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齐倩】光影之约,如期而至。6月14日,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

从中国电影的摇篮,到如今的电影之城,自举办之初,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就融入了上影节的基因之中。如今,上影节再度在这座电影之城以电影为桥,打破国界、联通中外,同时借助AR、VR、人工智能(AI)等科技力量邀请观影者“破屏入画”。

上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14日举行媒体见面会,观察者网获邀与会。

会上,被问及如何形容上影节时,来自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的评委不约而同地表示“期待”“兴奋”“包容”。法国导演兼编剧、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陈英雄认为,电影可以消弭东西方所谓“文化冲突”,“为不同国家的人提供了相同的路径,去接触不同文化”。

中国IP出海航行的方向?“一带一路”沿线风情将如何在上海绽放?观影者是否可以打破第四面墙与主角互动?AI技术将怎样与电影双向赋能?未来十天,上影节将通过9场论坛和4场电影学堂、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47家展映影院及丰富多样的片单,与影迷欢聚对话,共同解出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4日,上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举行媒体见面会

梁家辉:通过上影节,国外电影人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

光影艺术可以打破国界,观影者国籍不同、语言不同,却能通过荧幕激荡出共鸣与共情。

立足上海,走向亚洲,更走向世界。一组数据彰显了本届上影节的自信——包括竞赛片在内,共将展映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其中世界首映70部,国际首映48部,亚洲首映81部,中国首映73部……首映率的连年提升,正是上海“首”字效应潮涌的明证。

观察者网注意到,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部参展作品进入金爵奖评选活动。其中,西班牙电影《一间自己的浴室》、阿根廷电影《成年人》、孟加拉国电影《贝壳的沉默》、格鲁吉亚电影《院中雪》、哈萨克斯坦电影《离婚》等14部国内外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

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不断搭建平台,助推优秀影片的国际传播和交流。由上影节于2018年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现已拥有48个国家的55家机构成员。

据悉,本届上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影展以“勇气之路”为主题,将带领观众在18部影片和映后见面会中纵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值得一提的是,集视听与味蕾体验于一体的“拉美风情”嘉年华将于15日至18日在比斯特购物村特别呈现。届时,影迷朋友们可以“足不出沪”,解锁文旅特色项目。

“众所周知,上影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香港著名演员、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梁家辉14日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我非常开心,可以看到中国热爱电影的人可以在这里看到如此多类型、平常看不到的电影;对于国外电影人来说,上影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本届上影节特别策划的“法国电影周”将在“中国影视之夜”启动。期间,38部最新法国电影和30余部法国经典电影及法国参与合拍的电影,将在各展映单元亮相。深受影迷喜爱的“戛纳零时差”单元,将带来15部刚从戛纳电影节新鲜“出炉”的影片。

陈英雄表示,他是亚裔、也是法国人,同时也是电影人。“总而言之,电影可以消弭东西方的所谓‘文化冲突’。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电影为不同国家的人提供了相同的路径,去接触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他说,他对中国非常感兴趣,并且有兴趣与中国导演、演员等电影人交流合作,去进行新的创作。

知名演员、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周迅则开玩笑地说,她要把上海的美食“安利”给外国评委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中国IP文化“出海”成果斐然,三体宇宙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6月18日,“IP全球多元化开发的潜力与想象”论坛将传递“中国故事”在全球的多元化打开方式。期间,三体宇宙CEO赵骥龙将分享三体IP基于全球市场长线规划影视类作品的经验,同时拥抱技术变革,让这一全球关注的IP在AR、VR、人工智能等领域视线拓展,为世界“三体”爱好者带来沉浸式的多元体验。

科影融合,观影者正“破屏入画”

光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一直伴随科技发展不断进步。现如今,AR、VR、人工智能(AI)已经同光影深度融合,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先锋影视艺术与前沿创新科技的融汇点上,本届上影节将通过未来影院单元为观众献上一场流动的光影盛宴。6月14日至23日,未来影院单元将在上海普熙金融广场·PUSH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未来影院单元共展映《隐秘的秦陵》《合奏》等26部优秀中外作品。

未来影院还依托赛车模拟器、VR眼镜、AR眼镜等独特的沉浸式设备和交互体验方式,向公众展现未来观看电影的新模式。同时还将推出有AR技术加持的“魔幻普陀”CITY WALK路线。增强现实技术走出展馆,走入街区,在虚实相生中创造全新的互动与共鸣,让每一帧画面都栩栩如生,触手可及。

观影者“破”屏“入”画,以第一视角走进主角世界,沉浸式感知每一幅画面流动的故事、每一个音节蕴含的情感。感官界限无限延伸,虚拟世界触手可及,真实感MAX!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电影行业格外关注的话题。现在,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正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将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合进入光影艺术之中?本届上影节继续推出科幻电影周,汇聚国内外科幻电影人、科幻作家、科学家等科幻造梦者,聚焦“人工智能+电影”,探索人工智能与科幻电影的双向赋能。

科幻电影周片单聚焦人工智能,囊括了10部海外佳作,既有划时代的殿堂级默片科幻巨作《大都会》,也有赛博朋克动画巅峰神作《攻壳机动队》(4K修复版)、《攻壳机动队2:无罪》,更有银幕史上伟大的太空之旅力作《2001太空漫游》,还有91岁传奇电影人运用AI技术拓宽电影边界的实验性新作《宇宙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攻壳机动队》 4k修复版 19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1太空漫游》 1968

此外,6月17日,“人工智能+电影,科幻新视野与新质生产力”论坛将带来更多行业的声音。

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戴勃将对人工智能在电影领域应用现状与前景进行阐述,导演兼编剧黄建新、董润年,监制/编剧王红卫、动画导演/机甲设计师河森正治、电影美术指导霍廷霄以及科幻作家王晋康也将带来有关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幻创作、电影生产的思考,为电影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球竞争力献计献策。

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汤惟杰看来,科幻电影不仅讲述了科技进步对电影艺术形式的贡献,还深刻剖析了电影背后社会命题。

“科幻电影并非给你解释什么是科学技术的,大部分作品反而都是人类在借此反思,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汤惟杰表示。他眼中的科幻电影“这是迷人而酷烈的世界,能激发出经久不息的话题。”

“我喜欢的影片卖空了!”

电影节,关于电影,更是“节”。

事实上,自5月份上影节先后发布金爵奖评委会名单、主海报和入围名单之后,电影之城的“过节”气氛就日渐升温。6月8日,上影节在线上和线下陆续开票,影迷们的热情迅速被点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气氛正浓(视觉中国)

8日中午12点,上影节在指定售票平台淘票票正式开票,线上座位图在短短几秒钟内迅速变红,热门影片几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根据淘票票发布的1小时售票战报显示,开售10分钟,已有36部影片、200场次售罄。开票1小时共有28.6万人同时参与,出票量达35.5万张。

1个小时后,47家展映影院开启线下售票。在上海影城,不少影迷都赶来线下排队购票,他们表示“更多地是想见见老友”“感受电影节的仪式感”。

排在队伍最前面的宁先生,10点钟就赶到了上海影城,“我准备12点准时线上开抢,抢不到继续排队等线下捡漏,同时,这也是作为影迷的‘仪式感’。”线上正式开票后,宁先生顺利抢到了三张热门影片《刺猬》的票,并第一时间在上海影城取票机取到了票。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举办90余场映后见面会,这对宁先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上海影城和影片主创近距离接触,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给影迷的福利。”

89岁高龄的演员李长年,11点多就到了上海影城。李长年曾出演过1990年版经典电视剧《封神榜》,退休前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电视台工作。在工作人员协助下,李长年将心仪的四部影片全部收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俗小说》满、《钢琴家》满、《百元之恋》满……”线上开票15分钟不到,上海影城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在大厅的排片表上贴“满场标识”。看到《美国往事》(4K)旁被贴上了“满”字,《上海日报》外籍记者、来自俄罗斯的阿丽娜(Arina)大声惊呼:“我喜欢的影片卖空了!”

最后,阿丽娜还是幸运地抢到了两张《精疲力尽》(4K)电影票。《精疲力尽》是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法国爱情片。阿丽娜难掩兴奋之情:“能在视听效果一流的影城看《精疲力尽》,一定会给我带来非凡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上平台的参与,让上影节有了N种“打开方式”,也让电影节未开先热。

比如,旅游平台携程与上影节共同策划“携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线,6月1日上线至12日晚间,两千多位网友自发上传了各种花色攻略五千多篇,互动量超过130万;本地生活平台大众点评于5月底上线47家影院的“电影院跑图”,两周不到的时间就引起影迷超万次“打卡”;小红书发起影迷一起来上海过“电影假日”,记录下在电影之城各种有趣的偶遇……

上海,既是推动中外电影交流互鉴的文化码头,也是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和中外合作的文化源头,更始终立于世界电影发展的潮头。本届上影节将继续在这个电影之城,与电影人和影迷相约,聚焦光影如何书写美好生活,探讨城市文明如何反哺电影。

携影同行,城市漫步。这个6月来上海,奔赴一场光与影的盛会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