集会不会好很多?

比如12集燕子自首,告别妈妈弟弟,信息增量不多,多是情绪。

再比如13集老金威胁老王,一整集四舍五入就只有这一件事。

杜家父子自首等等情节都一样,基本都是“一集只有一个主要事件,余下都是铺陈情绪”。

这种做法对悬疑剧来说很危险,不太容易被认可为“温情新尝试”、而更容易被骂“注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燕子自首之前,有猫跳下、大猫带着小猫等画面;当画面出现“绿叶中猫”时、容易让人误会即将由此揭开关键性线索,很快发现这只是一组情绪型镜头:猫犹有亲、人何以孤?

不能简单粗暴将之归类为注水拖沓,但情绪型桥段确实太多太满。

燕子和边美珍告别和弟弟告别,每一段亲情本身都有动人的点,但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像一首没有音高起伏的歌,一直在同一个声调上啊啊啊啊太久,反而是一种消耗,更需要做减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强情绪强情节、弱故事慢情绪

这部剧从第一集开始就是很明确的强情绪类型,为什么都是情绪、开局特别感人而中后段力量被削弱?

第一点,有无悬念伴随感的不同。

虽则剧方处处措辞小心,有“我们虽在迷雾剧场,但其实不是特别悬疑”既视感,但前几集其实悬念挺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中挖了一个又一个坑,挖坑方式也好、铺垫节奏也罢,手法都挺周正。

中段就早早进入“明牌”阶段,几乎不再有悬念。不仅是大方向大关口没有悬念,连小细节小钩子也基本都掉线。

“在感人亲情中看悬疑故事”,和“纯看情绪”,观感自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点,普遍性的情绪共振,孤案性的个体情绪。

失孤的老王,失去儿子的神志不清的母亲边美珍,是几个眼神就让人眼泪汪汪嗷嗷哭的程度。

因为他们勾起的不是“老王”、“老边”一个人的个人化情感,而是一种普遍的亲情共振。

他们的痛苦和片尾出现的寻亲公益画面一起,山呼海啸点燃亲情闸门、然后一泻千里,情绪共振效应很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后段浓墨重彩写老杜父子、老金父女,也是父爱也是人性纠葛,但这两个特别特殊的故事,一则虚构性太强、二则老金小杜都很恶,三则一直在同构的重复结构中打转,很难建立起强共情强共振。

整体来看,剧作似乎是从“强情节强情绪”走向“弱故事慢情绪”。

边美珍是一滴泪一脸怅惘中见众生之苦、万家之悯,在小载体中映射了极强的情绪力量,而后续的戏剧桥段、则是某种意义上的失焦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舒心结语

悬疑赛道屡出精品爆款,外在竞争推波助澜“卷上加卷”;悬疑作品天然更注重逻辑缜密程度、故事节奏质感,内在需求维度自带“自然卷”。

数年中数部品相不错的悬疑剧,都未能成功出圈成为爆款,一定程度是类型化的同质感疲感在拖后腿;如此境况之下,更为精细更为垂直的“亚分类”、或许是悬疑大赛道中的新风向。

《看不见影子的少年》这般家庭悬疑中的亲情牌,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细分领域的新可能。

纵使后半段节奏观感欠佳,依旧有诸多感人高光,是一抹亮眼的泪滴琥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