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税率引分歧

当地时间6月12日,欧洲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8%的进口关税,因此前调查发现,中国生产商在整条供应链上(从锂精炼到最终的产品运输)都获得了“不公平补贴”。

不过,这一决定或无法在27个欧盟成员国之中达成统一。匈牙利发布声明称其“不同意惩罚性关税,因为保护主义并非解决方案”,并认为该决定“极具歧视性”。

今年7月起,匈牙利将接替比利时,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另还有消息称,德国也对该惩罚措施持否定态度。

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指出,比亚迪旗下电动汽车将面临17.4%的进口关税,吉利的汽车将被征收20%的关税,而中国国企上汽集团的关税则高达38.1%。当前,中国电动汽车的欧盟进口关税为10%。

另外,参与欧盟调查合作的企业的加权平均关税为21%,而未合作企业则需支付38.1%的“残余关税”。

中欧展开洽谈

对于该税率,中国商务部回应称其“过高”且“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发言人表示:“该举措是典型的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了贸易紧张的局势。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目前,拟定的关税率仅具备临时性质,欧盟委员会表示已同中国当局洽谈,尝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解决问题。若与中国当局的谈判未能达成一致,新税率将从7月4日开始生效

欧盟中国商会表示,欧洲仍然是中国电动汽车公司的“重要战略市场”,但它也称欧盟的调查是“政治动机驱动的保护主义”,新税率将成为“严重的市场壁垒”。

欧盟委员会各成员国将于今年11月初投票决定,是否将新税率的实施期限确定为五年。

美国100%关税

上个月,美国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此前为25%),以防止廉价产品涌入美国市场,并为美国汽车制造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此之外,中国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及关键部件的关税为25%,中国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的关税翻倍至50%,特定钢铁和铝材的关税加征至25%(当前水平的3倍多)。

据悉,电动汽车、钢铁和铝材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关税于今年开始上调;对于芯片的新关税则从2025年起生效。而且,政府还将“密切监控”试图避开关税的公司。

对此,中国商务部随即表示强烈反对,发言人称此举将两国的经济和贸易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将严重影响双边关系,中国将采取措施,坚决捍卫自身权益。

截至今天,除领克外,比亚迪、蔚来和理想等主要中国厂商车型均尚未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Lael Brainard强调,新税率旨在确保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的一系列立法措施(如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和两党基础设施法案)所创造出的制造业岗位不会受到中国“出口潮”的影响。

研究机构浅析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金额从2020年的16亿美元暴涨至115亿美元,而欧盟汽车市场总销量中,电动汽车的占比在20%左右。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经济研究团队的首席分析师Jacob Gunter说:“我十分期待中国厂商能实际改变造成此案的生成因素,但鉴于汽车行业对于欧洲的重要性,我无法想象他们愿意承受该决定的后果。”

布鲁盖尔智库(Bruegel)的高级研究员Alicia Garcia-Herrero赞同这一说法,她认为:“中国在此之前就应该进行谈判,现在为时已晚。当然,问题在于欧洲电动汽车制造商也会受到新税率的影响,因此他们将面临很大压力。

据了解,部分中国公司控股了欧洲众多知名汽车品牌的股份——吉利控股控制着沃尔沃的大部分股份;上汽收购了英国的MG品牌;大众集团通过与保时捷合作,在中国成立了生产电动汽车的合资企业。

因此,研究机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指出,MG、宝马(BMW)、雷诺(Renault)和梅赛德斯(Mercedes)等品牌都将受到负面影响,因为新税率超过了各厂商在欧洲市场上的利润率。

此外,布鲁塞尔智库CEPS的高级研究员James Moran还称,欧洲的惩罚性税率可能并不会导致该地区进口量下降,新税率或许会挤压相关厂商的利润率,但并不足以阻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激增。欧洲经济研究所曾预测,20%的关税或导致进口量下滑25%(约减少12.5万辆汽车),价值约38亿美元。

而除了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过高的税率还可能促使中国厂商加速部署本地化生产

荣鼎集团的高级分析师Gregor Sebastian指出,新税率之下,比亚迪可能反而会因此受益,因其关税(17.4%)相对较低,与其他公司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麦格理资本(Macquarie Capital)中国汽车业务负责人Macquarie Capital表示:“鉴于比亚迪的成本优势,即使是35%的关税率,该公司依然能在出口业务中盈利。不仅如此,作为私营企业,比亚迪还得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的支持。该公司还明确表态,将逐步在欧盟建立品牌,并表现出愿同当地监管机构合作的态度。”